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古代 > 穿越之細水長流最新章節列表 > 64、沈鞋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64、沈鞋匠

第三天, 也就是十一月十二, 李滿囤一早提著舊被舊衣在村口等到潘安的騾車,瞧到上面籮筐和夏布袋裝著的玉米麵, 以及連油漆都沒有的招牌和櫃檯笑道:“糧食有了,咱們可以開業了!”

幹了半輩子的苦力,餘財多特別珍惜眼下這份看鋪的工作。

昨兒餘財多一人留鋪看店。夜裡, 他獨自一人睡在東房的火炕上狠哭了一場––他終於住上了磚瓦房,他終於要熬出頭了。

早上起來,餘財多根據昨兒打聽來的訊息先把馬桶放到門外,等城裡的糞車過來倒了馬桶後回去便拿了水桶和扁擔,去井上挑水。

來回兩趟, 餘財多挑滿一缸水不算,還又額外擔了一擔水擱在店鋪裡備著, 然後方給自己煮粥做早午飯。

所以等李滿囤他們到的時候, 餘財多的早飯碗都洗好了,鋪子裡的地也都掃過了, 裝糧食的三口缸擦得光可鑑人, 沒一點塵星。

這一次,李滿囤沒再讓騾子進鋪子。潘安幫餘財多卸了車裡的東西後便即就回了莊,只留餘財多在鋪裡擺放。

李滿囤則拿了招牌,去東街尋了街面上與人代寫書信和春聯的秀才,使100個錢請他拿黑墨在木本色招牌上幫寫了“李家糧店”這四個大字。

秀才幹慣了為人代寫招牌的營生,寫完招牌還不忘招攬生意。

“客官,你可要代寫水牌。”

這提醒了李滿囤, 他立刻點頭:“要的。”

秀才捧出一沓他與人寫春聯的紅紙,說道:“紅紙60文,潤筆40文。”

李滿囤自是點頭,於是李滿囤口述,秀才寫道:“

李氏糧店

今日牌價

新精白米壹石壹仟叄百文,壹升玖文

新玉米麵壹石六百文,壹升陸文

稻穀加工費壹石叄百肆拾文文,伍升拾七文

玉米加工費壹石貳百文,伍升拾文

小麥加工費壹石伍百文,伍升貳拾伍文

糯米粉加工費壹石伍百文,伍升貳拾伍文

其他面議 ”

付秀才200文,李滿囤夾著招牌和價目單回到鋪子。

鋪子裡,餘財多已全部都收拾好了。

爐子的前方,放了全店唯一的一張櫃檯做遮擋。櫃檯的裡側有兩個抽屜,可以放錢和賬冊。寫字的筆硯則放在灶爐旁的方凳上。

天冷,墨汁若不貼火存放,就很容易凍住。

三口缸和櫃檯排成一行,以方便客人看糧。其餘的量器則和扁籮疊放在缸後。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李滿囤四下望望,便選定了鋪子後牆的中間張貼價目。

掏出懷裡秀才贈送的包著漿糊的紙包,李滿囤和餘財多齊心合力貼好了價目表。

鋪子的屋簷下原就預留了掛牌匾的位置。

踩上凳子李滿囤接過餘財多遞上的牌匾剛將其在屋簷下掛好,周圍便即就有人攏來圍看。於是,“李家糧店”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開張了。

眼見關閉多日的鋪子忽然有了動靜,附近鋪子裡的人已私下觀望了幾天。只是礙於不熟,不好多問。現終於瞧到掛匾,便都圍攏來打探。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雉水城北街上的鋪子基本都是家鋪一體的小鋪,鋪子一家人的生計也都是大碗茶、烙餅子、窩頭、饅頭這類的苦力生意。現眼見又要再開一個鋪子,自是要多多關心這個新開的鋪子是否和自家生意有妨礙。

所以,不少人瞧清這處開的只是一家糧店後,不覺都舒了口氣。

北街的兩家糧店都在近縣衙的地方。他們這處並沒有糧店。

放下心裡的擔憂,圍觀的人中就有人進了店鋪問價。

城裡人家也不是家家都有地,而且即便是家裡有地的人家,其糧食也都是佃戶們送來的耐存的穀子,他們家常吃米,還是得找糧店換。所以,北城門口這邊的鋪戶和住家眼見家門口有了糧店,自是要進來瞧瞧。

做生意的基本都識字。他們進店瞧了價目表,不禁奇道:“掌櫃的,你這店只賣新糧,不賣陳糧?”

新糧價錢貴,陳糧要便宜一些。

李滿囤聞言笑道:“今年只有新糧,陳糧得明年夏收後才有。”

眾人一聽便知這鋪子的東家是個才剛發家的小地主。

於是又有人說:“掌櫃的,看在大家往後都是街坊鄰居的面上,這價錢你可得便宜些才是!”

李滿囤極老練地拱手回道:“這位客官,自古以來,這糧價都是公價,小店可不敢自專。”

進城買東西多了,李滿囤也算是鍛鍊出來了,知道如何應付講價。

眾人於是知道小地主也不好隨便忽悠。

不過想也知道,這年頭還能發家的,都是聰明人。

朱中人每天出入北城門以探聽市情。今兒他瞧到北街有新店開業,而且還是自己居中成交的鋪子,當即便決定給捧個人場。橫豎他家沒地,平素都是買糧吃,這糧食擱哪裡買還不是一樣?

找街面上相熟的人家借了兩個米袋,朱中人擠出了人群。

“李爺,哈哈,”朱中人笑著拱手:“開業大吉,開業大吉!”

李滿囤趕緊回禮:“朱中人,您大駕光臨!”

