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化龍最新章節列表 > 第701章 副院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01章 副院長

這一問,一半是做給外人看的,剩下的,則是李易自己心裡的疑惑。

陶謙的哭泣自然也被周遭官員和侍從看在了眼裡,不過並沒有人嘲笑陶謙,他們雖然不明白陶謙落淚的緣由,但近年來陶謙的日子真的挺苦的,再加上陶謙這人雖然讓人喜歡不起來,但本人也不是壞人,於是,不少人都對陶謙生出了幾分同情。

蒯越本來是想讓眾人迴避的,畢竟這麼多人圍觀對陶謙顏面不好,但考慮到陶謙的身體狀況,蒯越又怕他心情起伏太大,萬一有個什麼好歹,這事肯定要落在李易的頭上,於是蒯越便暗示眾人別刻意迴避,算是給李易做個見證。

陶謙又哭泣了一會,這才稍稍停歇,用衣袖擦拭眼角,李易見狀,趕忙將袖中的手帕遞給陶謙。

雖然雙方關係一般,但一個老人家哭的稀里嘩啦,而且很大原因還是因為自己,李易也不是全然沒心沒肺。

“多謝……襄侯。”

哽咽著說了一句,又擦了擦臉,陶謙苦澀道:“讓襄侯見笑了。”

李易搖頭道:“從不落淚的多是無情無義之輩,何來見笑一說?”

陶謙抿了抿嘴,半晌後道:“襄侯看法,當真與眾不同,唉,老夫是真的老了。”

這次李易沒接話,陶謙確實是老了,要不是他的參與,兩年前陶謙就應該病故了,能活到現在,陶謙其實還應該感謝他才對。

陶謙輕聲說道:“適才落淚,實是情難自抑,可要說為何,原本老夫自己也不知道,直到剛剛,這才終於想明白,老夫這是不甘心啊。”

“不甘心?”

李易皺了皺眉頭,他不是很理解這話,他相信陶謙的不甘心不是針對徐州的,那麼,陶謙是為什麼?

陶謙沒有回應李易的問題,自顧自的說道:“老夫治理徐州已有八年之久,自問也算是兢兢業業,開荒屯田,打擊盜匪,嚴肅吏治,然而……”

“唉!”

一聲嘆息,陶謙一臉悲苦的道:“開荒屯田,曾經活民無數,本是我生平最為自得之事,曹然操鐵蹄一來,萬千良田重歸荒野,數十萬百姓慘遭屠戮,而我,卻無能為力!”

“還有打擊盜匪,初時雖有成效,後來卻使臧霸割據琅琊,其為禍更甚盜匪,最後吏治……”

陶謙頓了頓看向李易問道:“笮融是喪命於襄侯之手?”

李易點點頭,這件事初時雖然做的隱秘,但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再加上陳登與糜竺那邊很長一段時間都有大規模的糧食運送,被陶謙發現端倪,再查出真想也算是很正常的事情。

陶謙的表情稍稍有些扭曲,就在李易以為他要發作的時候,卻聽陶謙咬牙切齒的說道:“我出兵打擊匪盜,每每都要向城中世家求糧,若是糧食足夠,縱然不敵曹操,也不至於一敗塗地,然而,襄侯只是得了笮融私藏,就拿下了揚州,那麼笮融到底有多少糧食?五十萬,百萬?呵呵這就是老夫的吏治啊,吏治吏治,眼皮底下的都看不見,襄侯你說,老夫是否是有眼無珠?”

李易表情有些不自然,在他看來,陶謙哪怕重用一個只會拍馬屁的小人也成,結果陶謙腦子壞掉了,居然重用笮融這個宗教瘋子,將下邳的弄得烏煙瘴氣,禍害遠超尋常貪官汙吏,李易到現在都不能理解陶謙當時是怎麼想的。

見李易不說話,陶謙只當他是預設了,很是悲愴的說道:“襄侯在南陽一年,南陽百姓就為襄侯樹碑立傳,襄侯在徐州一戰,便有無數徐州百姓在家中為襄侯供起了長生排位,數不清的徐州世家更是爭相為襄侯效力,呵呵,當初襄侯入揚州,若是開口,能在徐州帶走多少人?”

