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之化龍最新章節列表 > 第702章 落魄曹孟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02章 落魄曹孟德

雖然陶謙並沒有直接答應李易的副院長邀請,但李易卻是知道,這件事已經成了。

陶謙不是孔融,不是榆木腦袋,他是官員多過學者,會自動從實用與可行的角度來思考問題,而李易的書院如果列一個校訓的話,“務實”二字絕對是排在前列的,陶謙基本不可能牴觸。

至於陶謙成為副院,為將來帶來的影響,李易覺得,基本是百益無一害。

陶謙在徐州任上表現的不好,不是陶謙無能,而是徐州的攤子再加上亂世的背景,妥妥的地獄難度副本,陶謙玩不轉很正常。

但如果只是單純的就傳統官員的素質來考量,陶謙還是很合格的。

至於李易給陶謙安排的副院長,主要是讓他負責行政事務,相當於教務處主任,親自給那些預備役官員講為官之道的機會並不多,所以,陶謙個人對書院學生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可能與李易爭奪個人崇拜。

但是,對於外界,陶謙的挺想就大了。

李易會不遺餘力的宣傳陶謙,讓他成為書院的導師,成為新型教育的奠基人之一,讓他享受一大堆有名無實的榮耀,讓世人看看陶謙在主動交出徐州之後到底得到了怎樣的優待。

甚至李易都決定,如果他提前稱帝的話,直接給陶謙封侯也不是不可以。

這種投資對李易來說只是小意思,但回報卻有可能極為豐厚,比如今後的益州,還有長安的李傕郭汜,有了陶謙的事情做榜樣,他們很可能會在死戰面前選擇不戰而降,然後省下的人力物力,絕對是一比非常大的財富。

有了陶謙主動的配合,李易又是儘量給足陶謙兩面,徐州的交接過程非常的順利,只是兩天時間,徐州的主要事務便交接完畢,然後陶謙就提出了辭行,李易再三挽留之後,陶謙去意已決,於是李易攜眾文武官員,親自送出十里,並派出一支千人的隊伍“護送”陶謙及其家眷前往南陽,讓陶謙開啟仕途上的另一段旅程。

陶謙離開後,徐州的氣氛立即大變,原本的沉悶暮氣消散一空,取而代之的是朝氣蓬勃,李易麾下眾多將領請戰青州,但李易卻是下令大軍暫時駐紮郯縣,讓各部兵馬熟悉,方便今後協同作戰。

李易沒有選擇立刻北上青州,一個方面是為了讓兵馬調整,另外是他的地盤擴充套件的太快了,李易不想出現後路不穩的情況,所以,在明顯佔據優勢的情況,他願意稍稍多花一些時間來穩定地方,而不是輕敵冒進,將大好形勢拱手讓人。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臧霸,臧霸的態度有些叫人來氣,臧霸已經明確表態願意投靠李易,甚至也聽李易調遣去青州騷擾袁譚,只是臧霸卻不夠痛快,他一直想要和李易談條件,想要繼續掌握麾下兵馬,找藉口不接受李易的改編,因此李易與他的接觸雖然順利,卻一直沒能達成最終協議。

對此,李易的態度非常堅決,官位,爵位,都好說,但有一點絕對沒有緩和餘地,那就是他的治下不允許成建制的私兵存在。

之前李易還和臧霸莫急,但現在陶謙都降了,臧霸要是死守著那點家當不鬆手,李易完全不介意直接滅了他。

要知道張遼這幫人可是磨刀霍霍幾個月了,正等著找人下刀呢。

就在李易坐鎮徐州,俾睨四方,順便等待臧霸最後態度的時候,冀州,鄴城,袁紹的府邸內氣氛卻是異常沉悶。

這次議事,袁紹麾下文武重臣,除了高幹與郭圖之外,基本到齊。

其中高幹是在幷州,而郭圖,卻是因為出了點事情,被袁紹暫時趕出了鄴城。

除去這些的部下,在場還有一個稍稍有些特殊的存在,那便是在豫州大敗而歸的曹操……

今天袁紹召集這麼多人,動靜雖然挺大的,但商討的還是之前的話題,青州到底應該怎麼辦,是固守,還是捨棄。

只是議事的結果也與前些時日差不多,眾人看法不一,讓袁紹左右為難,無法做出決斷。

辛評、許攸,還有暫時離開鄴城的郭圖都認為現在應當不惜一切代價固守青州。

他們的理由很明確,青州大半都是黃河南岸,現在固守青州雖然需要加派兵力,但位置畢竟背靠冀州,只要袁紹用上七分力氣就可以守住青州,可一旦放棄了青州,讓李易在青州經營個兩三年,那麼再想奪回青州就很難了,哪怕袁紹傾盡整個河北的力量都沒有絕對把握。

