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白色果實最新章節列表 > 墓誌銘 甲-009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墓誌銘 甲-009

49星宿——甲009

古時多迷信,古人將具文識或精武藝之人比作天上的星宿,本意應該是在比喻他們珍貴程度,其中的佼佼者非“狀元”莫屬。從隋朝開科以來到民國廢除科舉制度為止的1295年中共有狀元632人,平均兩年不到一個,但這幾百人卻激勵了天下數以萬計的學子千百年來寒窗苦讀,比起現在遍地的大學生和眼花繚亂的大學,那時的讀書人真是太過艱苦。園區為了顯得有文化底蘊,總會在一些空白的地方提上些名人名言,或是歷代流傳下來的軼事。這些古文大多生澀難懂,旁人一走一過當成裝飾都不太會在意,但郭三日不一樣,他有的是時間,對這古人不同境遇下的情懷表達也頗有興趣,尤其是從上次度假的小島上回來以後,凡看見有字的牆,都願意上前研究一番。那句話怎麼說了,“惜字如金”,放在這可能不妥,但用來描述郭三日當時的狀態,到是再適合不過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天郭三日走在園區的一個轉角處,旁邊的牆上刻有三段文字。讓他好奇的是,這三段文字描述的三人都以狀元二字開頭。“狀元崔日暑祠文”,“狀元牛惜民祠文”,“狀元宋元耳祠文”,身為狀元,應為當時文人之首了,但這三位郭三日卻一個也沒聽說過,不免有些驚異,便駐足仔細研讀起來。開篇無非是言及生辰,籍貫,出身門第,但後面對其三位的生平事跡加以詳談中,郭三日卻不禁讀出了一代代文人的心酸和縮影,很多事也並非世人嚮往的那樣取捨。人常到,“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礪出”,這苦寒礪石看似無益,而花香和寶劍更為寶貴,但若把讀書看成是天下之事,以這世俗的標準來衡量就太過偏頗了。讓郭三日有此領悟的正是這三個人大大超乎了常人理解的一生。

50星宿——甲009(2)

崔日屬又名崔日,原籍博陵,唐初詩人。早年孤苦,家境貧寒,因此而淪落寓居在宋州,後年少的他決意西上少室山,拜師求學,求取仕途。“獨往路難行,窮陰人易傷;傷此無夜客,如何蒙雪霜。”這一詩句道出了旅途的悽苦和寂寞。到山上後多年的孤獨生活,讓其於山上的高僧,修士成了忘年之交,常於作詩以自勉。志況舒爽,苦讀書,高棲少室中,專心於學問,堅信器為人用,勢本天作。明時無廢人,廣廈無棄材。開元二十六年,崔日應試,做《名堂》,其中“秋來霜滿月,日後一孤星”,甚為絕妙,考官十分推崇,送至殿前御審。皇上看過之後也大為讚賞,取為狀元,官授河內尉。次年秋,開元二十七年,崔日便因病離世,崔日死後只留一女,名喚“星星”,世人皆以為,“秋來霜滿月,日後一孤星。”是讖語,道盡其一生坎坷,無不嘆息其滿身才華報復未展,身已故去。

但至此後本朝學風更勝,百姓都認識到只要有學識,無論出身如何,是否有人提拔,只一首絕妙的詩句,就有機會見天子,蹬於廟堂之上。至於天命,沒人能掌握,到很少去加以考慮了。當時鄉間,牛童在放牛時,如家中條件尚可,有書可讀,便在牛頭處掛一本書便於翻閱,而富貴人家則在廳堂旁擴建書房,終日手不離卷,以致家家的後花園沒人觀賞,漸顯荒廢。

