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回到明朝當太后最新章節列表 > 48、財政問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48、財政問題

第二天上朝,景帝果然和群臣商量這件事。群臣見皇帝不再提納粟,反而要另圖良策,也是驚喜——賣官鬻爵,真的不是個好詞語,更不是個好辦法。

本來擔心皇帝提加稅之類的方案,沒想到景帝居然隻字不提,反而說起了限制後宮用度,馬上就有人反應過來,這是汪皇后的主意吧?

不過大家也確實不希望皇帝沉溺於女色,所以每次解決財政問題,都是拿後宮開刀,彰顯皇帝的決心和英明,因此大家恭維了幾句,就開始找話說。

吏部文選司郎中李賢順著皇帝的話往下說:“要解決財政問題,後宮必須率先垂範。以臣之見,不如規範妃嬪待遇。”后妃編制方面,現在不拘所謂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之數,設皇后一人,妃子數人,后妃以下,雜置宮嬪,而間以昭儀、貴人、婕妤、美人、才人、選侍、淑女不等;只不過都沒有實行。太祖皇帝是實在人,不喜歡搞文字花樣,妃嬪除了貴妃,就妃一個品級,只要召幸就封;歷史上景帝寵愛唐妃,特封為皇貴妃,後來殉葬;直到憲宗寵愛萬貴妃,正式確立了這個品級,直到嘉靖十年仿古禮冊立九嬪,位在妃下。

經過討論,決定設皇后一人,廢話;貴妃兩人;妃四人,嬪六人;主要東西六宮就十二個,封了妃子還住偏殿也不像話;下面昭儀什麼的就無所謂了,不過別在這些上面花太多功夫,省得人家說皇帝眷戀女色,那就設貴人、婕妤、選侍三個品級——主要是前面有個特別有名的昭儀,君臣一想就頭疼。宮女一旦侍寢,就給選侍鋪宮——按慣例是該給妃級待遇,現在要減少財政開支,能省就要省的;一旦懷孕,就給婕妤待遇。

當然,其他的待遇也要降一下——這是戶部尚書金濂和左侍郎劉中敷的主意,包括恩蔭、俸祿、服侍的宦官宮女人數,還有冠服、車輿、儀衛鹵簿規制,這主要是針對嬪妃。

首先是恩蔭。按照祖制,非軍功不得封爵,但從洪熙以後,規矩就壞了,不僅父子兄弟世代承襲,而且兄弟同時做官。建議已經封爵的貴戚只令其一人終身,其子孫不得再承襲爵位;今後皇親、駙馬,都不得再請求冊封爵位。

景帝沒有同意,畢竟自己也是有母親有老婆的,何況還有老哥那個隱形炸彈;不過還是答應,只封一人,不能封了哥哥又封弟弟。

其次是工資待遇。此前沒有明確規定后妃的年薪,不過太皇太后、太后、皇后有收入,就是宮莊。包括仁壽宮莊、清寧宮莊和未央宮莊。到嘉靖初年已達六十三處,合計有地一萬六千一十五頃又四十七畝。現在沒那麼多,但三四千頃是有的。以前自然都是歸太上皇一家,現在還是不能動。景帝本來準備賞賜汪皇后一千頃,汪舜華拒絕了:“土地是百姓的命脈,也是朝廷的根基。何況妾身在九重之內,錦衣玉食,何欲不遂。何必侵小民畎畝之業,爭升斗之利?”