朱中人走進鋪子,把兩個米袋放到櫃檯上,方和餘財多道:“我要1鬥白米和三升玉米麵。”

朱中人能剩錢,家裡都是白米白麵,粗糧吃得不多。

餘財多見生意上門,趕緊按數量了兩樣糧食裝進口袋,遞給朱中人道:“客官,承惠138文。”

李滿囤一旁瞧著,心裡合算道:一斗米120文,3升玉米麵18文,兩樣138文,確是沒錯。

眼見餘財多算得快而且無錯,李滿囤方算是放了心。

朱中人接了糧,又和李滿囤寒暄兩句,方擠回人群。

凡是北城市面上討生活的,就沒有不認識朱中人的。當下就有人跟朱中人打聽店家來歷。朱中人見是熟人也笑道:“我和這位店家李爺雖是今年才結識,但已成交了三次生意。”

“他這鋪子就是我經的手。”

“我與他捧個場,可是該的?”

熟人一聽便就知這店主家境殷實,鋪子是自己買下的。他若請店家代加工糧食,想必不會肉包子打狗。且這糧店開著,又不妨礙自家生意,所以倒是要捧捧場。不然,若這店家經營不下去而賣了鋪子,然後換一個和自家一樣營生的店主,吃虧的反倒是自家了。

圍觀的都是明白人,想通了其中關節,就有那家裡過得好的,吃得起新糧的,回家拿了米袋來稱糧。稱也不多稱,就稱個三升、五升的回家先嚐嚐味。

如此,李家糧店第一天的生意,雖算不上火爆,但也有不少上門生意。

至晚一算賬,鋪子一天竟也賣了有五斗米和8鬥玉米麵,共計一吊八十文錢。其中扣除糧食成本,實際進賬400多文。

算清楚賬,李滿囤心中高興,覺得這糧店生意能做;而餘財多則是比他東家更高興,400文中,他們莊僕能得160文,他和養騾子兼搬送貨的潘安以及磨糧的人按三份分,自家能得50多文––對比先前一年到頭都剩不下錢來說,簡直就是天上地下。

正是一年最冷的時節,天冷不說,還經常下雪,短工們在城門口給凍得蹲不住,便就乾脆不來了。北街上做這些苦力生意的鋪子連帶地也沒了生意,於是他們也跟著歇了業,躲在家裡窩冬。

雖然歇了業,但飯卻還是每天都要吃的。天冷,北城門口的鋪戶們懶得跑遠買糧,便就就近到李家糧店買糧和加工糧食。因此,李家糧店的生意相當穩定,每天都能有四、五百錢的盈利。

眼見生意上了正軌,李滿囤也不必再時時在店裡看著了。於是這天,他拿了餘莊頭早起送來的羊皮,去找了他和鋪子周圍的街坊打聽來的鞋匠。

城裡的鞋匠,也是祖傳手藝。鞋匠姓沈,子承父業後製鞋四十年,今天他第一次見到有人拿著整張的綿羊皮來他店裡做鞋,而且,來人還拿著雙茅草和雞毛編的毛窩,說就照著這個樣子做。

這事如果擱二十年前,脾氣火爆的沈鞋匠一準叫兒子徒弟把這個怎麼看怎麼象來搗亂的鄉巴佬給打出門去。

但現今的沈鞋匠,人雖長了年紀,但卻減了脾氣––他竟耐心地聽完這個鄉巴佬的話,然後方指著鋪裡架子上的男式棉靴,語氣平和地問道:“客官,你說的可是要拿這塊羊皮做這個款式的皮靴?”

順著沈鞋匠的手指,李滿囤瞧到一雙高底黑鞋面且鞋幫特別高,估摸著能高到小腿肚的棉鞋,當即大喜道:“對,就是這個樣式的鞋子。”

“你說這叫啥?皮靴?”

“我這店裡的出樣是用棉花做的,不叫皮靴,叫棉靴。客官,用皮子做,才叫皮靴。”沈鞋匠一邊與李滿囤解釋一邊暗自感嘆自己真是老了,老得一點火氣都沒有了。

“那我就做這個皮靴,”李滿囤道:“拿這塊羊皮做。”

“皮子這面做鞋面,有毛這面做裡。……”

沈師傅面帶微笑地聽李滿囤囉嗦,只最後講價時要了個高價。

“這皮靴,我能做,”沈師傅告訴李滿囤:“但這工錢是一般棉靴的雙倍。得400文。”

其實,沈師傅只聽說過皮靴,壓根沒做個皮靴。

羊皮貴,一般人攢一輩子都攢不出一件衣裳,誰會拿來找他做鞋?

而真有錢人,比如城裡的謝家,他們自家就有鞋匠,故都只穿自家做的鞋。

沈師傅沒想到一個連棉靴都沒見過的鄉巴佬能拿著一塊上好的綿羊皮來找他做鞋––既然他敢來,沈師傅不服氣的想,我又有啥不敢做的?不就是塊皮子嗎,難道我做的皮靴,還能比他拿來的毛窩,更見不得人?

最近,李滿囤的糧食不止按市價賣了,還掙到了不少加工錢。現聽得沈師傅工錢開價400文,雖覺得貴,但也著實想試試。於是李滿囤交了400文後由夥計給量了腳,得到一張五日後取貨的憑據。

鞋子訂好後李滿囤去百歲巷宅子瞧了瞧,然後又打幹井裡的水後方才鎖了門回了北街鋪子。

鋪子的生意和前幾天一樣,不溫不火。李滿囤眼見自己待著也是無事可做便就決定早點回家休息,然後明天轉去莊子看看。

七八天來他每天來鋪子,都沒得閒去莊裡瞧瞧。

作者有話要說:  好了,鋪子開了,李滿囤很快也能穿上ug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