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搖滾教父最新章節列表 > 第377章 《美國偶像》啟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77章 《美國偶像》啟動

與《金屬歌劇:阿瓦隆幻想曲》一同展開的,是《美國偶像》選秀計劃的大規模宣傳。

在進行了針對性的市場調查之後,新成立的項目組確定了宣傳的口號。

【任何人都能成為大明星!】

【屬於平民的超級秀!】

【觀眾即是評委!由你們親自選出最終的獲勝者!】

這兩條口號一經推廣,就引起了巨大的關注,風頭甚至超過了《搖滾聖經》、《阿瓦隆幻想曲》,乃至於任何一位明星的最新作品或者緋聞。

北美並非沒有過選秀類的節目,事實上,這類電視節目最早可以追溯到六十年代。

但在過去,選秀類節目永遠是已經簽約,但還未出道的新人的舞臺,例如大名鼎鼎的米老鼠俱樂部。

而《美國偶像》打破了這個概念,以海選的形式,從3.5億北美公民中,選拔出公眾們最喜愛的明星。

這個特殊的選秀形式,是過去從未出現過的。

不是沒有人這麼想過,這個想法根本不值錢,是個人都能想到。

但沒有人願意花這麼多資金去做一檔電視節目,這才是真正的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偶像》一經推出,立刻就填補上了這塊巨大的空白。

一檔全新的,能夠全民參與的超級真人秀,立刻就引起了狂熱的追捧。

當然,在爆發式的熱度增長背後,僅僅首筆就高達兩千萬美元的宣傳費用,起到了相當巨大的作用。

無論是傳統廣告也好,病毒式營銷也好,任何推廣的背後,都離不開一個錢字。

沒有資金的支援,再好的專案、再出色的創意,也只能停留在紙面上。

一個出色的廣告文案可以幫助你提高廣告的轉化率,但歸根結底,推廣的效果如何,還是取決於在宣傳預算上砸進去多少錢。

例如是兄弟就來砍我的那個坑爹遊戲……

有著大衛-勞倫斯和三支樂隊的資金注入,《美國偶像》項目組不缺錢,也捨得在宣傳上砸錢。

這也就造成了一種特殊的《美國偶像》效應。

在這個年末,如果你不知道《美國偶像》,對它沒有產生任何興趣。

那你就落伍了。

在一波短暫,但卻高密度的宣傳轟炸之後,《美國偶像》項目組宣佈,已經與fox電視臺達成協議,第一輪五個州的海選,將於2002年12月的第一個週末開始。

全程電視直播!

首輪海選在西海岸的五個州舉行,分別是加利福尼亞、俄勒岡、華盛頓、阿拉斯加,以及夏威夷。

任何一位這五個州的居民,只要年滿十八周歲,不大於二十五週歲,都可以透過網站、郵件兩種方式報名,報名成功即可參與海選。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如果嫌麻煩,直接在指定時間和地點的海選現場,當場排隊報名,也是被允許的。

除了年齡以及需要擁有北美公民身份之外,對於參賽者沒有任何要求,甚至都不要求無犯罪記錄。

若是真的有某位刑期結束的人進入到決賽圈,反而是一個勁爆的宣傳點,北美的公眾天然就對浪子回頭那一套興趣十足。

規則上,大體沿用了羅傑所描述的,前世《美國偶像》已經成熟的運作模式。

mad唱片透過挖角、招聘組建起的專業團隊,僅僅只是針對某些細節上的漏洞進行了補充,例如如何杜絕,或者至少是減少刷票等等。

對於一個主要依據為觀眾投票來判斷勝負的選秀節目來說,杜絕刷票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一旦出現大規模的刷票,只會將選秀變成一場鬧劇。

不說完全杜絕,但至少要大幅度的減少,將刷票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規則方面非常簡單,所有報名者分為單人組、樂隊組,分別進行競賽。

在海選階段,觀眾不會參加,電視節目中播放的也是花絮、集錦的形式,或者選取某一個海選點進行較短時間的直播。

這一點,和前世只有到半決賽階段才開始直播有很大的區別。

海選分為數個階段,需要從無數報名者中,分階段淘汰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參賽者,將人數/樂隊數量降低至數百人,然後就會進入到正賽階段。