景帝很是感嘆:“我沒有太祖的能耐,你卻有孝慈高皇后的賢德啊。”

現在規定,太后每年宮份一萬二千石,畢竟是自己的媽,不是親媽也是嫡母,不必太苛刻;皇后,年俸一萬石,兩倍於親王;貴妃,兩千石;妃,一千石;嬪,八百石;以下貴人、婕妤、選侍遞減百石。

待遇不能說不高,但也不算太過分。漢朝皇后擁有3個縣的封邑,還有一整套屬官。

后妃冠服主要有禮服和常服兩種,均配戴鳳冠。凡皇后受冊、謁廟、朝會,則著禮服,平時穿常服;皇后的禮服分為兩種:一種為褘衣,一種為翟衣;每年正旦、冬至,皇后在宮中接受妃嬪和宮外命婦朝賀時著褘衣。常服則包括鳳冠、霞帔和玉帶。妃嬪受冊、助祭和朝會時也著禮服。

永樂三年定皇妃冠服制,搭配的大衫、霞帔佩飾與皇后相同;歷史上嘉靖十年定九嬪的冠服,大衫、鞠衣均與皇妃相同;現在都要調整,顏色、配飾、用料各方面都要降,以示尊卑。

皇后車輿有輅及安車、行障、坐障等,儀仗有丹陛儀仗、丹墀儀仗、宮中常用儀仗等;妃嬪的車輿有行障二、坐障一,車稱鳳轎,所用的行障、坐障和皇后一樣,用紅綾裝飾;儀仗只有一種。現在數量不變,裝飾物和隨行人員也要降一等。

景帝點頭,同意了,他也覺得後宮都是妃叫的頭疼,還是多分幾個層級,大家都有向上的動力。只不過太上皇的后妃暫時就不要降了。

與此同時,冊封的規格也要降一等——這也是李賢的提議。自洪武三年冊孫氏為貴妃,定皇帝不御殿,但授冊,無寶,餘並如中宮儀。永樂七年,定冊妃禮。皇帝皮弁服御華蓋殿,傳制。至宣宗立孫貴妃,始授寶。

如今朝廷多事,皇帝就不要在女人身上花太多時間,冊封皇后沒啥,下面的嬪妃就把儀式簡化一下,別去驚動祖宗了,也不要影響官員正常工作,您派正副使冊封了,跟著皇后去太后跟前行禮,然後她們去拜見您和皇后就成。

景帝點頭,真的覺得麻煩——本來事情就多,還要花時間搞這些事;尤其前面冊封的大多是他哥的人,實在沒這個耐心。

他看李賢很順眼,聽說這事的汪舜華更是滿意——果然是在太上皇手下都能鬥到徐有貞、石亨等人、為於謙報仇的能人,真是太有眼力了。

汪舜華在心裡默默承認,她就是這麼小心眼。

李賢字原德,宣德八年進士,世稱浣齋先生,授吏部驗封主事,升文選郎中。土木之變時,僥倖逃生。歷史上景泰初,超拜兵部右侍郎,轉戶部侍郎,遷吏部右侍郎。英宗復辟後,兼翰林學士,入直文淵閣,進尚書,加太子太保。天順八年,英宗病重,委以託孤重任。憲宗即位,晉少保,兼華蓋殿大學士。成化二年十二月十四日去世,年五十九。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諡號文達。

看李賢博得頭彩,大家也就你一言我一語的說起來。

章綸就提出:“宣德以前,貴妃有冊無寶,現在應該恢復這個制度。”

牽扯到孫太後,景帝有點猶豫。

但是章綸提出來了,旁邊還有葉盛等人支援,他沉吟了一下,同意了。

群臣提出這個要求,不能說跟孫太後沒有關係。

當年胡皇後被廢,說是不能生兒子,但問題是人家年輕能生,有兩個女兒;只是皇帝不願意再給她機會。

宣宗先是打破慣例,給了貴妃寶印;而後直接廢后。

如果要是像漢景帝當年立王夫人母子,冊立一個漢武帝一般雄才大略的君主,甚至就是一個一般的皇帝,大家也不說啥了。

偏偏就是太上皇!——率軍出擊全軍覆沒不說,還給敵人帶路!

重視氣節的明朝士大夫這會兒回過味來,覺得簡直奇恥大辱!