李易摸摸鼻子,不好意思回答,當時他是完全有能力直接架空陶謙,強勢入駐徐州的,只是那樣做的影響太壞,後續問題一大堆,李易這才決定暫時放著徐州不管。

事實證明,李易當初的選擇是正確的,他放棄了被打爛的徐州,今天陶謙卻給了他一個已經穩定下來的徐州。

陶謙閉目望天,眼角忽然又有些溼潤,他轉頭看向四周圍著的那些人,喃喃道:“老夫到底做錯了什麼,在徐州人眼中,老夫就是個無能蠢貨,為了諂媚曹操,結果弄巧成拙,給徐州招來災禍,襄侯啊,你可知道,老夫現在在徐州已經是人憎鬼厭了啊!”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說著,陶謙的眼淚再度落了下來。

李易輕輕嘆了一聲,依舊沒有安慰陶謙。

陶謙現在的樣子確實很可憐,卻不太值得人去憐憫,因為陶謙雖然心不壞,但缺點太多了,曹操的事就不說了,剩下最典型的則是張昭那次,人家不出仕,陶謙就把人家收監,搞的全徐州都知道他是個小心眼,自毀名聲,王朗和趙昱就是在那時候徹底和陶謙離心的,糜竺救援張昭,也得到了許多人的暗中相助。

自己哭了一會,陶謙深深的撥出幾口氣,道:“襄侯也在心裡笑話老夫吧?”

李易搖搖頭道:“沒有,有些事情使君確實做得不太好,但使君的心是善的,是向著百姓的,普天之下大概只有益州劉璋能與使君相比,只可惜,使君身處的是亂世,亂世中必須要先有雷霆手段,然後才會有百姓的太平。”

陶謙嘴唇動了動,似乎是在思索李易的話,片刻後陶謙點點頭,道:“襄侯所言甚是,老夫受教了。”

陶謙要向李易行禮,不過李易卻提前一步扶住了陶謙,不肯受陶謙的禮。

陶謙也沒有強求,繼續說道:“老夫明白,今日之局,雖然是襄侯促成,卻也是老夫自己無能,即便沒有襄侯……呵呵,沒有襄侯,老夫多半已是曹操劍下亡魂,所以,老夫不怪襄侯,反而感激襄侯善待,只是老夫心中實在不甘,老夫一心為公,從不敢謀分毫私利,就連有人舉薦陶商,都被我親自駁回,可即便如此,老夫最後依舊是一事無成,甚至到了現在,竟然無一人願在老夫身側,老夫心裡難受啊!”

李易對此深以為然,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如果是他自己身邊的人全都背叛,李易覺得自己肯定會化身修羅,將他們殺個雞犬不留,而陶謙只是流淚,已經算是很可剋制了。

當然,這也是因為對於陶謙來說,自身一事無成的打擊更甚過背叛。

李易想了想,忽然問道:“使君可有意教授弟子?”

陶謙一愣,詫異道:“什麼教授弟子?”

李易笑道:“我在南陽的書院,因為蔡中郎上任豫州刺史,如今缺了一位副院,不知使君是否有意?”

陶謙驚疑不定,眼中滿是意外,根本沒想到李易會忽然丟擲這樣一個橄欖枝。

慢慢的,陶謙收起了臉上悲愴的神色,盯著李易左右觀察,似乎是在分辨李易所言真偽,但李易臉上一直都是微笑,饒是陶謙在官場上打滾多年,一時也難看出李易的真正想法。

片刻後,陶謙低聲問道:“襄侯這是為何?”

李易很是坦誠的道:“因為我要名。”

“名?”

陶謙詫異。

李易解釋道:“今日使君讓出徐州,乃是大善,我應當善待使君,這是易的本心,也是做給世人看的,所以,我並不希望使君就此賦閒。”

陶謙忍不住皺了皺眉,李易的這種說話方式讓他很不習慣,甚至這輩子都沒聽過幾次,而且更過分的是,李易搶了徐州,還想拿他做招牌,雖然陶謙感覺自己不一定會拒絕,可心裡依舊是不好受的。

李易無視了陶謙的面色,繼續說道:“當然,這只是易個人想法,再加上心有歉疚,並不會強求,原本只打算稍作試探,若是使君語氣不愉,易馬上就會將此事放下,並且不會有分毫芥蒂。”

陶謙聽出了李易話語中另外一層味道,不禁問道:“原本?現在襄侯的想法變了?”

