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召喚大縱橫時代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章 新興階級(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章 新興階級(下)

“嗯!劉司空這是明白我的意思了!”江河聞言,不由讚歎,對工人的管理的確是他現在急需考慮的事情。

以往官府僱傭這些工人都是短期,從一到三個月不等。畢竟大陳承平日久,已經很久沒有長期作業的需要了。

這些地方官往往也都是在地方留職已久,升遷無望,也不想著做出政績,更不想著興修工程。若是大動土木還難免遭到苛責,在做出成績之前先挨上一記斥責。

可江河上任之後就不一樣了,在江河看來,天下最繁華的洛陽城也不過是個只有四十萬人居住的小城市罷了!

為了滿足江河的新政需要,維持一支工人作業隊伍,至關重要。而作為長期需要政府供養的隊伍,自然需要良好的管理。

與層級鮮明的軍隊和官吏體系不同,工人作業的管理跨度很大,一個工頭可以管三五十人都不成問題。因為低難度的工程作業並不需要十分嚴格的管理。

最後,兩人討論決定,把手下的三萬工人統歸於建築司下,分作十個建築隊,每個建築隊以工部所派遣的監督、核查官員統領。

每個建築隊又分十個中隊,每個中隊又分十個小隊,這樣算下來平均一個小隊有三十人左右。

在小隊設定工頭,以高階工人管理。在中隊設定監工,官階定為正九品,在建築隊的諸官也各有職分。

這樣,戶部又多了近兩百人的官吏缺口。這也讓江河有些發愁,如今在京各司所有官員加在一起連六千人都不到。而且這還只是目前的缺口,等到這個制度普及到了各地,不知要多出多少個低階官吏來。

“這個問題也好解決!你與申尚書商量商量,可以在太學中找些寒門子弟,從他們中選舉肯吃苦的來擔任此職!”

雖說江河在各地設立了大學,可並沒有廢止太學。這一萬多來自天下各地世家的太學生,在江河手中簡直如同人質一般。

同時,江河也引薦了一大批寒門子弟入學太學。雖然太學的講師讓江河調走很多,可畢竟還是有蘇軾、黃庭堅坐鎮,教學質量不降反增,還是穩坐第一學府的位置。

與江河提出的面向社會的大學不同,太學生可是可以直接被授予官職的存在。對於這些入學太學的學生來說,只要肯下功夫,已經是半條腿邁入官場了。

好在江河對於成立建築隊的時間沒有咬太緊,劉義可以慢慢擴充工部官員。

這個問題也給江河提了一個醒,自己靠著系統是不缺高級官員了。可是這些八九品的吏員才是自己的統治基礎。

一個縣中,除了縣令、縣丞和縣尉,算是官之外,其他官員都是低階吏員,他們的數量十倍於官。與士兵還能在沙場上殺敵立功,逐步升遷不同。

這些低階吏員不能向他們的上級那樣著眼於上位者,幾乎只能一輩子待在本地。這樣就形成了“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的情況。

在江河看來,自己的吏員太少了。兩年之前,自己還在兗州,那時候自己麾下吏員只有三百人,把自己麾下各郡的吏員算上也過不了千人。

可自己如今統治的是整整四個州,甚至在未來還要統御天下,這天下九州,百餘郡國,哪裡能靠著自己手下僅有的吏員來辦事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江河選吏,極為嚴苛。不能沾染世家背景,不能不認可新政、不能作風有問題。這些遍佈天下的吏員是他政策的第一層實施者,如果出現敵人,那後果不堪設想。

建設培養吏員的學校,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不止是重新培養官吏,還要把已有的官員投入其中,重新教育教育,甚至在官員升遷之前也要進入官吏學校,教授新政要點,樹立品行。

喚來劉散與申時行,把這個想法與二人一說。哪料申時行竟然已經把他寫入了發展規劃當中,江河聽罷申時行的建議,大為贊同。

見江河對這個官吏學校這麼上心,申時行心中已經想好等回去之後一定要著力加重此方向。劉散則認為這官吏學校,既然是對官吏進行培養,怎麼著也該讓吏部參與進去。

畢竟吏部可是管著四品一下官員的認命、升遷。

於是江河便下令著兩部官員共同商議,拿出個辦法,若是可行,直接交付工部,開工建校。

當朝廷公佈的工人待遇放出後,工地上的工人喜極而泣。

從前他們只能被人換做過更人,從事低賤的徭役工作。工作時候風吹雨淋,得病而死、疲勞而死者不計其數。

可現在不同了,他們不僅有了穩定的工作,甚至還有了極多的福利。不止是在新區免費分得的房子,還有醫療、教育等一些列福利。

因公事受傷、得病全部由政府出錢醫治。家中的孩童若是處於適教育階段,還可以免費進入小學堂學習。

小學堂的學制雖然只有三年,教授的先生也只是普通的讀書人。但是三年下來,也能把字認得個七七八八,還能學到一些算術和自然知識。

可惜各地的書院根本無法滿足普及的教育需求,江河又忙著建小學校,沒有教授中等知識的中學。這些從小學校畢業的幼童,只有那些才能特別出眾的人,才能由官府出錢進入各地的學院讀書。

各地學院的辦學水平不一,但也比私塾和小學校好太多了,裡面的學生都是學習過基礎知識,想更進一步學習的人。學院所教授的知識水平更是不一,大概在中學到大學之上。

這些傳統學院,教授儒家五經以及諸子典籍,在文學方面極高,可在自然科學方面,真的不高。這種學科的偏差是現在江河無法更改的。如今的他能把希望放在小學校中,希望能從教育的普及當中,倒逼這些學院改革。

除了這些待遇之外,更令工人們高興的莫過於工作更加有了盼頭。以往為朝廷服徭役,只能吃這一口青春飯,過了四十,身體機能就在下降。

六七十歲的過更人,不能再服役,又沒有兩畝田地可以養老,只能餓死街頭,了卻此生。

新規上更是規定,只要與官府工作超過二十年,等到六十歲之後,就可以進入朝廷設立的撫養院。日日二餐皆又朝廷供養不說,夏日有葛,冬日有裘,再不復凍死街頭。

如此豐厚的條件當然吸引了一大批人,雖然很多人仍在觀望,但不乏膽子大的,敢於相信朝廷政策的農民賣掉了本就不多的土地和即將倒塌的房屋,來到城中,加入到了洛陽城的建設中。

看著工部建築司衙門人潮洶洶,江河感到無比的欣慰。不需十日,江河第一批的工人就以招募完畢,加上之前的三萬人,一共五萬名年輕力壯的工人和他們的家人成為洛陽城中的新興階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