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鉅艦大萌最新章節列表 > 032 改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32 改革

887年,大明的洋務改革仍在深入。11月底秋稅基本結束之後,孫磊來信說朝廷已經下令,開始徹底取消包稅人制度,代以專門的徵稅局來辦理稅務相關問題。

黃大戶為此也算松了一口氣——他不敢給孫磊孫笑惹麻煩,因而包攬稅賦一點浮收都沒要,基本不賺錢,甚至還多少賠了一點。

現在他終於可以名正言順的放手這塊雞肋了。

徵稅局的事對老百姓來說算是個好消息,至少稅局的辦事人員比包稅人的幫閒好打交道,而且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有浮收、帶帽之類的事了。

不過這不是說徵稅局的人一定清廉,一些無法暴露出來的黑暗面還是有的,老百姓的負擔確實稍稍減輕一點,但也僅有一點點而已。

老百姓也從朝廷那裡得到了一點額外的好處——據說朝廷今年的收入不錯,手頭寬裕的情況下,很多以前想做但怎麼也擠不出錢來的式如今也提上日程。

以新汶縣為例,887年3月的時候,縣裡招募壯丁,開始修建一座水庫,加上配套的灌溉渠道,預計工期五年以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是一旦完工,大半個新汶縣的耕地都將從中收益,老百姓吃水難的問題也會得到大範圍改善。

這種工程,擱在以往,大概會被歌頌幾百上千年,但在現在,不過是全國水利系統第一期大改造工程的一角罷了。

說起來這還得感謝法彌斯人,他們那超過一億一千萬兩的賠款不僅刺激了大明工業向前邁進一大步,還讓大明能夠有財政盈餘來投入這種國家級大工程。

另外一個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好處,是有賠款直接支援的教育。新汶縣因此在887年有了一座官辦小學——雖然這已經是新汶縣第四座小學了,而且並不是完全的義務教育,還要收取一定的學雜費。

不過孫笑投資的希望小學每家現在只能容納200學生,即使在新汶縣也是遠遠不夠的,現在多一所小學,就能多200份小小的,希望的種子。

不得不承認,雖然封建殘留多的一比(現在大明可以說是一個半封建半資本主義國家),很多地方甚至堪稱黑暗,但這個國家總的來說還是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的。

當然,既然還是半個封建國家,朝廷分給老百姓一份好處,就得在保護高層利益方面投入九份。

而保護高層利益方面最需要投資的,當然是最大的暴力機器——軍隊。

海軍的造艦計劃前面已經說過了,陸軍方面也不逞多讓,朝廷打算在892年之前把新軍擴充到7個步兵師(禁衛,新軍1至6),改良軍6個師(改良1至6),外加獨立工、輜、騎、炮部隊,合計24萬人的新式陸軍。

同時把舊式練營縮編到30萬人。

加上2萬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防衛部隊,到時候大明常備軍將維持在56萬人上下。

為了武裝這樣一支龐大的軍隊,大明在887年中旬成立了一個武器選購委員會,在全世界範圍內招標大明制式步槍、火炮的選型。

陸軍部的要求是,新軍和改良軍步槍不超過兩種,並且可以在國內仿造(現在新軍的步槍是毛瑟1871,改良軍則是毛瑟、馬蒂尼亨利、曼利夏、林明登、李氏、施耐德、溫切斯特等都有)。

新軍的火炮倒是早早確定了以75mm克虜伯山野炮為主(36門野炮+12門山炮)。

但改良軍必須先用其他和火炮湊數——比如克虜伯的57mm口徑山炮,還有萃軍和黑旗軍在安南繳獲的法彌斯90mm和120mm野戰炮。

海防軍方面,被納入海軍管轄後,這支以往的舊軍正在迅速向新軍轉變,海軍在沿海的幾個重要港口開始修繕炮臺,原本用了上百年的紅衣大炮全部被裁汰,更替以120、150、210、240、254、280等中大口徑加農炮,以及280和305毫米臼炮。

以這些火力,加上魚雷艇和水雷,形成一套系統的岸防體系。

舊軍方面,經過壓縮、改造之後,剩下的部分也將具備一定戰鬥力,新軍/改良軍淘汰下來的雜型步槍和火炮,將換裝給練營部隊,此外他們各自還因為主官性格問題,裝備一些先進武器。

比如明法戰爭中繳獲的法彌斯步槍,以及一些亨利、斯賓塞、溫切斯特——因為馮子才用溫切斯特在近戰中壓倒法軍,因而練營軍官都很喜歡槓桿槍這種火力密度大的武器。

舊軍官們希望像馮子才一樣,遇到戰爭,就集中快槍手,近距離噴灑彈雨,掩護少數敢戰精銳白刃突擊。

……

明軍的整體軍事實力正在穩步快速增長,孫笑的基礎也變得更加堅實起來。

在887年,孫笑以學生會長、學長、戰爭英雄、中校以及鄭伯初這位延平郡王世子的姐夫等多重身份,給海校新招收的勳貴子弟學員們制定了額外的學習計劃。

按照孫笑的理論,勳貴子弟天生享受更多的富貴,就應該比平民子弟表現的更好,否則就會給他們那些光芒萬丈的祖先丟人。

實際上,孫笑這樣做只是為了消耗那些混小子的精力,免得他們到處給學校惹是生非。

在學校裡,鄭伯初屬於頂尖的權貴子弟之一(另外兩個就是朱莊鈞和徐寧義),這小子一上來就以孫笑的小舅子自居,很聽孫笑的話,叫他幹什麼他就幹什麼,連不斷增加訓練量和學習力度也絲毫不抱怨。

用鄭伯初自己的話說,他們家最早發跡就是靠水師,所以他們家的長輩讓他來海校的時候,專門囑咐過他,一定要聽師長們的話,好好學習,爭取成為初代延平郡王那樣的大英雄。

鄭伯初從小是聽著鄭成功的故事長大的,所以他對白種洋夷非但不懼,還經常有些躍躍欲試,前幾年明法戰爭的時候,這小子就曾經主動請戰,但被鄭家的長輩壓住了。

只是長輩們也知道對自家小子不能總是壓制,這會挫傷銳氣,因而跟鄭伯初商量好,若是他能在軍校混個好成績出來,再去海軍服役,鄭家的長輩們就會不阻撓。

而鄭伯初欣然從命——因為他認識表姐張姝瑩,從她那裡知道孫笑的故事,他認為孫笑已經有先祖鄭成功當年三成功力了。

這是他願意聽孫笑話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另外兩位勳貴子弟也是一樣的想法,這給了孫笑很大的方便——親王郡王公爵家的子弟都願意努力學習,其他那些小勳貴又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