民間還傳出了一段因求學而朋友絕交的佳話。說當時有兩個兄弟,從小兩家便住的很近,關係甚好,一起進私塾求學,隨著年紀增長,兩人的性情卻大不相同,一個樸實好學,一個虛華事故,有一天兩人同乘一車去拜會一位老先生,途經鬧市,樸實好學者,應手捧書卷專心苦讀,而他的好友卻東張西望對市井的繁華充滿了可望,兩人本非同類人,如何長久相處。到了老先生的住處,兩人下車入席時好學者取出佩劍,將兩人的席子從中間割斷,並道出緣由,後者羞愧難當,離席而去。從此這個故事便在坊間傳開,可見當時學風之勝。

51星宿——甲009(3)

牛惜民,華亭縣小坊人,生於唐天寶六年,卒於唐寶曆二年,終年八十歲,唐德宗狀元及第。

牛惜民才華出眾,性情孤寂,累舉進士不第,人到中年士徒無望。一次因避朝官誤入禮部尚書府邸。尚書此時,年老獨居,少有人來拜望,見牛惜民來見,大喜,引入廳堂。此時牛惜民尚不知老者系何官何人,悄悄問待者,方知是老尚書,索性將錯就錯,恭敬有加。交談之餘,尚書又索要了牛惜民之文卷,閱後再三稱讚,又問道:“外面議論,明年何人知貢舉?”,牛惜民對答:“老尚書辦事公正,肯定是您知貢舉”,老尚書道:“來年若知貢舉,君即狀頭也”。牛惜民起身拜謝,忽然外面傳召:“尚書知舉”,牛惜民又拜道:“尚書適以賜許,皇天后土,實聞斯言”,老尚書道:“必守承諾”。

第二年牛惜民果然於老尚書下狀元及第。自此敬老之風盛行,漸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歷代中皆有掌老者,即專門負責養老的官員,按其身份可分為國老和庶老。國老為公卿大臣等貴族中的老人,庶老則指一般的退出政治活動的老人及平民中的老者。另外還把老人劃分不同的年齡段,給予不同的優待措施,分別供養。五十養於鄉,六十養於國,七十養於學,是說五十歲的人,還有部分勞動力的養於地方鄉村,六十歲後人漸衰老就需要國家供養了,等到七十歲以後,就在殿堂中頤養天年。除此五十歲以上老人可以免除自身徭役,六十歲的可免除一子徵兵,以上每長十歲,另免去一些不適宜之活動,至八十免一切義務,每逢佳節國家還有專設人員定期看望老者,賞賜肉,酒,衣物,手杖等,並配以一種特殊敬意之物——斑鳩。手杖上也有斑鳩的圖形紋飾,喻以老人飲食良好,不定期與天子同宴,以昭告天下,凡我天朝子民,不論老弱,皆可安居於盛世。

52星宿——甲009(4)

宋元耳,唐文宗庚戌科狀元及第,該科進士共二十五人。

唐文宗年間,京城有一盲人,以善聽朝笏,推知官祿年壽聞名。宋元兒前往求算,盲者持笏傾聽良久,說道:“此為長官之笏”。宋元耳自以為是宰相之命,至取狀元後入仕,當年官補闕,頗有政聲,盲人這樣說無疑是小看他了,因此很不高興,拂袖而去,頗有微詞。

一個月後,宋元耳與同事候見宰相,宰相於裡間與他人說笑,過會兒步出,見宋元耳還在以朝笏遮面而笑,便問:“宋補闕何事笑我?”宋元耳無言以對,數日後被放出京城,任何清縣令,一年後死於任上。滿腹經綸未曾與世人知曉,後世不得見其片語,同朝官員中有很多為之嘆惜。

惜孔子與人說教,言其古今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是以精通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你知道它是什麼嗎?眾弟子知孔子要點撥他們深刻道理於是都從席間站起,走至席外,恭恭敬敬的回答道:“汝等愚鈍不知,請老師賜教”……

今宋元耳得中狀元,使天下人知學識之重,被下放為官,使其知微細之重,滿腹經綸,身先例行,後教於世人,有何嘆之?

結語:

何為有意?歸天道謂之有意,逆天道謂之無意,人於天道而言本無善惡,人於人之善惡以此意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