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復婚交響曲最新章節列表 > Part 486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Part 486

人到中年的薛餘,今年三十六歲了。

清瘦的一張臉,一雙眼睛在一副黑框眼鏡後面,卻是炯炯有神,透著深邃的光芒。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此時,他站在醫院走廊的盡頭吸菸。

如今,菸民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

找個地方吸菸太難了,幾乎所有的公共場所,吸菸都變成不可能了。

既便是找了沒有明文禁止的地方吸,讓周圍的人也如同躲瘟疫一樣的眼神看著自己。

搞的這根煙吸的特心堵。

所以,薛餘無數次想戒菸,可是,如同他內心的一份份需要忘記的情感,總是“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想起這句瓊瑤大嬸的話,內心一陣翻騰,吸進嘴裡的一口濃煙,“忽”的嗆了出來。

瞬間,鼻涕眼淚一大把,薛餘“氣急敗壞”的扔了那半截煙,但看看乾淨的地面,又低下身子撿了起來,四周找了半天,並沒有發現一個能扔垃圾的地方,只好悻悻的把這掐滅的半截菸頭塞到了自己的口袋裡。

最後,自己一直在照顧病房裡的萬慧來媽媽,也幫助楊陽看護的同病房的楊陽媽。

雖然一直有陪護,沒有個家人,終是不太放心。

薛餘這幾年,任職在當地的一家雜誌社。

他的電腦公司由於電腦硬件商,由於市場的發展,基本都成了“機箱”的搬運工,所以,隨著電子一條街的沒落,薛餘便把他一直放在副業(寫作)轉成了主業。

薛餘在做電腦生意的時候,業餘曾經營了一家文學網站,他在自己的文學網站上寫短文和小說。

這一寫,也快有十年了,他的文字也被各種報刊和雜誌轉載。

所以,當地的一家雜誌社見薛餘有了改行的心思,便邀請他到了雜誌社做了一名記者。

由於近些年的紙媒一直不景氣,薛餘也一直在做著自己的自媒體----“小餘說事兒”。

最近兩年,由於二哥飯店倒閉,媽媽住院,爸爸走失,一系列的事情,一個接著一個的發生,搞的“小餘說事兒”氣份有些沉悶,薛餘經常眼睛盯著電腦屏幕,雙手按在鍵盤上,卻不知道說些什麼才好。

說點心裡的話吧,又感覺有礙於家人保護自己的隱私,不說吧,心裡總是被這些事情所牽掛。

於是,他便在自己的自媒體上曬些最近的手工產品----泥人。

說起這些泥人,還是爸爸薛德珠教給自己的。

當時,三個孩子裡,就屬薛餘喜歡爸爸的這門手藝了。

小的時候,自己喜歡跟著爸爸捏泥人,做木工活,純屬是喜歡經過自己的手,最後能做出如此趣味橫生的這些“玩藝兒”。

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薛餘發現,自己是深深的愛上了這個捏泥人世界的“文化”。

薛餘發現,從古到今的這些泥塑藝術發展過程中,都有的形象都體現了精美的藝術造型。

隨著城市工業經濟的發展,作為造型藝術的泥塑逐漸走向世俗化。

最鼎盛時期的泥塑甚至和繪畫的結合也是最多的。

如今,很多題材的泥塑和繪畫日見增多。

在人物形象上,也完全體現了現實的人間。

薛餘認為,無論是石刻,晉祠,都和泥塑一樣,都充滿著人間的氣息。

如同明清的戲曲、小說大多描寫世俗人情。

而這時期的泥塑,以有泥彩塑及小型雕塑開始興起。

它們走進人間、走進家庭,從而,美的整個風貌就大不一樣了。

那種人間的神化,那種超群脫俗、高雅華逸的貴族氣派,變得平易近人和通俗易懂。

而在清末以後,代表北方的泥塑更是發展的令人讚歎。

所以,薛餘是一邊研究著捏泥人的歷史和文化,一邊在創作著自己的泥人作品,當然還有他關於捏泥人的文學作品。

薛德珠走失後,薛家曾一時亂了陣腳,哥幾個曾各地尋了一段日子,可是沒有下落。

薛研進了山,去和楊陽一起開發民宿了。

二哥的這個舉動,真的讓薛餘刮目相看。

醫院裡認識的這位姑娘楊陽,讓薛家對她有種特別親人般的感覺。

先是幫助自己的父親照顧著母親,慢慢的,全家人都感覺,有了楊陽在那間病房裡,就如同自己留了一位家人,在那裡陪伴著父母一樣。

又放心,又曖心。

接下來,二哥的飯店出事了。

自己的陪二哥的時間又多了起來,顧不上醫院那邊。

可是,每每去醫院的時候,那間病房,卻能讓薛餘感覺,自己恍然走進了一家又溫馨又漂亮的渡假房,完全忘記了這裡曾有著讓人心疼和傷心的病人。

楊陽這個小姑娘,不僅幫助了薛家全家人,自從做了啟明村的村官,又要操全村的心。

她掛在嘴邊的那句話:

“脫貧攻堅先得凝聚人心,我一定要帶著大家一起幹點事兒,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這句話,真的就讓薛研給聽去。

這不由此就建了那間“院子”。

薛餘覺得二哥的想法很深遠,民宿本來就是很有前景的事情,還結合著楊陽他們啟明村的實際情況,為村民們創民和修路等一系列的規劃,都是利村利民的好事情。

啟明村依山傍水,完全有生態環境和旅遊資源的優勢,而傳統的那些房子沒有洗澡設施和乾淨的廁所,要吸引遊客,就得對房子進行功能性改造。

當地的村民們大多都十分的猶豫:

改造值不值得?效果怎麼樣?

為了給村民們一個直觀感受,經過自己為二哥的牽線搭橋,遠在美國回來的大侄子,派上了用場。

他們迅速組建了個小團隊與政府合作,參與到民宿的設計中。

僅花了幾個月,示範民宿就建好了。

這座“院子”,外面看像是傳統的木屋,但多了景觀平臺和衛生間,裡面的房間乾淨整潔,陳列著現代化的傢俱,還有音樂、壁畫……

自今年的8月開業到現在,聽二哥說這間“院子”已累計接待了近千人,收入將近10.3萬元。村裡有三位女性,經過培訓成了民宿管家。

而餐飲直接採購村裡的肉、禽、蔬菜等。

有些村民透過這間民宿的月均收益3000元以上。

隨著進村遊客增多,聽說計劃將有12戶村民,報名要新建或改造自家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