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搖滾教父最新章節列表 > 第399章 銷量口碑雙爆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99章 銷量口碑雙爆

從五月底開始,《所羅門之鑰》的宣傳廣告,就鋪滿了各大媒體。

尤其是在網際網路上,以及平面媒體上,mad唱片投入了鉅額的資金,為這張專輯做宣傳。

經過了《波西米亞狂想曲》和《詩人與鐘擺》兩張《搖滾聖經》系列專輯的積累,這個系列在北美的粉絲人數已經非常之多了。

甚至就連樂隊的粉絲群體中,都分成了兩派。

根據卡爾-瓦倫西的報告,在樂隊的粉絲當中,有相當數量的人同時也是《搖滾聖經》系列粉絲。

而另一派,則是因為mad唱片在《波西米亞狂想曲》和《大衛-鮑伊》兩張專輯發行時採取的引戰式宣傳策略,堅決抵制《搖滾聖經》系列。

當然,無論哪一派,在樂隊粉絲中所佔的都是少數,更多的人則是報以無所謂的態度,只做樂隊的粉絲,至於《搖滾聖經》系列,喜歡的就買一張回去,不喜歡的就不聽,既不討厭,也不排斥。

不過,不可否認的是,《搖滾聖經》系列雖然僅僅只發行了兩部,但這個系列的粉絲,一點都不比樂隊的粉絲少。

再加上mad唱片喊出了“《搖滾聖經》系列最重要一部”的宣傳口號,粉絲們的期待值也是非常之高。

無論是喜歡哪一種搖滾型別的人,都不會去否認,重金屬搖滾絕對是搖滾中至關重要的一個大類,最起碼也是之一。

華麗搖滾和歌劇金屬雖然也有極為廣泛的受眾,但和重金屬卻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

如果說一百個搖滾歌迷中有五個人喜歡華麗搖滾、五個人喜歡歌劇搖滾,那麼喜歡重金屬搖滾的,最起碼也有三四十個人。

在鋪天蓋地的宣傳海報、軟文廣告以及電臺宣傳之下,《所羅門之鑰》還沒發行,就已經是今年夏天最受矚目的專輯。

6月11日,網購預售準時開啟,僅僅48小時,就透過網購,賣出了110萬張的恐怖數字。

到了週末,全北美一萬多家線下實體店面的門檻,幾乎都快要被瘋狂的粉絲給踩爛掉。

在少數地區,甚至出現了粉絲們排著長隊,等著第一時間購買專輯的情況。

在西好萊塢的一家唱片店門口,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

一大早,商店還沒開門,外面的長隊就快要排到兩條街之外去,足足一百多米長,不知道的人還以為這裡又發生了什麼抗議遊行。

有不少粉絲手中都舉著支援《搖滾聖經》的標語,又或者是《所羅門之鑰》的宣傳海報。

海報和專輯的封面一樣,圖案非常之簡單,一個圓形,中間有兩個交疊在一起的正方形,在被分割開的邊緣,寫著十六個意義不明的字母,圓的中央,則是三個奇特而詭異的圖案。

正是傳說中那本中世紀魔法書《所羅門之鑰》的封面圖案,一個典型的惡魔學符號。

當然,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能看懂這個符號的人估計也找不出來幾個,哪怕是專門研究神學的學者,多半也是連蒙帶猜。

羅傑選擇這個封面,僅僅只是為了呼應專輯的名字,突出這張專輯的反宗教意義,僅此而已。

不過在mad唱片的宣傳之下,這個“邪惡”的封面風格,反而受到了許多年輕人的追捧。

看起來很酷,又不明覺厲的東西,最受這個群體的喜歡。

《所羅門之鑰》也不例外。

雖然說音樂作品始終是要靠質量說話,但不可否認,若是外觀設計的足夠出彩,確實很能提升人們的購買慾望。

在唱片業,粉絲們排著長隊,等待著第一時間購入某張專輯,這種景象是非常難得一見的。

福克斯新聞臺甚至開來了一輛轉播車,對這家唱片店門口的盛況進行轉播,還採訪了數十位排隊等候的歌迷,得到的答案無一例外,都是為了第一時間買到《所羅門之鑰》,才選擇一大早就開始排隊。

來的最早的一個,甚至天還沒亮就在這等著了。

僅僅一個週末,《所羅門之鑰》就拿到了一個讓絕大多數專輯都難以企及的銷量。

241萬!

