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化龍最新章節列表 > 第452章 曹操屠俆州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52章 曹操屠俆州

霍峻這邊剛剛說罷,跟著又有斥候快馬來報,道:“啟稟主公,剛剛城西大門開啟,有一行百餘人出城向西而去,我等呵令其停下,對方不從反逃,於是我等放箭阻攔,對方首領中箭落馬身死,經辨認,正是劉賢!”

“好!”

李易的應了一聲,隨後看向左右,展顏笑道:“諸位,荊南已定啊!”

眾人也紛紛露出笑容,雖然這次荊南之役的功勞寒酸了些,但出兵的根本目的已經圓滿達成,李易這邊不但損傷微乎其微,還順路收了幾個人才,怎麼看都是非常可喜的結果。

郭嘉拱手笑道:“主公出兵荊南,所過之處,地方官員爭相而降,不過月餘時間便收復荊南四郡,可見主公威名赫赫,讓世人拜服啊!”

一旁蒯越則道:“荊南四郡平定,全是主公之功!”

徐晃魏延等人也紛紛賀道:“恭喜主公,平定荊南!”

聽著眾人的恭維之聲,李易心懷大暢,哈哈一笑,然後擺手謙虛道:“我一人不過雙拳兩腳,如何能定荊南?還是全靠諸位勠力同心,以及三軍將士奮勇才是啊!”

李易很清楚,他作為主公也是需要功勞的,就比如征討荊南,他就必須親自過來,讓人知道是他李易征服的荊南。

不過,落實到具體小事上,那就不用斤斤計較了,該分的功勞都分出去,他不能與下屬們搶功,這才是一個合格主公該有的態度。

於是,在眾人的道謝聲中,李易又道:“郭嘉、蒯越、徐晃聽令!”

三人神色一正,趕忙上前道:“屬下在!”

“荊南既定,你三人這就擬定有功將士名單,交我定奪後,上奏天子,為將士們請功!”

“另,即刻將荊南收復的訊息通傳荊州各個郡縣,並將劉度父子人頭傳於郡縣官員一觀,務必讓其引以為戒!”

“再傳令蔡瑁,讓他代我與襄陽官員慶賀荊南大捷!”

郭嘉將李易的這些話一一記下,想了想問道:“主公何不等回到襄陽後親自主持慶功之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李易搖頭道:“不急,今日大軍在夷縣安頓,晚上犒賞將士,兩日後你就與徐晃率大部人馬北上渡江回襄陽修整,接管防衛,整編兵馬,並讓蔡瑁到長沙赴任!”

“還有,典韋、霍峻、蒯越,你三人與三千兵馬留下,隨我巡視荊南諸縣,安撫百姓,至於我何時回襄陽,呵呵,等到時機到了再說吧!”

在場不少人一頭霧水,李易要留在荊南安撫民心他們理解,可李易說的時機是什麼,這就不是很明白了。

不過也不是所有人都糊塗,郭嘉見李易雖然是說著荊州事,但目光卻是看著徐州方向,頓時瞭然,隨後抱拳道:“請主公放心,屬下必定將事情辦得妥當!”

蒯越也明白了李易的想法,不過他更關注的,卻是李易將他留下隨行,這讓他有些無奈,因為蒯越知道,李易或許已經很認可他了,但認可歸認可,終究還是不能完全對他放心啊。

……

李易攻略荊南,算是一樁值得天下人關注的大事,可能會有其他勢力從中阻撓,甚至,長安那邊也會對他舍揚州而去荊南的作為有些微詞,但實際上,李易在荊南的動作並沒有吸引太多的目光,朝廷那邊更是一句話都沒說。

這固然有荊南戰事結束的太快的緣故,但更多的,還是因為這段時間裡,天下間“活躍”的人實在是太多了……

之前河北公孫瓚與袁紹廝殺,雙方已經是徹底撕破臉,誰也不肯相讓,按說這一年兩人之間的爭鬥是應該繼續下去的,但因為袁術的事情無意中狠狠的坑了袁紹一把,如今市井中有許多關於袁家懷有不臣之心的流言,這對於一心要一統河北的袁紹影響非常大。

袁紹的確不甘寂寞,想以河北為根基,在這亂世中成就一番霸業,但如今他的實力雖強,但天下間與他實力相差不多的人還有不少,袁紹比袁術冷靜的多,知道現在還不是丟掉大義的時候,於是,袁紹果斷認慫,決定先不打了,收縮兵馬躲避風頭,將進攻戰略轉為了休養生息,以此來表明自己還是大漢的忠臣。

