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砸進紛亂中最新章節列表 > 238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38

平定吳、蜀後,為了長治久安之計,擔心的不該是民間的暗中搗亂(造反),而是應該擔心州郡長官的擅自獨斷專行。

此時應該招良吏安撫四方,讓經歷了百多年動盪的民眾,得以安心生計,再遣可信任的大臣率精良軍隊,防守要害之處,便可將潛在的不安定抑制,經久則可消除。

司馬炎在平吳後,雖然表面上,為防止為避免東漢末期,諸州割據再度發生,裁撤州郡兵,但是實際上,被取消的州郡兵甚少。

這就導致了凡是州郡皆有兵,鋪這麼大一個攤子,肯定不能保證所有的兵都是精兵,更不能保證其將領是可信任的,因此,不但不能平息戰亂,反倒會招致亂禍。

平吳後,吳民當然會反叛晉朝,其中有孫氏子孫的叛亂,絡繹不絕。

江南有童謠曰“局所肉,數橫木,中國當敗吳當復”,還有曰“宮門柱,且當朽,吳當復,在三十年後”等等,可以看出當時吳地對晉室的牴觸。

也許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前景,以及吳姓畢竟是敗者,導致司馬氏跑到南方,建立了東晉,帶朝廷穩定後,大量引用僑姓世族(原北方世族),壓抑吳姓世族。

這使周玘等吳姓世族不滿,有意叛變,但事洩未果,周玘憂鬱而死。其子周勰繼之,意圖叛變,其叔周札洩密而未果。

後晉室分化周、沈二氏,使其先後崩潰,並將親晉的朱、張、顧、陸四氏遞升。

然而,由於僑姓世族持續侵犯江南經濟並打壓南方世族入仕朝廷,使得僑吳世族在政治及經濟上的衝突仍在。加上世族對寒族歧視、與朝廷分庭抗禮;中央與方鎮對立及野心家的崛起,使得東晉一朝始終動盪不安。

因為北方外患威脅仍在,東晉朝廷賴世族及方鎮的支援以穩定局勢,這使得不少實力派世族意圖叛變,奪取政權。當時晉元帝倚重王氏,任王導丞相、王敦專政軍事,時稱“王與馬,共天下”。

王導、王敦是從哪裡冒出來的呢?

王氏有太原王氏和琅琊王氏。

太原王氏在別的朝代如何不知,在兩晉南北朝時,並不出彩,狗熊瞭解到的,只有前面講桓溫時,與謝安等人一起抗衡桓溫的王坦之,而琅琊王氏在兩晉南北朝時期,就比較光彩照人了。

比如:“東床快婿”的王羲之,他的兒子王獻之,前面提過的,與謝安、王坦之一起輔政的王彪之,還有,下面要講到的王衍、王敦、王澄、王導,都屬於琅琊王氏。

王衍,西晉末年三公之一的司徒,“八王之亂”時,便對東海王司馬越說“中國已亂,應當依賴地方官員”,後又讓族弟王澄任荊州刺史,王敦任青州刺史,並給兩人說“荊州有長江、漢江的堅固,青州則有靠海的險峻,你們二人在此鎮守,我留在京師,足以稱為三窟了”。

在陳敏等人的反叛、起亂中,王敦、王澄兩兄弟可謂是大展身手,但兩人也真的是不擇手段。

《王澄傳》雲:

“巴、蜀的流人,散居在荊、湘兩地,與當地人憤怒相爭,殺縣令,屯聚樂鄉,王澄派成都內史王機前往討伐,賊投降,王澄假意同意,隨之攻襲,將賊人的妻子兒女作為賞賜,並將八千餘人,沉入江中,這一舉動反倒激怒流人,益、梁的流人有四、五萬家,全部起反,推杜弢為主。”