當然,這個數字中包含了網購渠道的銷量,和傳統的線下渠道相比,兩者大概各佔百分之五十。

由此也可以看出,如今的網購已經發展得非常驚人了。

不過越往後,線下渠道的銷量所佔的比例就會越高,而網購則由於北美快遞業普遍速度偏慢、收費偏貴等緣故,除了想要提前買到專輯的歌迷之外,後面的增長就會大幅度放緩。

毫不誇張地說,如果太平洋對岸的快遞業效率以及收費標準放到北美,什麼聯邦快遞、ups之類的,都得倒閉,這也是北美網購發展遠遠不如太平洋對岸的最大原因。

在北美有一個很奇葩的現象,在北美本土內部快遞,運費往往要超出從北美寄往海外。

比如說網購一張唱片cd,若是從洛杉磯發貨,郵寄到太平洋對岸,運費通常只需要1.99美元(不算關稅),但若是發貨到距離近得多的拉斯維加斯,運費往往要5到15美元,而一張專輯,通常也就十幾二十美元。

由此可見,相較於太平洋對岸的9.9包郵,北美昂貴的快遞費用,絕對是阻礙網購發展的最大瓶頸。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咳……

話題回到《所羅門之鑰》。

在《所羅門之鑰》上市之後,【閃現】樂隊所簽約的ffr唱片公司就很快宣佈了《耶穌迷》的釋出時間,就在六月的最後一個週末,比《所羅門之鑰》晚兩週,比《阿瑪拉》早一週。

在宣傳的話題上,三張專輯也被頻繁地放在一起做對比。

不過無論是話題性,還是粉絲數量,《耶穌迷》都無法和《所羅門之鑰》、《阿瑪拉》相提並論,很大程度上來說,只能算是蹭熱度。

蹭熱度這種事,在圈內非常常見,羅傑等人以前也蹭過洋基隊的熱度,自從人氣高了之後,也沒少被別人蹭熱度,早就習慣了。

而且【閃現】樂隊是自己人,也沒什麼不高興的。

最早發行的《所羅門之鑰》,是所有媒體所關注的焦點,或吹捧,或貶低的評論數不勝數,不過更多的卻是單純地湊熱鬧。

畢竟,在六月份,《所羅門之鑰》已經成了一種娛樂熱點,只要和樂壇有關的媒體,無論如何也是繞不開這張專輯的。

當然,按照媒體業的一貫尿性,如果不給點“公關費用”,那報道的篇幅就不會太長,位置也會放到角落的版面,立場則完全看心情。

總之,想要長篇幅、重要版面的正面報道,錢肯定是不能少的。

在這一方面,mad唱片毫不吝嗇,一張張支票開出去,讓那些沒有絲毫節操的媒體,直接將《所羅門之鑰》吹成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神作。

【重金屬神作:《搖滾聖經:所羅門之鑰》!】《好萊塢新聞報》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搖滾專輯!】《每日娛樂新聞》

【可以用《所羅門之鑰》之前,和《所羅門之鑰》之後,來劃分重金屬搖滾的歷史了!】《滾石》

【除了完美,我想不到任何詞彙來形容這張專輯。】史蒂文-蒙哥馬利

……

羅傑在看到這新聞的時候,臉色多少有些古怪。

以《所羅門之鑰》的質量,前無古人肯定是配得上的,但後無來者,這吹的就有點過分了。

搖滾樂誕生到現在,滿打滿算也不到一百年,以後的日子還長著呢,肯定會源源不斷地誕生更加經典的作品。

當然,讚揚的聲音雖多,但反對的也不少。

比如《基督教讖言報》就撰文稱,這張專輯是“邪惡的、不潔的”,號召每一名教徒都應當抵制它。

不過這種言論,對於老一輩的影響力確實不低,但對《搖滾聖經》系列主要目標群體的年輕人,卻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尤其是在經濟最為發達的東西兩海岸,天主教雖然仍然是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但影響力卻是非常的低。

甚至於在購買《所羅門之鑰》的歌迷中,就有不少是基督教或者天主教的信徒。

畢竟如今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信仰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依賴,而非中世紀那種信仰大於一切的宗教意義。

再者說,《基督教讖言報》與搖滾圈站在對立面,這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搖滾聖經》最初發行的時候,就被這家媒體噴過,羅傑壓根不在乎,完全無視這種意見。

反正那些最虔誠的教徒本來就不可能買《所羅門之鑰》,抵制不抵制的,又有什麼區別?