不過袁紹的對手公孫瓚,眼看袁術造反,袁家的名聲出了問題,卻是極為高興的,他認為這是自己崛起的絕佳機會,於是,公孫瓚開始在幽州大肆招兵買馬,各種強拉壯丁,恣意徵稅徵糧,想一鼓作氣拿下袁紹,卻是讓幽州百姓苦不堪言。

幽州牧劉虞見狀看不下去了,劉虞是個很愛惜百姓的人,他無法容忍公孫瓚如此害民之舉,於是,劉虞領兵討伐公孫瓚,只可惜劉虞雖然是幽州人望所在,百姓,官員大多全都願意追隨與他,奈何劉虞不懂戰事,行事瞻前顧後,最後反倒被公孫瓚以少量兵馬打得潰不成軍,就連他本人也被生擒,做了公孫瓚的傀儡。

恰恰此時,長安那邊因為公孫瓚與袁紹連年爭鬥,非常不滿二人所為,再加上之前出了袁術的事情,朝廷對河北的局勢更加不放心,於是便派使者前往幽州加封劉虞,讓劉虞掌管河北諸州之事。

奈何天子使者去晚了一步,劉虞已為公孫瓚擒獲,天子使者也被公孫瓚刀劍脅迫,不得已誣陷劉虞意圖謀反,將劉虞全家問罪斬首,然後公孫瓚又讓使者加封自己為前將軍,易侯,幽州牧,假節,並都督幽、並、青、冀四州之事。

說得簡單點,公孫瓚就是逼迫天子使臣任命他為河北四州之主!

公孫瓚此舉可謂瘋狂,與造反沒多少差別,直接將他那白馬將軍的好名聲以及往年功勳給敗了個乾乾淨淨。

劉虞在幽州的名聲是非常好的,公孫瓚將其冤殺,看似取而代之,徹底掌握了幽州的力量,乍一看強大了許多,可實際上,公孫瓚已經失了民心,失了士人之心,更惡了朝廷,說他是內憂外患也不為過。

而原本正在家裡咒罵自家蠢弟弟的袁紹聽說公孫瓚竟然幹出了如此悖逆之事,卻是一掃心中鬱悶,直接放聲大笑。

袁術上書朝廷,說公孫瓚謀逆,請求朝廷對其懲戒,同時召集兵馬,要再度與公孫瓚決戰!

於是,河北烽煙再起。

劉虞的死,代表著大漢徹底失去了對河北的掌控,哪怕明知公孫瓚和袁紹都不是善類,朝廷也只能看著河北一點點的糜爛,徒呼奈何。

有河北這麼大的頑疾在,李易在自己的管轄範圍內敲打幾個不聽話的“小吏”,真的只是毛毛雨,根本不算什麼大事了。

當然,朝廷只是嘴上沒說,其實心裡還是對李易有些意見的。

因為不管是李易打下荊南,還是之前得到朝廷任命荊州牧,李易都是第一時間把那些太守的位置全給了他的自己人,一點湯水都沒給朝廷分潤。

朝堂上那麼多的大佬,再算上他們的門生故吏以及自家子弟,都是需要安排分配的,而當今天下的情況,官員外放就屬益州和荊州為安穩了,但益州偏遠,所以荊州就是首選,奈何李易一口湯也沒給人剩,自然就會叫人不高興。

不過朝堂上那些人就算不高興也沒辦法,畢竟河北已經爛了,揚州也爛了,那些朝廷大員們但凡還留有一絲一毫的忠心就不敢在荊州亂來,畢竟荊州也亂的話,大漢就真危險了。

而且,自打李易上任後,就開始給朝廷進貢,態度非常好,儘管送的東西不算多,但架不住現在的長安太窮啊。

如今天下太亂,許多地方都斷了本該送給朝廷的供給,也就剩下荊州,益州,豫州等幾個地方能支援一二了。

原本兗州和徐州也是可以向朝廷進貢的,只是在李易出兵荊南後,曹操立馬就和陶謙掐了起來,讓徐州成了僅次於河北的戰亂之地,什麼長安,什麼皇帝,兩人都顧不得了……

曹操在出兵徐州後,第一目標乃是彭城,陶謙雖然有所準備,但雙方統帥才能差距太大,徐州兵員也有所不如,第一戰就敗了,損兵折將,曹操便趁勢拿下了廣戚縣城,陶謙趕忙加派兵馬馳援,卻是再度被曹操所敗,而且還是全軍覆沒!