早些時候為了說服袁紹,郭圖甚至不惜觸怒袁紹,直言李易麾下兵馬軍令嚴明,雖然殺氣不足,但軍容遠在河北兵馬之上,假以時日,比較戰力,河北兵馬怕是望塵莫及。

袁紹聽了這話自然很生氣,差點罵人,但郭圖涕淚橫流,一副死諫的模樣,馬上就得到了袁紹更多的好感。

但審配和逢紀卻是持反對意見的,他們認為現在出兵青州,就是跳進泥潭,如果不能一戰大敗李易,讓青州戰事陷入僵持,公孫瓚與黑山黃巾必然異動,屆時袁紹將會腹背受敵,冀州的大好基業恐怕會就此毀於一旦。

袁紹一聽,覺得這個結果很危險,有點承受不起,但辛評那邊馬上又反駁,說李易這次北上雖然看上去很是威風,但接連吃下豫州、兗州、徐州,這是雖然是收穫,但在李易真正的消化掉之前,也是巨大的負擔。

所以,辛評信誓旦旦的保證,如果袁紹與李易在青州一戰,初期或許會有些艱難,甚至腹背受敵,但堅持三個月,肯定是李易先撐不住,如此可以大大挫敗李易的銳氣。

李易出仕至今都沒遇到過什麼打敗,一路順風順水,這次袁紹如果能在青州擊敗李易,意義非凡,甚至直接動搖李易根基,讓李易內部生出變亂也不是不可能。

而李易敗退之後,在袁紹大勝威勢之下,區區公孫瓚與黑山黃巾根本不足為慮,乃是一統河北的最好時機,然後袁紹就可以以青州為踏板,佔據中原。

袁紹被這番話說的大為心動,但馬上審配與逢紀一方再次提出反對,認為辛評與許攸這是在拿袁紹的基業冒險,是不負責的表現,其中稍有變數,袁紹的多年經營將毀於一旦。

然後許攸就開罵了,說那兩人是鼠目寸光,審配與逢紀也不甘示弱,直接罵了回去,若非有袁紹在,這雙撥人肯定會打起來。

於是袁紹就很頭痛了,選擇諮詢德才兼備的田豐與沮授,這兩人倒是的確與眾不同,他們建議袁紹可以求助與朝廷,讓天子下旨斥責李易,說他恣意攻伐,是為國賊,搶據大義,然後號召天才有識之士共誅之。

袁紹對這個想法不是很感冒,現在不是董卓時候了,中原能拉起大軍的人已經很少了,而且,袁紹雖然想殺李易,卻不願李易與朝廷翻臉,他害怕李易直接稱帝,這會讓他陷入被動。

於是,這兩人又建議袁紹暫時與公孫瓚握手言和,藉口李易勢大,他們必須聯手才能自保,然後共同出兵對付李易。

只是,這次不等袁紹表態,作為頭號大將的麴義就先行表示了反對。

麴義說公孫瓚已經是強弩之末,彈指可滅,此時若是言和,豈不是被天下人恥笑?

田豐想對麴義曉以利害,但麴義冷哼一聲,一甩衣袖,直接以身體不適為由,轉身離開了議事大廳,然後眾人都是一靜,齊齊看向袁紹。

袁紹的臉色忽青忽黑,他如何看不出來,麴義看似是與田豐吵架,其實卻是在表示對他的不滿。

幽州戰事,硬仗,勝仗,基本全都是麴義打的,麴義的功勞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這很讓袁紹高興,同時也頭痛。

因為袁紹允諾過,麴義為他打下幽州,將來就把幽州封給麴義。

那還是袁紹與公孫瓚勢均力敵的時候,袁紹需要這樣的重利讓麴義為他賣命,但隨著袁紹的優勢一步步擴大,他自己就能搞定公孫瓚了,於是,之前的承諾袁紹就不想認了。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如果麴義識相會來事的話,也應該主動推掉這個讓袁紹為難的許諾,但事實卻恰恰相反。

