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三國的女人最新章節列表 > 028 小喬晨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28 小喬晨曲

貂蟬被羅老搞成了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實際上,有好事者,把演義中和史實裡的三國俏佳人,搞了一個“三國十大美女”,當然,貂蟬是排在第一位的,第二位,是小喬。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多有名啊!“……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我一讀到這首詞,頭部就有飛昇感,我要眯上眼睛,就能看到小喬嫋娜地向我走來,喬啊,小喬啊,小小喬啊……

史書中寫喬家,寫的是“橋”,而非“喬”。秦漢時,匈奴貴族裡有“喬”姓,但,兩漢三國的漢人裡,沒有“喬”姓。

“喬”姓是二百年後出現在中原,是北周宇文皇帝下詔,改“橋”姓為“喬”姓而來的。從此,中國人的姓氏裡有“喬”,而再無“橋”了。

《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老,也由此改“橋”為“喬”了。

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裡,記述了建安三年(198年),孫策欲取荊州,以周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合軍西進,佔領了皖城(現安徽潛山),寫道,“時得橋公二女,皆國色也。策自納大橋,瑜納小橋。”

《江表傳》還說,“策從容戲瑜曰:‘橋公二女雖流離,得吾二人作婿,亦足為歡。’”

這裡的“流離”是“顛沛流離”的意思。

《後漢書?和殤帝紀》:“黎民流離,困於道路。”

《漢書?劉向傳》:“死者恨於下,生者愁於上,怨氣感動陰陽,因之以饑饉,物故流離以十萬數。” 顏師古注:“流離,謂亡其居處也。”

描述的意思是,孫策和周瑜圍攻皖城,形成戰亂,二橋正在家裡為父守喪。

二橋的父親是誰?不是喬國老嗎?演義裡五十四回,劉備應諸葛亮錦囊妙計前去拜訪,說與呂範做媒,孫夫人成親一事,於是喬國老報於吳國太知曉,兩人一起勸孫權將假戲做真的,不是那老翁嗎?他怎麼死了?他的兩個女兒還在孫策周瑜圍困的皖城,給父親守孝呢?

《三國演義》和三國史實是有出入的。

小說家上來那個勁,不管你史實的那一套:要是說孫、週二人攻下了皖城,得到了兩個正在給父親守孝的兩個小女子,一個納妾一個娶妻,那也太了吧?就得說喬國老還活著,活得好好的,還能為別人拉縴說媒呢。

其實,二橋的父親是橋瑞(蕤ruí)

橋瑞(蕤ruí)是當時橋氏人物中確定與孫策認識的。

《三國志》:“術大將橋瑞(蕤ruí)張勳皆傾心敬(孫策)焉”。於情於理都能被孫策稱為“橋公”。

橋瑞(蕤ruí)在197年戰亡。

據《袁術傳》記載,197年6月袁術死後,他的家人以及“部曲男女”(即袁術部下的家眷)都被帶往皖城。

這與六個月後孫氏破皖城得二橋,並稱她們之前“流離” ——父親戰死,逃奔皖城等慘狀的時間與處境是相吻合的。

另外,破皖城後,除了二橋以外,地位高崇的袁術之女袁夫人後來亦成為孫權妃嬪。既然如此,周瑜、孫策納橋瑞(蕤ruí)二女為妻也是符合邏輯的。孫,周納二橋,既給了去世的橋瑞(蕤ruí)一個交代,又拉攏袁術殘餘勢力,兩全其美。

實際上,小喬,一直與周瑜南征北戰,恩愛生活了11年。赤壁之戰後,周瑜病死在湖南嶽陽,小喬就在那兒終老。

小喬墓有安徽廬江、安徽南陵、湖南嶽陽三處。

有好旅遊者記下,到了那裡,一併憑弔,是夜,沒準小喬入夢來。

安徽廬江:

在廬江縣城大西門,真武觀西百步。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厚葬於廬江東門橫街朝墓巷,小喬住守廬江,扶養遺孤。公元223年,小喬病卒,享年四十七歲,葬於縣城西郊,舊稱喬夫人墓,俗名瑜婆墩,平地起墳,墓有封無表,漢磚結構,墓前有碑,拜臺、列臺屏石供,墓門向東,明崇禎時毀於兵亂,僅存一座土冢,與城東周瑜墓遙遙相望。

2001年被廬江縣人民**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安徽南陵:

在南陵縣境文化館內,中山公園邊上,也有一座小喬墓。據《南陵縣志》,此墓建於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

起因是當時的知縣高怡夢見小喬,訴說她的墓在香油寺側,遂令典史江鯤在香油寺西苑,重建小喬墓。

周瑜曾經做過春谷(南陵)長,小喬死後葬在南陵,也就有了依據,為世人所公認。

南陵小喬墓前有一塊巨碑,陽刻“東吳大都督周公瑾配喬夫人之墓”

兩側陰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安徽宿松文人許文權撰:“千年來本貴賤同歸,玉容花貌,飄零幾處?昭君冢、楊妃塋、真娘墓、蘇小墳,更遺此江作名姝,並向天涯留勝蹟。”

下聯是蕪湖儒士陶寶森作:“三國時何夫妻異葬,紙錢酒杯,澆典誰人?筍篁露、芭蕉雨、菡萏(hàndàn)風,梧桐月,只借他寺前野景,常為地主作清供。”

湖南嶽陽:

在岳陽樓北面。據光緒《巴陵縣誌》引明《一統志》載:“三國吳二喬墓,在府治北。吳孫策攻皖,得喬公二女,自納大喬,而以小喬歸周瑜,後卒葬於此。”

又引《戊申志》載:“墓在今廣豐倉內。或小喬從周瑜鎮巴丘,死葬蔫。大喬不應此。”

《巴陵縣誌》又載:“瑜所鎮巴陵在廬陵郡,非今巴丘。”

又裴松之註解《三國志》稱:“瑜留鎮之巴丘,為廬陵郡巴丘縣(今江西省境內),瑜病卒之巴陵,為晉荊州長沙郡巴陵縣(即今嶽陽市)。”

孰是孰非,尚待考證。

小喬墓地一帶,傳為三國周瑜軍府。

墓府為當時軍府花園。

墓地環境幽靜,花木繁茂,墓頂植女貞二株。

墳前墓碑高約一米,上書“小喬之墓”。

清嘉慶前,墓內修葺情況沒有記載。

《巴陵縣誌)載:“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

以後又無記載。

傳聞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督學陸保宗重新修建,並在冢上重植女貞二株。

1993年又於墓南側增建小喬墓廬,四周建有圍牆。墓園內照壁。正面刻有宋蘇東坡手跡:“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墓冢為圓形封土堆,墓周有遊道,並增加石欄護圍。

園內建築,為磚木結構,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園林風格。

到那裡,對著墓地放幾張自拍,傳送“朋友圈”,附上一句話,“看哥們兒多牛×,和小喬合葬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