正賽的第一輪依然是由評委來決定參賽者的去留,在這一輪,參賽者人數會被降低至32或者36人,樂隊組同樣也是如此。

這些人,就可以說是進入了決賽圈,在開始下一階段的比賽之前,也需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之下,進行為期數週時間的專業技能培訓。

不過在決賽圈的賽制上,羅傑沒有繼續沿用前世《美國偶像》那種按性別分組的做法,而是採取抽籤的模式,將單人、樂隊兩大類參賽者各自分為四個小組。

每一週,都只進行一個小組的比賽,評委也不再對參賽者的去留做出決定,而是僅僅只在參賽者的表演結束後,對其表現進行點評,然後由全北美的觀眾,以電話和簡訊的方式,決定參賽者的去留,每輪每組淘汰末位兩人,直至剩下2人為止。

每個小組的淘汰結束之後,剩餘的八個人進行決賽的競爭,依然是以單人組和樂隊組為單位,各自進行競爭。

這一階段,為了延長節目的時長,每輪僅僅只淘汰一人,直至決出前三。

單人組前三和樂隊組前三,共計六人,將混合在一起,進行最終的決賽。

每期節目每人演唱三首曲目,依然由觀眾投票,進行末位淘汰制,直至剩餘三人時,演唱曲目增加至四首,但淘汰規則不變,直至決出最終的冠軍。

這個規則體系整體而言相對簡單,沒有加入複雜的勝者組、敗者組、外卡晉級、復活晉級等機制。

這倒不是說羅傑不願意拿出來,而是節目組認為,先從簡單的做起比較好。

畢竟,此前沒有人組織過如此大規模的選秀,所有人都可以說毫無經驗。

等到節目組對《美國偶像》這個專案足夠熟悉,觀眾也一定程度上“看膩了”的時候,再拿出這些新鮮的玩意,不但有利於保證節目的質量,更能將熱度維持得更久。

北美的這幫電視人,做節目未必強到哪去,但在如何讓一個節目的壽命更長久這一點上,絕對是無人能出其右。

要問為什麼……

有一部拍了72年,合計18262集的電視劇,就是這幫人搞出來的。

這部劇的名字叫做《指路明燈(the.)》,從1937年開播,一直拍到2009年才因為收視率跌破紅線而停播,可謂是見證了北美大半個世紀的社會歷程。

一個投資高達兩億美元的大專案,哪怕再怎麼信心滿滿,所有的參與者身上,都背負著巨大的壓力。

哪怕那些領死工資的員工也不例外。

若是履歷中出現“搞砸過投資兩億美元的大專案”這樣一句話,以後想要再找工作,難度也會上一個很大的臺階。

而壓力最大的,無疑是羅傑、加里-貝爾、埃文-泰勒以及大衛-勞倫斯這些主要投資者。

對於三支樂隊來說,哪怕大衛-勞倫斯承擔了大部分的投資,但剩餘的部分,也不是一個小數目。

一旦《美國偶像》這個專案失敗,說傷筋動骨倒是不至於,但也絕對稱得上損失慘重。

幾千萬美元,哪怕是名列富豪榜上的那些人,也不至於說完全不在乎。

更何況即便是以樂隊為單位,三支樂隊的身家也不過數億,這還包含了大量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套現的歌曲版權等資產。

身負著這樣的壓力,要說心裡沒有半點擔憂,那絕對是不可能的。

大衛-勞倫斯也同樣如此。

這個超級二代不在乎錢,但卻比任何人都要在意成敗。

若是專案成功,大衛-勞倫斯可以從家族獲得龐大的資源支援,而若是專案失敗,這個支援的力度如何,甚至於還有沒有,那就要打一個問號了。

從專案立項開始,可以說所有人都處於一種焦慮的狀態之中。

這樣的現象很不好,但卻也沒有任何辦法去改變。

直到大衛-勞倫斯抱著一疊意向書,闖進羅傑-克里斯蒂安莊園,欣喜若狂地宣佈:“夥計們!我拿下了幾個大贊助商的合約!”