還有一個問題不能不考慮:皇后無子,偏偏杭德妃懷孕。

如果杭德妃生子,皇后無子——雖然大家知道帝后感情好,但是在後宮,最靠不住的就是感情。

而且現在有了太子,大家都不願意徒生波瀾。

降低包括貴妃在內嬪妃的待遇,是警醒,也是警告。

景帝到底同意了,他對後宮沒什麼興趣,自然對提升待遇也就沒什麼興趣;只是牽扯到孫太後,有點猶豫。

但是一想到貴妃和皇后一樣有冊有寶,他也就不舒服了。

那就取消吧。

吏部,官員的工資肯定不能降,本來就不高,現在也很辛苦。

戶部是找錢的單位,自己花錢的地方還真不算多。

禮部,教育經費不能降,那是關乎人才隊伍建設的大事;祭祀禮儀各方面也不能降,那是朝廷的臉面;藩屬朝貢要嚴格限制,不管是次數還是人數,都要嚴格規定,賞賜的數目也要大量削減。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兵部就不說了,現在軍費只能增,不能減。

刑部花錢的地方也不多,跳過。

工部是個花錢大戶,那麼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工程就停工吧,諸如廟宇寺觀之類的,都暫時不要修了。

但僅僅這些,還是不行,那麼,必須有人做出犧牲。

那就是宗室了。

但景帝立足未穩,也不好太得罪這個群體。除了在工資上打個折,多點白條、少點實物;然後卡繼承,爹死了不滿三年的,襲爵申請一律不批。

此外,大家還著重提了幾點意見:一是要嚴格稅收徵收,尤其是鹽稅和茶稅;二是要堅決打擊土地兼併。這其實是針對宗室勳貴經常向朝廷伸手要地說的,朝臣基本上都收到過小民投獻的土地;三是要求僧尼還俗,發展生產——廢話,現在皇宮都在放人,這些地方憑什麼佔著人口?

彭時的口氣很是堅定:“建國初年,太祖皇帝就強調:僧道日多,蠹財耗民,莫此為甚。按照祖制,天下一百四十七府,二百七十七州,一千一百四十五縣,僧不過三萬七千九十餘名。而現在,沒有十倍也有五倍。”

景帝其實有點不情願,他還指望著上天保佑早點賜個兒子最好是嫡子呢,因此,過分的限制措施沒有採納,只是重申太祖禁令:非有戒行通經典者,不得請給度牒。凡僧道,府不得過四十人,州三十人,縣二十人。民年非四十以上,女非五十以上者,不得出家。

財政問題不能說徹底解決,總算稍微緩和,而且是正道解決的,君臣都松了口氣。

沒兩天,戶部左侍郎劉中敷奏陳:“根據舊制,民間錢糧,親自送納。其有色攬之人處以重刑,籍沒其家。今在京官舍軍民中多有無賴之徒赴京郊,設法引誘送納之人,包攬代納。糧則用土摻和,草則用水澆淋。易堅厚之布絹為紕薄稀鬆,鈔貫之完好而抵以破碎軟爛。及至官司選退,納戶畏春權勢,不敢聲張,以至出息償官,所負愈重,錢糧不完。請嚴加處治。”

景帝準允,且敕都察院申明舊章,仍行五城兵馬並水陸諸路巡檢司嚴加巡視。遇有此等即擒赴官究治;送納之人將糧草直接送至倉場交納。若有屯放軍民之家或容留屯放的,一體論罪。

劉中敷原名中孚,大興人,太宗起兵時,作為生員以守城之功,任陳留縣丞,後升工部員外郎。仁宗高熾監國時,命代理工部事,賜給今名,升為江西右參議。宣德三年,升任山東右參政,再升為左布政使。他樸實正直,廉潔清靜,吏民都敬畏他,誠心歸附。

他的兒子劉璉,正統十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累官太僕寺卿。劉璉的兒子劉機更是難得的人才,當然這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