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神洲異事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二章、沸沸長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二章、沸沸長安

李仁走後,皇帝李重盛跌坐在御榻上,心裡說不出地難受……

對你一忍再忍,今日逆子敢爾!

昔日溫柔雅靜的王皇後,如何竟生出了這一個紈絝子?

不過,細想之下,李仁的話也並非全無道理。自己這幾十年,是不是對他也苛刻了一點?

因為過早地給了他太子的名分,過早地給了他儲君的權威,是不是無意之中,自己竟不知不覺間,對他有所設防了呢?

天下是朕一人的天下,所有的權力都是朕一個人的,不允許有任何一個人跟自己分享,連朕的親身兒子,也不能!

自己對諸皇子都百般疼愛,尤其是老三、老四、老八、老十四,平日裡大小賞賜不斷,幾乎是要什麼給什麼;卻從小到大,獨獨對他排行老二的太子,非但異常冷淡,還處處提防……

自己一反常規,在親王的頭銜之上,還要加授王珠,給楚王、趙王、魏王都加了七顆王珠,將這三個親王的權威幾乎提升到了與太子並齊的高度。並且,自己又給楚王、魏王、晉王實授管轄各部之權,這是歷朝歷代都沒有的先例。自己這樣做,難道不是想著分化削弱太子的權力,讓他自始至終,都無法與自己抗衡嗎?

是不是,自己雖然從小就給了他一個無上的權威,卻並沒有給他一個做父親的關懷?以至於他自小到大,既失去了母親的關愛,又缺少了父親的垂憐,於是一直心下惴惴,動輒不安,也養成了他乖張怪癖、優柔怯弱的性格?

“咳!……事到如今,說什麼都晚了!”李重盛不禁暗歎了一聲,無奈地做出了他的決定。

……

康元七十一年元月初三,皇帝下詔,廢太子李仁為庶人。詔書中除了歷數太子這數十年來暴戾恣睢、任性妄為等諸般過錯外,更是痛斥他私相交結左武衛將領,陰圖掌控禁軍,心存怨望,意圖不軌,欲待非常之時,遽行謀逆之舉……

伴隨著廢儲詔書同步下達的,便是另一道皇帝的敕令:著即褫奪左武衛大將軍、五蓮鄉公李君羨一切官職爵名,押入青衣衛詔獄中,聽候審讞定罪。

接下來,太子一黨,自然盡數被打壓……

元月初四,皇帝又接連下旨,貶黜吏部尚書畢松雲為江州司馬;貶黜刑部侍郎王清泉為廬州知府;貶黜殿中侍御史錢靖為廬江知縣;隨同被貶的,還有禮部侍郎、秘書丞、御史、各道的觀察使……

由於李仁還遙領著陝東道大行臺尚書令一職,皇帝於是廢行臺之設,又將行臺左右僕射等一干官員,各行降級錄用……

隨著這次太子被廢而受到牽連被貶的官員,前後竟有二十餘名!一時間,朝野震動,中外皆驚……

邊疆有四名將領,據傳與太子交情非同尋常,皇帝非但未予貶黜責罰,還命內侍持節親往,拿著皇帝的敕書公開宣讀,以示慰勉。

太子李仁被貶為庶人之後,詔令即刻動身,遷往廬州府擇地圈禁,終身不得出門一步。皇帝對李仁也算是仁至義盡,雖然在詔書裡把他罵得狗血淋頭,但實際上,卻命人一路上都善待李仁,並命沈環派遣青衣衛得力干將隨同保護。李重盛還把王清泉叫到宮裡面,親自接見了他。除了褒獎王清泉於刑部為官十年來,做事勤懇、判案公正之外,特別叮囑他赴任廬州後,要好生關照李仁,擇一清靜之地讓李仁全家居住,日常供給,務須周到……那王清泉直聽得跪在御前痛哭流涕,發誓要善護李仁周全,不使他餘生受累。

