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鑾鈴奇俠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零二章 琴音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零二章 琴音

諸人聞言俱皆一驚,冼清讓道:“道長已經走了?是王爺準他離去的麼?”朱權嘆道:“道長與本王多年知交,他若要去,本王豈敢強留?我猜道長定是趕往章江門外時照他們比武之所,諸位若欲相尋,可往石頭渚一觀。”

眾人見松筠分明遭王府囚禁兩月之久,今日適逢群豪上門救人,朱權卻說前者已然離去,一時真假難斷。嶽素道:“王爺,今兒別院怎麼空蕩蕩的,一個下人也不見?”朱權微微一笑,反問道:“嶽姑娘,這些都是你的朋友麼?”嶽素道:“小女早前自京奉訪王爺,途中曾與駱將軍、景少俠相識。”

朱權笑道:“原來如此。老夫今日在此飭修古譜,放著那些俗人在眼前只覺六根不淨,故而盡皆遣散;孰知諸位高士翩然到訪,心中喜不自勝。冼教主,本王素聞你雅知音律,老夫近日於《遁世操》一曲心中頗有所悟,不妨聊作試奏,還望宮主指點一二。朱某琴技鄙拙,有辱眾位清聽,其中倘有闕誤之處,還望不吝珠玉。”冼清讓道:“王爺雅量高致,我等濁俗之人怎堪解弦中深意?既蒙俯賜清音,妾身自當洗耳恭聽。”

朱權微微一笑,輕撫琴絃道:“此琴名喚‘飛瀑連珠’,乃本王親手所制,頗花費了不少心思。人生百年,轉眼即過,只盼此等典章文物可以傳世。”眾人見那瑤琴漆色古雅、金徽玉足,琴身隱隱有梅花、流水斷紋,一望而知是價值連城之物。寧王左指按弦,右手輕輕一撥,竟爾彈奏起古曲《遁世操》來。

《遁世操》相傳是陶唐時高隱許由所作,許由為人清風高節,帝堯聞知其賢,欲以天子之位禪授。許由堅辭不就,逃入箕山之中譜寫此曲,又以穎水洗耳,以示棄絕名利之意,故而《遁世操》又名《箕山操》,曲譜澄澈恬澹,極盡沖虛淡泊。朱權就藩南昌後寄情琴觴,歷時十二載蒐集古譜編成《神奇秘譜》一書,將此曲收錄於全書六十四曲中之首位。寧王這“飛瀑連珠”琴音清冷、餘韻綿長,正契合曲中蘊意,眾人稍稍聽得片刻,只覺如聞天籟,一時竟忘卻身處江湖爭端,沉醉於琴中所奏高山流水、幽澗鳴泉之感。

朱權雙手輕攏慢捻,緩緩彈至曲譜中第四段“月明猿正啼”,冼清讓忽聞曲中角聲微微上揚,似含哀怨之意,心道:“角音和而不戾、潤而不枯,王爺卻以正角轉清,琴聲中隱隱透出一股悲悽,不知是何原故?”及聽到第五段“雲合龍可隱”,寧王曲調趨急,冼清讓更覺詫異:“此段原本羽音清潤柔婉,王爺改為徴調,音色未免失之焦亂,哪裡還有‘雲合龍隱’之意?《遁世操》經此改動,大失原曲所蘊含之高潔古意,以王爺平素操縵造詣,怎會乖誤如此?”在場餘人不及她精通音律,故於此細微之處未能深鑑。

忽聽“啪”的一聲,寧王手臂一震,徴弦應聲而斷。朱權神色沮喪,將瑤琴向前輕輕一推,悽然道:“老了,不中用啦!今日遺哂大方,實令眾位見笑。”冼清讓道:“雅樂正聲,發乎於心。所謂弦與音合、音與意合、意與心合,三者相通,缺一不可。王爺今日不過心緒欠寧,於琴心琴韻之中少了一個‘靜’字,故而有此小失,無須掛懷。”

朱權緘默片刻,道:“宮主聞音知意,實乃我之子期。本王鐘鳴漏盡,只恐再難覓得這個‘靜’字。”冼清讓道:“王爺風雅深致,何必為俗事煩憂?”朱權輕輕搖頭,目光掃過眾人,忽一眼望見駱應淵,奇道:“朱某生平閱人多矣,氣宇若閣下者實為少見,請教高姓大名?”後者上前拜禮道:“草民駱應淵叩見王爺。叨擾王爺清修,不勝惶恐之至。”朱權聞言一驚,問駱玉書道:“這位莫非便是令尊?”駱玉書應道:“正是家君。”

朱權聞言大喜,起身執駱應淵手笑道:“原來是故人之子到訪,快快請坐。”神色極是親熱,拉他入涼亭坐下,道:“曩者我與尊翁曾有過一面之緣,雖則桑蔭未移,卻是受益良多。唔,倘若老夫沒有記錯,那會兒令弟尚未出世。”駱應淵笑道:“王爺果然好記性,舍弟是永樂元年所生。”

朱權淡淡一笑,道:“當年本王與令尊在南京作長夜之談,思之恍如昨日。四十載光陰似箭,物是人非,可喜令尊康健如恆,更兼俠名遠播、領袖武林,朱某不勝欽佩。”駱應淵道:“家父常稱詠王爺道山學海、文名千古,豈是我輩一介武夫可比。”

朱權擺手道:“尊府書香世家,子弟皆文武兼濟,朱某自愧弗如。久聞世兄亦是飽學之士,老夫忽記起於文章書傳中有一處不明,還望世兄解惑。”駱應淵道:“應淵才疏學淺,豈堪為賢者師?萬萬不敢承命。”朱權笑道:“獨學無友則必孤陋寡聞,大家一起參詳參詳,無須客氣。”駱應淵稍一遲疑,道:“如此則斗膽請王爺賜教。”

朱權點了點頭,緩緩道:“‘藥石所以治疾,而不能使人無疾;法制所以備亂,而不能使天下無亂。不治其致疾之源而好服藥者,未有不死者也;不能塞禍亂之本而好立法者,未有不亡者也。’世兄學富五車,這幾句文字定是聽過的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景蘭舟在旁聞言一驚,原來朱權方才所言,竟是“正學先生”方孝孺於洪武年間所作史論《深慮論》中之語。當年方孝孺不肯歸附燕王被誅十族,其生平著作永樂中亦遭禁絕,凡藏匿其書者皆為死罪。方孝孺倖存的弟子門人冒險將其文章詩詞偷偷存錄,編名為《侯城集》,故而得以傳世。仁宗即位後下旨寬赦建文舊臣宗族,《侯城集》方始在民間稍稍流傳,更名為《遜志齋集》,蓋方孝孺別號“遜志”之故;又過數十年後方得重新刊刻行世,這些乃是後話。正統年間雖不復以私藏孝孺著述治罪,然其人畢竟是建文罪黨,所作詩文多隻在私下相傳,極少有人公開談論。景蘭舟見朱權問及於此,心下暗道:“這幾句文章淺顯易懂,寧王豈有不明之理?不知他到底用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