王澄之後因被王敦忌憚,王敦命力士將王澄掐死了。

王敦在這些反叛、起亂中,活動頻繁,甚至使計,陷害了華軼、劉琨等這樣的忠臣、賢士。

中國歷史中,不乏可歌可泣的英雄,也不缺恨不得挫骨揚灰的佞臣,可偏偏佞臣陷害成功,忠賢之士往往是被害的角色……

又激動了,國罵要破口而出了,請容狗熊去牆角扎扎小人,冷靜冷靜……

王敦得益於這些混亂,為自己攢了不少功績,有意控制朝廷。

晉元帝司馬睿為了抑制王氏權勢,以劉隗、刁協、戴淵等人牽制,並防禦京師。王敦很是怨恨,於322年發兵,攻陷建康,刁協等人被殺,史稱王敦之亂。

後晉明帝司馬紹繼位,下令討伐王敦,並謊稱王敦已逝,藉此消除將士們對王敦的畏懼之心。

王敦得信後大怒,起兵攻健康,卻於當年病逝,被晉明帝平亂成功,王敦亦被剖棺戮屍。

歷史中對王敦的評價是妄人,殘忍暴虐且倨傲狠戾。殘忍暴虐則敢行不義,倨傲狠戾則不肯居人下。

呂思勉說王敦並非懷有反叛的意願,只是因為倨傲狠戾的習性,讓他不能被皇帝所容忍,於是君臣之間,漸生嫌隙,即生嫌隙,王敦即不願委曲求全,又不能急流勇退,於是漸行漸遠,便發展成了之後的局面。

或許王敦真的沒有反叛的意思吧,但他想廢除晉明帝司馬紹的做法,已顯示出他有操縱朝廷之意,如果廢除成功,下一步會不會就是篡位呢?或許會如桓溫那樣,咄咄逼人。

這個還真不好說,沒發生的事,只能瞎想一下。

不過,王敦與之後的桓溫比起來,確實要溫和很多,沒有咄咄逼人之勢,亦或是晉明帝霸氣,壓的他不敢太跳騰。

平定完“王敦之亂”,又發生了西陽王司馬羕的弟弟南頓王司馬宗之亂,不過這個規模小,影響也小,很快便被平定了。司馬羕被免官。

於327年——328年發生了“蘇峻之亂”。

當時紀綱很是頹廢,蘇峻起兵可謂是一呼百應,被免官的司馬羕,以及章武王司馬休都投奔於他,還有李晃、張建、祖約、郭默等,或直接投奔於蘇峻,或借蘇峻起兵之勢亦趁機起反。

可見朝廷已經衰微到,鎮不住這些手握兵權的人了。

還有一些將領,儘管沒有反,但也多為自己利益考慮,讓他們配合,也是思前想後,猶猶豫豫的。

就像戰國時期,動一下還要考慮考慮周邊國家會不會來襲擊,會不會背後捅刀子,我能獲得什麼利益等等,已經沒有了“朝廷”的概念。

司馬氏混到這地步,會不會也生出宗主周室的悲涼?我一堂堂宗主,都快沒命了,你們這幫丫的,卻只顧著勾心鬥角、爭權奪利!

呂思勉認為,東晉國勢不振,是因為當時風氣怠惰、渙散,而造成這種風氣的原因,當時的權臣王導是罪魁禍首。

不過,狗熊倒是認為,司馬睿也逃不脫干係。

在洛陽時,司馬睿與王導便是親交,來往甚密,南渡還是王導的提議,這樣兩個人,肯定有相同之處才會密切往來,所以,風氣怠惰、渙散,也不能全怪王導一個人。

之後,琅玡大族孫泰組織群眾發動起義,但在398年,孫泰被誅,其侄孫恩逃到海上。

孫恩又是誰,史籍中有兩種說法,一種說他是孫秀之後,一種說他是孫秀之族。那麼孫秀又是哪位呢?他的履歷就不說了,忒麻煩,講個耳熟能詳的“綠珠墜樓”。在西晉時,孫秀與石崇搶石崇的寵姬綠珠,綠珠跳樓自殺,“孫秀”就是這個孫秀。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孫恩這傢伙往海上這一跑,成為“中原海寇之始”,為後世海盜活動提供了經驗,成為海盜的代名詞!

孫恩的叔叔孫泰,拜錢塘杜子恭為師,或者是以師禮相待杜子恭。

杜子恭何許人也?是錢塘的一個道士,信奉道教派別之一的“五斗米道”,貌似還是個挺有聲望的人,曾為不少名人看過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