麴義不止一次在私下裡說,幽州是他打下來的,今後幽州也是他的,讓袁紹非常不快,但礙於之前的承諾,他又不能說麴義的不是,只能自己生悶氣。

直到前段時間,李易北上,袁紹靈機一動,決定借李易的手,化解麴義給他的難題。

袁紹走了兩步棋,首先,他決定用幽州刺史的職務做餌,讓曹操全力抵擋李易,並以此試探麴義的態度。

麴義對此很生氣,卻沒有明確反對,因為麴義覺得曹操區區閹宦之後,肯定不是李易的對手,就算是李易的對手,那也是李易名不副實,只要曹操敢在幽州伸手,他就敢讓曹操見識一下什麼才是真正的精兵猛將。

然而袁紹卻以為麴義是慫了,跟著又走了第二步棋,建議麴義帶他的本部兵馬進駐青州,任命麴義為青州刺史,防範李易。

袁紹想的很好,只要麴義答應,那麼幽州剩下的戰事就跟麴義沒多少關係了,而麴義本身是悍將,再加上李易也不是好惹的,等他們雙方在青州殺得兩敗俱傷,袁紹就可坐收漁翁之利,順便再撤了麴義的青州刺史,反正麴義那時的實力必然大損,袁紹不怕麴義能興起什麼風浪。

這一次,袁紹碰到了麴義的底線。

麴義是悍將,卻不是完全沒腦子的莽夫,他雖然不怕李易,卻也知道李易兵多將廣,不好對付,既然如此,他除非腦子進水了才會放棄即將到手的幽州,轉而去和李易拼命。

麴義果斷拒絕了袁紹出兵青州提議,袁紹無可奈何,這才有了後來的袁譚與顏良出兵青州。

在那之後,麴義徹底明白,袁紹是肯定不會將幽州給他了,於是兩人的關係迅速惡化,像今天這樣的不給面子,只是無數次中的一次罷了。

袁紹畢竟是上位者,雖然恨不得掐死麴義,但他知道現在還不能那麼做,特別是在外有強敵的情況下,殺了麴義就是自毀長城,於是,深吸幾口氣後,袁紹看向左手邊一直不出聲,彷彿完全沒有存在感的曹操,問道:“孟德對此事怎麼看?”

袁紹說罷,卻見曹操只是微微低著頭,似乎是在發愣,袁紹心中暗歎了一聲,輕輕推了推曹操的手臂,再次喚道:“孟德?孟德?”

這一回,曹操終於有了反應,只見他身子一顫,趕忙看向袁紹,問道:“主公有何吩咐?”

袁紹抿了抿嘴,看到曹操這幅樣子,心中生氣之餘,更多的還是惋惜。

作為好朋友,儘管事業越來越大,兩人在許多事情的看法上都有了分歧,甚至在曹操得了兗州之後,袁紹還開始對曹操警惕,就連讓曹操與李易死戰,也有著幾分故意消耗曹操實力的想法在其中。

後來,聽到曹操慘敗的訊息之後,袁紹先是震怒,直接掀了桌子,甚至都放出要殺死曹操的話,可是,當他瞭解了具體戰報,並看到悽慘兮兮的曹操出現在他面前之後,袁紹一下就心軟了,他感覺自己很對不起朋友,曹操都這樣了,自己還算計他,實在太不夠意思了。

於是,袁紹便決定善待曹操,起初袁紹手下官員還頗有微詞,但聽說曹操的最後一支人馬也在投奔袁譚的路上全軍覆沒之後,大多也都沒了聲音,因為曹操實在是太慘了。

所有人中,只有郭圖站出來,當眾質問曹操,說曹操如何如何不對,如何如何對不起袁紹的信任,罵得曹操當眾落淚,揮劍自刎,若非文丑眼疾手快,曹操已然身死。

那次袁紹是真的為老朋友感到難過,對著郭圖破口大罵,將他轟出了鄴城。

不過沒過兩天,袁紹就給了郭圖一份閒差,讓他巡視城外田地,轉完一圈之後一切照舊。

因為郭圖對曹操的發難,都是原本袁紹想說,卻沒能說出來的話,算是替袁紹出了氣,袁紹嘴上罵郭圖,是為了朋友的情義,但真正讓他感覺貼心的,還是郭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