至此,陶謙胸中本就不多的豪氣直接被曹操給打沒了,認為曹操兵馬勇猛,不可阻擋,於是陶謙便決定放棄彭城,收縮防線,將兵馬盡數撤回東海郡固守。

於是,曹操大軍數路其出,沒花多少工夫,便接連拿下了彭城、傅陽等縣,整個彭城地界,幾乎全部落在了曹操的手中。

在得到彭城之後,曹操因為缺少軍糧,便沒有繼續進兵,而是就地徵糧,但因為手段過於粗暴,彭城百姓又是心向陶謙,便多有逃亡之舉,於是曹操大怒,命人斬殺逃亡之人,卻不想激發兵變,一番血腥鎮壓過後,十數萬百姓就此做了冤魂,屍首隨流水而去,整個徐州都是哀聲一片。

曹操殺戮百姓之事傳到荊南的時候,李易正在桂陽巡視,得到訊息後立刻北還,經過長沙時又帶上蔡瑁,因為他要正式收蔡玉入房了。

在納妾的酒宴上,有人問起李易徐州之事,李易連連灑淚,表現出了對徐州百姓的同情與哀痛。

然後第二天,就有人開始在荊州大肆宣揚曹操的屠戮百姓之舉,一時間,曹操在荊州的惡名幾乎能與袁術比肩。

這時李易麾下有將領以為李易將會出兵徐州,便開始請戰,但李易卻是悉數回絕,有人問詢,李易只說是時機未到,還要等等。

徐州戰事繼續,曹操在彭城修整過後,再度出兵東海郡,陶謙命開陽騎都尉臧霸相助,但臧霸託病不來,只給陶謙派了一千多老弱助戰,陶謙氣憤不已,卻也對臧霸無可奈何。

好在因為曹操之前彭城屠戮百姓之舉讓徐州人又怕又怒,悲憤之下同仇敵愾,故而曹操兵鋒雖然依舊兇猛,但東海郡各個城池俱是堅守死戰,曹操一時也難以取得太多戰果。

陶謙知道久守必失的道理,便趁此機會一邊上書朝廷,請朝廷調和,同時又去信青州,豫州,希望青州刺史田楷和豫州孔融發兵救他。

田楷乃是公孫瓚從屬,與陶謙關係不差,但因為袁紹又有興兵之兆,是以田楷雖然有心相助陶謙,但一時也不敢分兵,擔心被袁紹所趁。

不過豫州孔融非常仗義,最早聽說曹操屠殺百姓,他便氣憤不已,直接去信斥責曹操,罵他不為人子,行如此不義之事,今後必受天譴!

曹操見孔融在信裡把他當孫子一樣罵,氣的夠嗆,不過他雖然對孔融恨得咬牙切齒,但考慮到荊州李易,便忍了下來,去信向孔融致歉,還保證今後不會再如何如何,想要以此暫且安撫孔融。

但孔融的態度卻很剛硬,再度去信要求曹操必須退兵,而且因為曹操在徐州的作為讓孔融厭惡,他決定要與曹操劃清界限,連曹操的拜把兄弟也要敬而遠之,於是之前曹操與孔融說好的,讓呂布去潁川擔任太守的事也告吹了。

就在曹操被孔融氣得腦袋疼的時候,陶謙的使者到了豫州。

孔融很乾脆,二話不說就答應出兵相助陶謙,不過從他答應,到出兵,卻是足足耗費了半個月的功夫。

孔融在頒佈號令後,雖然立刻開始調集兵馬,但兵馬妥當之後卻沒有立即出發,因為孔融已經上書天子了,他要等天子同意然後再出兵。

孔融麾下不少人諫言說軍情緊急,如此耽誤必然失了先機,但孔融卻是不允,說那麼做有違律法,必須要按流程辦事,官員們再勸,反而要被孔融斥責。

過了十多天,終於等到了朝廷回覆,孔融讓他從北海任上帶來的大將太史慈領兵八千去徐州相助陶謙,結果人馬剛剛走到小沛,還沒出豫州呢,就被在此地等候許久的曹操以三路伏兵殺敗,兵馬死傷無數,輜重盡失,就連太史慈本人也險些將性命丟在了那裡。

這一戰豫州損失頗重,八千兵馬回來了不到兩千人,而孔融本就是初到豫州,立足未穩,這次是他決定相助陶謙,又是他固執拖延,可以說,這次敗仗全是孔融一人之過,於是,一時間豫州內部對孔融這位大儒多有不滿之聲,孔融焦頭爛額,直接閉門不出,再難有精力顧及徐州之事。

而曹操在戰敗豫州援軍之後,卻是軍心大振,順手把小沛也給劫了一遍,得了不少物資,然後回軍繼續對付陶謙。

陶謙心裡很苦,他沒想到孔融那麼不中用,眼看著曹操現在是經過一地便劫一地,他只能再次向田楷求救,同時,為了保險,陶謙也在糜竺的建議下,派遣糜芳向李易求救,希望李易能為他和曹操調停,當然,如果李易能出兵,特別是出兵抄了曹操的兗州老家,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