專輯的銷量口碑雙爆發完全在意料之中,而在單曲方面,也同樣沒有出乎羅傑的意料。

無論是在電臺點播的頻次,還是透過調查得來的結果,在十首單曲中,最受歌迷歡迎的歌曲,排在第一的就是《地獄高速》,並且將第二名甩開了幾乎不可能追的上的距離。

甚至於,有不少本身不是搖滾樂粉絲的歌迷,都因為這首歌而購買了這張專輯。

這首可以說是ac/dc樂隊最具代表性的單曲,其影響力並不僅僅只侷限於搖滾,甚至凌駕於流行之上。

無論是在前世發行這首歌的八十年代,還是這一世的二十一世紀,《地獄高速》的魅力,幾乎沒有人能夠抵擋。

在第二周釋出的《公告牌》榜單上,《地獄高速》也以毫無懸念的壓倒性優勢,佔據了單曲榜第一的位置。

有趣的是,單曲榜的前三,全部出自《所羅門之鑰》。

第二和第三,分別是《昏睡(a)》和《一(one)》,而《四月(april)》則排在了第六位。

前十之中,《所羅門之鑰》一張專輯就佔據了四個席位。

僅僅數百萬美元的打榜投入,取得這樣的成績,連羅傑自己都被嚇了一跳。

不過僅僅只過了一週,搖滾樂的小眾性就體現了出來,《昏睡》掉到了第七位,《一》掉到了第九,只剩下《地獄高速》依然還保持著第一。

在這一期《公告牌》更新之後,《阿瑪拉》的預熱也進行到了尾聲,只隔了一個週末,網購渠道就開啟了預售。

當獨立日假期開始的時候,這張專輯也被擺在了各大唱片店的貨架上,以供歌迷們挑選。

在《阿瑪拉》上架的時候,經過三週的積累,《所羅門之鑰》的北美銷量已經突破了三百五十萬張。

儘管單週增長量已經出現了明顯減緩的趨勢,但誰都看得出來,這張專輯在北美拿到一個鑽石認證,絕對不會有任何的問題。

區別只在於,達成千萬銷量是需要三個月,還是一年以上。

最終銷量,是剛剛過千萬,還是更高。

《阿瑪拉》一上市,《所羅門之鑰》最大的競爭對手立刻就出現了。

算上提前開啟的網路預售,在第一個週末,《阿瑪拉》拿到了259萬的銷量,比《所羅門之鑰》的首週末銷量還要高出將近20萬。

不同的是,這張專輯中,最受歡迎的是《消失在黑暗中()》,其次才是《黑暗中歸來()》和《我親愛的孩子('.mine)》。

在《阿瑪拉》發行之後,事實上,從這張專輯錄音結束之後開始,樂隊就已經將工作重心完全轉移到了宣傳上去。

羅傑、安妮和胖子三人,都在全國到處飛來飛去,不斷地跑宣傳通告,還要抽空考察八月份的【大衛-鮑伊 tour】的演出場館。

採訪、脫口秀節目、電臺直播……

各種各樣的宣傳通告,幾乎佔滿了三人所有的時間。

這很枯燥,也很累,但三人都只會私底下抱怨一番,然後繼續拿出最好的狀態,來應對第二天的工作。

相較於和媒體打交道,不斷鼓吹自己的專輯,騙……哄歌迷們解開腰包,掏出美元,羅傑更加喜歡泡在錄音室裡,或者在舞臺上進行演出。

不過這就是娛樂圈,光有作品是遠遠不夠的,如何將作品賣出去,比推出高質量的作品更加重要。

那些從不為自己的專輯做宣傳的歌手和樂隊,從來沒有哪怕一個能夠在商業上取得成功的。

哪怕口碑再好,也不會例外。

無論是北美,還是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