這樣一來,幾家歡喜幾家愁……

最歡喜的,任誰都想不到,竟是那禮部員外郎元玉樓。他也算是太子一黨,之前蒙太子關照,一路青雲而上,從一個四品的禮部員外郎被拔擢到禮部侍郎、戶部尚書,成為三品重臣。卻未曾想,御前關於變法的一通奏對,竟無端惹惱了皇帝,一下子又被打回原形。皇帝將他貶為禮部員外郎,還是回到了老位置。可這禮部員外郎也還是個四品官呀!這一次,太子突然被廢,整個太子一黨廣受牽連,幾乎被連根拔起!他畢松雲堂堂一個正三品的吏部尚書,竟被貶黜為一個從八品的江州司馬,不啻於從高空墜入谷底。自己這一個從四品的員外郎,竟然絲毫沒動!看來,這位老皇帝在匆忙之間,居然把他元玉樓給忘了。

“正所謂有所失必有所得啊,我元某人若非先前無端遭貶,被連降了三級,今日焉能逃過此劫?!”元玉樓一想到這裡,心中卻情不自禁樂開了花,這一連三日,他竟舉杯狂飲,心中竊喜莫名……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而最倒黴的,卻是任誰都沒能想到,正是那左武衛大將軍李君羨。

李君羨何許人也?他也是皇族之後,本是太宗爺的旁支血脈,已經襲封鄉公之爵。又加他一身武藝,在軍中效力十餘年後,因功受封為左武衛大將軍。李君羨所轄的左武衛可是禁軍中的一支勁旅,一直以來都深受皇帝信任。皇帝是以讓他率左武衛專門駐守玄武門,拱衛整個皇城的安全。應該說,這李君羨也算是太子的一個親戚,只不過,真的是一個遠親罷了。不想,只是在當年一次太子的宴會上,他當眾得到了幾句太子的誇獎,說了幾句謝辭,又與太子親密地喝了幾杯酒……如今,太子被廢,他李君羨竟然也無端惹禍,被打入了青衣衛北安平司詔獄之中。那詔獄是個什麼地方,舉朝皆知,那是一個如陰司地獄一般的恐怖之地,你一旦進了那裡,還能出的來嗎?

……

到了元月初六,皇帝又下詔,給楚王、魏王各加兩顆王珠,褒獎他們用心國事,為此次賑災籌銀,勤勉不輟、晨昏憂勞。這樣一來,這兩位親王已然各加至九顆王珠,可謂天子之下,人臣之極矣!

但是,關於更立新的太子,皇帝卻只口不提……

而此時,宮中卻又傳出一個訊息,皇帝已身染重病,臥床不起……這個訊息一出,不啻一聲悶雷炸響,原本就已激揚鼎沸的朝堂,更是如同炸開了鍋一般,群臣一個個驚惶不安,都是無心做事……雖然這些大乾的百官們都在刻意避諱著一個話題,但任誰聽聞此事後都會憂心忡忡。大家都在想著,皇帝已八十高齡,如今又迭遭變故,驟然不豫,若萬一駕崩,這儲君未立,豈不是要天下大亂?!

非但是大乾朝堂,就連這長安城的大街小巷,酒樓歌坊中,也都在議論紛紛。老百姓既是心憂天子的病情,又是擔心新太子未立,這心思跟百官們一樣,萬一老皇帝不行了,到底由誰來接掌天下?要是皇子們誰也不服誰,一旦打起來,最後遭殃的,還不是老百姓麼?……

整個長安城,在新年元月,本該萬戶皆歡,千家共慶,然此時,卻都是無心過節。明面上,普通百姓不敢妄言朝政,暗地裡,這些長安人卻都按奈不住,四處打聽、談論不休……

這七十年的康元盛世,到如今,皇帝已老,太子被廢,新儲君未立,天子又不豫,一時間,朝局動盪,人心惶惶……這京城長安的形勢,從來都沒這麼亂過。

連續三日,百官懇請天子儘快新立儲君的奏摺,如雪片一般飛入宮中,送到皇帝的御案前,但皇帝均是留中不回……

皇子、宰相、重臣們,一個個地跑進大明宮,要覲見天子,探問病情,但都被內廷總管高良士給擋了回來。

皇帝只接見了三個人,大丞相長孫順德、青衣衛都督沈環、禁軍大總管程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