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復婚交響曲最新章節列表 > Part 345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Part 345

有一年春天,萬慧來帶著上小學一年級的薛餘到桂林路去學圍棋,學習結束,他們回家時路過文化廣場。

那時文化廣場剛剛改造完成,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在廣場上放風箏。

孩子坐在車後,一個勁地說想要去放會兒風箏。

看那些家長和孩子都玩得很高興,再看看表,離天黑還有一段時間。

於是,萬慧來決定滿足孩子的要求。

她把腳踏車立在廣場邊,花5元錢買了一個鴿子風箏,便在廣場上玩了起來。

微風徐徐,陽光明媚,那天很適合放風箏。

但薛餘小,開始還放不好,不是升不高,就是中途掉下來。

好在,他們很快就掌握了要領,風箏越放越高。

看著自己的鴿子飛上了天空,越飛越遠,他們特別高興。

薛餘曾不止一次在作文中寫文化廣場。

他在作文裡寫道:

遠遠望去,廣場上遍植鮮花綠草,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場中心的“太陽鳥”主題雕塑,不遠處就是地質宮。

從東面走進廣場,是木屋鴿舍,無數只鴿子聚集在這裡,有的在休閒散步,有的在低頭覓食,還有的在空中盤旋。

有不少遊人給鴿子投食。

不一會兒,成群的鴿子呼啦啦地飛上了天,猶如無數朵白玉蘭綻放在蔚藍的天空中。

廣場南、東、西、北各置一個雕塑,分別名為春、夏、秋、冬。

廣場的一側,有很多人帶著孩子在放風箏,風箏五顏六色造型各異。

有蹁躚飛舞的蝴蝶仙子,有展翅飛翔的雄鷹,有金光閃閃的長龍,把天空點綴得分外美麗。我喜歡文化廣場,不僅僅是因為它名字好聽、環境優雅,更因為我們家幾代人都與文化廣場有著不解之緣……”

其實,從薛餘記事起,姥姥和姥爺就經常會帶他們去文化廣場玩兒。

那時文化廣場還叫地質宮廣場,當時他們家還住在平房區。

多少個夏季吃過晚飯後的日子,姥姥就會拿著一本故事書去文化廣場,而薛研和弟弟則尾隨其後。

剛開始他們覺得路途很遠,可是時間長了,也就不覺得遠了,幾天不去還不習慣了。

後為,薛餘記得,哥哥薛研交了那個婦朋友,他們第一次約會就是在文化廣場。

巧的是,那女孩子也喜歡那裡的氛圍。

因此,在接下來的一年多,他們就經常去那裡約會,也多次被薛餘遇見。

雖然他一直幫著哥哥保守著這個秘密。

薛餘想,等自己有了女朋友,也會經常帶女朋友去那裡玩兒。

自己的首選約會地點也是文化廣場。

而最近兩年裡,家住在文化廣場附近後,薛餘幾乎每天都要去文化廣場轉轉。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他也很喜歡去寬敞的廣場看廣場鴿。

每當家裡來了親戚和朋友帶著孩子來,也都要薛餘領著去文化廣場看看。

有時候還會拍幾張照片留作紀念。

文化廣場給薛餘的童年帶來了無窮的樂趣和記憶。

薛餘的一個同學,從小生長在農村,對省城沒有什麼印象。

剛轉來的時候,想說第一次來這裡的經歷。

他說有個鄰居來個長春的親屬,和他炫耀他們家附近的地質宮如何雄偉高大,地質宮廣場如何花木繁茂、寬闊美麗。

那口氣,好像地質宮廣場是他家似的。

聽到這些,他真是既羨慕又嫉妒。

於是,當他家裡搬來了,第一個想去的地方,就是直奔向往已久的地質宮廣場。

原來一條馬路把廣場分開,直通地質宮。

廣場的地面,也不是石質的,而是用黃土砂石鋪成的。

靠西側的邊緣部分是墨綠的蒼松翠柏,緊挨著的是小巧別緻的杏花園。

滿園的杏樹開滿了花朵,伴隨著清風,飄來陣陣清香。

東側是一大片茵茵綠草,有幾個兒童在快樂地放風箏。

前來遊玩的人有的在拍照,有的坐在休閒凳上竊竊私語。

一位身著軍裝,身旁又有一位漂亮的姑娘相伴的軍人,固然格外惹眼,不時引來好奇與羨慕的目光。

由於軍人的身份,可能又是初次談戀愛,置身於這種場合,覺得渾身都不自在,他臉上直冒熱汗。

後來,他和自己的女朋友,倆人不敢再手拉手,也不敢臂挽臂,好像不認識似的,一前一後拉開了四五米的距離慢慢走著。

為了擺脫這種窘境,他倆心有靈犀、不約而同地向杏花園走去。

這時,一位撐著遮陽傘、推著雪糕車的大嬸走了過來,口中甜甜地喊著:

“長春飯店,奶油冰棍兒,五分錢一根兒!”

那位軍人,毫不猶豫地買了兩根冰棍兒,又買了兩瓶一角五分錢一瓶的荔枝味汽水、兩個兩角五分錢一個的麵包……

姥爺候斌在世的時候,特別喜歡的是這裡的雕塑。

人們都說長春是一座森林城、電影城、汽車城和雕塑城。

隨處可見的雕塑群,彰顯著城市的文化底蘊。

今年,文化廣場的雕塑群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和魅力,矗立於廣場上。

那造型各異、精工細琢的雕塑,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是美麗傳說與現代藝術的有機融合。

其中最具魅力的當屬廣場中央高37米的太陽鳥主體雕塑,表現了人類對太陽的讚美和對光明的嚮往。

每當夜幕降臨的時候,長春文化廣場顯得靜謐而神秘,在夜燈的輝映下,地質宮璀璨奪目。透過夜色和燈光,那些雕塑,就像衛士一樣守護著文化廣場,守護者廣場上的市民……

文化廣場上那飛起飛落的和平鴿,漫天飄揚的風箏,成雙成對的戀人,歡樂玩耍的孩童,相扶相攜的老夫妻……

是永遠和諧亮麗的風景線。

文化廣場,記錄了長春的歷史變遷,承載著人們的歡樂記憶,彰顯著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如今,它又一次站在時代發展進步的前沿,展示著新的魅力……

紀良回來拍具有滿族風情的電影,由於他對說唱藝術的瞭解,深深的讓薛餘折服。

於是,薛餘便有空就跑到紀良的宿舍裡,成了紀良的小跟班。

當薛餘把自己對文化廣場的記憶整理成文字,紀良看過驚奇的說:

“薛餘!你很有文彩,更有深刻的感悟。”

於是,紀良交待給薛餘一個工作:收集整理來自吉林民間鄉土謠諺、諺語等。

讓他把非常豐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的文字,集結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