李易笑道:“不錯,適才聽了使君所言,使君顯然是心有不甘,未能在任上做出一番事業,故而心中遺憾,但是,如果能在書院教授弟子,使君依然還有機會留下美名,呵呵,不瞞使君,前些時日揚州官員調動頻繁,許多新上任的官員都是我書院中的學生,有這層關係在,今後無論他們身居何職,看到書院師長都要執弟子之禮,如此殊榮,可是在戰場上斬殺萬人都換不來的。”

聽了李易的解釋,陶謙瞬間心動。

一開始李易說書院的時候,陶謙並沒有想太多,只道李易是隨便找個地方將他安插過去供著,但聽了李易解釋,陶謙多年的官場嗅覺馬上就告訴他,這位置雖然沒實權,但得到的名聲也不是實權官員能比的。

陶謙已經準備答應了,就差李易再給他一個臺階。

看著陶謙的表情反應,李易笑了笑,然後忽然壓低聲音,一臉嚴肅道:“還有,就是為了使君自身。”

“為了我?”陶謙臉上明顯不解。

李易解釋道:“李某略通旗黃之術,陳登的病症使君停當聽說過,就是我看出來的,而使君現在的情況,恕我直言,使君如今滿心鬱結,如果就此歸隱,於家中枯坐,日日煩悶,恐怕也就是這一兩年的事情了。”

陶謙面有怒色,雖然他也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不好,甚至感覺時日無多,可自己想跟別人說是兩碼事。

李易無視陶謙臉色,又道:“然而,書院那邊卻是不同,書院中多是年輕人,宛若朝陽初生,遍地生機,人氣旺盛,使君若在那裡長居,自然而然就會心胸舒暢,身心舒暢則百病不生,使君又何愁不能延年益壽?”

這回李易說罷,陶謙已經準備主動答應了,他現在最大的兩個問題一是任上無為,另外就是身體了,雖然李易說的稍稍有點玄乎,但基本的養生之道陶謙還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如果真去了那裡,絕對有好處。

然而,就在陶謙準備點頭的時候,李易卻忽然又道:“當然,未免誤會,有些事情也是講在前面的,使君若是能夠接受,一切自然都好,若是使君不允,這書院之事只能作罷。”

陶謙正色問道:“襄侯請說。”

李易說道:“我門下書院與尋常書院不同,並非只傳授儒家學說,更有醫、法、兵、農、等許多門類,當然,也有我自創的易數。”

陶謙抱拳對著李易躬了躬身,那套易數之法他不僅知道,還學會了,算得上是李易的半個門生。

李易坦然受了這一禮,然後繼續道:“我看使君面無異色,顯然也是開明之人,不認為教授雜學是壞事,但是,我還要告訴使君,那些學農,學醫之人,地位絲毫不在儒家弟子之下,學雜學一樣能夠位列廟堂高位,甚至封侯,使君怎麼看?”

陶謙瞪大眼睛,下意識脫口道:“這怎麼可以!”

李易嗤笑一聲,反問:“為什麼不可以?”

陶謙急道:“聖人學說,教化百姓,使人向善——”

李易直接打斷道:“現在這天下亂不亂,為什麼?就是被那些讀聖賢書的傢伙們給禍害的!”

陶謙張著嘴巴,一時間竟然無言以對,不是他認可了李易的觀點,而是官員們本就都是讀聖賢書長大的,李易的話看上去有道理,其實是沒道理的。

很快,陶謙反應過來,打算說李易強詞奪理,李易卻不給他機會,接著道:“在我看來,儒家學說除去啟蒙之外,無甚大用,相反,其他雜學用處卻是非凡,比如我治下有兩位神醫,張機、華佗,他二人著醫術書,記錄病例上千,將來傳授天下,可惠及千年,數代人因此受益。”

“還有一人學農的學生,認字沒有多少,但按照我給他的選種之法,幾年下來,三百畝地,平均每一畝粟米能多產五十斤,這是多大的功勞?這也是造福萬代的功績,是可以封侯的!”

這回陶謙不吭聲了,雖然他也是“博學”之士,但陶謙與那些只知道關上門搖頭晃腦自我陶醉的大儒們不同,從地方縣城,到朝堂,最後成為現在的一放大員,陶謙走了很多地方,做了很多的事情,他瞭解老百姓,知道他們需要什麼,陶謙是個很接地氣的官員,否則陶謙不會一上任就大搞屯田。

看了看陶謙的表情,李易笑著問道:“使君現在覺得如何,若是與我理念相同,我願請使君為書院副院,若是意見相左,這件事就只能作罷。”

陶謙糾結了好大一會,最後對著李易拱了拱手,低聲道:“老夫想先去南陽看看,還望襄侯應允。”

李易臉上頓時露出燦爛的微笑,道:“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