按照項目組和fox電視臺簽署的協議,第一季的播放授權為浮動式授權,也就是根據收視率而定。

只有在開播第一集收視率及格的情況下,fox電視臺才會繼續播放下去,但如果僅僅只是及格,fox不會拿出哪怕一美元的版權費。

只有達到了相應的標準,才能夠以“收視率獎金”的形式,從電視臺方面獲得收益。

也就是說,如果不去考慮收視率的問題,《美國偶像》這檔節目的主要收入來源,應該是贊助商的贊助,以及決賽圈參賽選手的唱片合約。

後者的未來收益看起來很美好,但那首先要建立在《美國偶像》取得巨大成功的前提下。

而前者……

電視臺自身的廣告肯定是和《美國偶像》項目組無關的,畢竟北美的電視臺本質上也是商業公司,追求的是利潤,而不是做慈善事業的。

但是在和fox電視臺的協議中有相關的條款規定,在每一集的中場休息環節,以及節目本身包含的時間中,《美國偶像》項目組有權在規定的時間範圍之內,播放贊助商的廣告短片,或者由主持人說出廣告詞、新增贊助商的商標水印等等。

可以說,這些贊助、廣告收入,就是《美國偶像》短期內的最大收入來源。

甚至是唯一的。

大衛-勞倫斯帶來了近十家贊助商的意向書,有的甚至已經完成了初步的談判,接下來的談判中只要不出現太大的分歧,簽下合約至少是不成問題。

在這些贊助品牌中,包括了福特汽車、可口可樂、沃爾瑪、諾基亞手機等等的大品牌。

這些品牌或許說出去給人的感覺比較低端,但體量卻是極為龐大的,簡而言之,就是有錢。

非常有錢。

由於將目光定位在中下收入階層,這些品牌在推廣、營銷上的投入非常驚人,例如可口可樂,每年都會在廣告費上砸進去數十億美元。

《美國偶像》本身也不是什麼高大上的政.治節目,它的定位就是平民的娛樂,本身就和這些品牌非常契合。

“這些贊助我們不可能全部吃下。”

大衛-勞倫斯很清醒,也很理智:“我認為一家冠名贊助商,再加上三到四家主要贊助商,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數字。太多的廣告,會加重觀眾的反感,我們也沒有那麼多節目時間。”

“這些你去談。”

大衛-勞倫斯很擅長拉贊助。

這也是必然,出身於勞倫斯這樣的家族,無論其本人是否專注於這方面的鑽營,和整個北美商業界千絲萬縷的聯絡總是斷不開的。

上邊有人好辦事,這句話的適用範圍是全世界,當然也包括了北美。

本著人盡其用的原則,羅傑乾脆將拉贊助的活全交給了大衛-勞倫斯去做,只提出了一點要求:“我只有一個要求,所有的贊助合同只籤一季。”

粗略翻看了所有的意向書,雖然這些品牌給出的價格都還算大方,但沒有一個能夠真正達到羅傑對《美國偶像》這個專案的預期。

以可口可樂為例,他們希望以一季800萬美元的價格,拿下《美國偶像》的冠名權。

而以前世《美國偶像》的火爆程度來看,羅傑認為這個數字最起碼要加上一個零。

儘管這只是初步的報價,後續必然還有談判的空間,但也可以體現出商界對這檔節目的態度。

重視,但卻不夠重視。

但是口說無憑,在收視資料出來之前,羅傑也沒有任何方法能夠證明《美國偶像》會有多麼的火爆。

既然沒有人肯給出超高的價格,那就先低價籤著,等到第二季再開始漲價。

這種生意,可不存在什麼“沒人出高價,我寧可不賣也不降價”的原則。

少賣一季的廣告,就少賺一年的錢,沒有人會跟錢過不去,哪怕這錢看起來少了些,但總比沒有要強。

哪怕拿下大衛-勞倫斯拉來的這些贊助,《美國偶像》第一季也很大機率會出現虧損的賬單,但多收一美元的贊助費,就能少虧損一美元。

哪怕是虧錢做品牌,也不能虧得太嚴重,否則品牌還沒做起來,投資人就破產了,那還談什麼後續的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