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憶昔大唐貞觀世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二十六章 太平佛貪財,亂世道下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二十六章 太平佛貪財,亂世道下山

僅是長安,佛門手中的土地數量就達到了三萬多畝,還不算大唐各道府。

寺廟金身佛像不計其數,每一尊都是融金所鑄。

換作錢財,非百萬貫不得成。

其中的牽扯更是讓玄奘法師等大相國寺的僧人們,一個個心中恐慌。

“玄奘,這真是佛門之劫啊!”

看著方丈一臉悲色,玄奘無言以對,最後只能道一句“阿彌陀佛!”

與眾位師兄弟同時盤坐下來,向心中的佛禱告,請佛諒解他們身上的罪惡。

佛門的大動作一開始,李世民就接到了訊息。

玄奘訪秦王,隨後佛門異動。

李世民暗中派人監管,十分好奇佛門接下來要做什麼。

隨後得到的訊息卻讓人為之震驚,“什麼?長安的各家寺廟,驅逐佛僧數萬人?”

劉三成解釋道:“陛下,不僅如此,一十二尊全金佛像也被佛門交了出來。”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李世民忍不住心中疑問,“佛門,究竟想做什麼?”

次日,秦王莊外,玄奘領著大相國寺眾僧人求見。

李方晨並未出面,李泰手持秦王書信,對玄奘道:“二哥不見群僧,讓我送你們一句話,好好掂量一番!”

玄奘不敢馬虎,急忙道:“請魏王殿下指教!”

“太平佛貪財,亂世道下山!”

自古以來,佛門一直都在保持著隱世的狀態。

他們享受人間煙火,卻不為國家憂慮。

凡有戰者,少見佛僧。

戰亂中為數不多的淨土之地,因為佛門不講殺戮,很多百姓戰亂時,多有靠佛門庇護。

過路的軍隊對於佛門少有理會。

要說少林寺和李世民的淵源,還得在多年之前的柏谷塢,那是隋文帝賜給少林寺的廟產。

在寺西北五十裡處,因其地勢險要,屬兵家必爭之地,王世充將之據為己有,作為軍事要塞,讓侄子王仁則據守,自己擁兵與之不遠的洛陽,互相呼應支援,以抗拒唐軍。

後有一天,少林寺的和尚聯合王仁則手下的轘州司馬趙孝宰,裡應外合,抓住了王仁則,將之送給了唐軍;三日後,李世民派官員至寺頒賞,賜地(即柏谷塢)四十頃,水碾一具。

藉著這一功績,李世民對佛門一直保持寬容。

王世充不可否認,曾是李世民的一大勁敵。

此地易守難攻,當初少林寺僧人的出現,為李世民免去很大的麻煩。

只是後世,對於這一故事多有誤解。

佛門興起的關鍵,還是因為道門。

無論隋唐,道教作為本土宗教,在大唐的影響頗為深遠。

而作為天下第一人的李世民陛下,又深喜制衡之道。

既然道門強盛,那便選擇佛門與其抗衡。

道教講究無為,崇尚天道,可其中有本事之人數不勝數。

相對而言,避世的佛門,更討人喜歡。

只是當長安城周寺廟的遣散大量僧人後,李世民怒了。

“佛門想做什麼?人、錢、地,他們還有什麼不缺的?”

合上摺子,李世民真想命人將那些個富麗堂皇的寺廟全部查抄。

劉三成勸解道:“陛下,佛門會有此舉,想必與二殿下有關,若非二殿下,老奴還真不知,這長安的佛僧,竟然會有如此多的積攢!”

“今日大相國寺的僧人可是去了秦王莊?”李世民微微點頭,隨後問道。

劉三成道:“去了,四殿下出面給他們打發離開,二殿下還讓四殿下帶了一句話。”

“什麼話?”

“太平佛貪財,亂世道下山!”

李世民略有遲疑,“鈺兒這是敲打佛門?還是打算扶道門一把?”

劉三成搖頭不知,“老奴可猜不到二殿下的心思,倒是多虧了二殿下,如今陛下收回了萬畝田地還有數千斤黃金!”

“此話倒是不假,朕確實應該嘉賞一番鈺兒。”

多出數萬青壯勞力,退去佛衣後,他們就是平民百姓。

佛門交出了兩萬多畝地契,還把那些金身佛像也交了出來。

所有寺廟,全部將佛像換成了石制或是木質。

勞民傷財之事,根本不敢沾染。

玄奘等佛僧,一直在想,秦王殿下讓魏王殿下帶出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思來想去,怕是關鍵問題,就在於太平和亂世這兩個字身上。

佛僧們何嘗不想與道士們那般,也能任官?或是行醫天下?

可惜,他們做不到,因為他們更清楚自己究竟有幾分幾兩。

整日吃齋念佛,出了經書,他們對其他的東西一竅不通。

“不如,請少林寺的各位師兄弟出面?”

“玄奘,你的意思是?”

“方丈師兄,大唐變了,秦王殿下不想讓佛門變成無用之地。”

“可是......禮佛才是我們......”

玄奘堅定道:“佛在心中不假,可我們的佛,並不是大唐的佛!”

“玄奘,不如你再去一趟秦王莊,如今我佛門已經傷筋動骨,還不足以讓秦王殿下滿意嗎?”

滿意嗎?說實話,玄奘自己都不覺得滿意。

一心佛事的他,只覺得這本就是佛門應該做的事情。

侍奉佛的佛門,又豈能被世俗侵染,讓黃白之物迷失心智?

只是可惜了那些沒有文牒的僧人們,他們中或許有真心侍奉我佛者,最後卻不得不離開。

大唐的佛僧,必須到官府備案,留有文牒,才算是驗明正身。

可每年發放的文牒並不算多,這也就限制了諸多寺院發展的關鍵因素。

明明香火錢如此多,土地更是越來越大,可沒人幫他們打理,迫於心中貪念,這才使得許多沒有文牒僧人的出現。

他們不同於那些有文牒的僧人,做著寺廟中最低等的活計,而他們之所以如此,因為在寺廟中,不必擔心餓肚子的問題。

幾日後,玄奘再次來到秦王莊。

得到了李方晨的面見,看著玄奘略有緊張的面容,李方晨笑問道:“法師,尋本王有何吩咐啊?”

“小僧不敢!”秦王在跟自己開玩笑?為什麼玄奘感覺到後背陰冷,一句話就可以讓自己冷汗盡出?

李方晨冷笑兩聲,並不打算就此放過玄奘,“你的佛,可比本王要富裕太多了!”

玄奘伏地道:“還請殿下給佛門指出一條明路!”

“怎麼?心有不甘?覺得那些東西本該歸佛門所有?”

玄奘搖頭道:“自不敢,佛門有錯。可如今我等有心補過,還請殿下告知佛門一條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