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砸進紛亂中最新章節列表 > 239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39

是不是真的會看病,無從考證,書中說其有秘術,但看記錄的那些事情,只不過是會魔術,只是那時的人們見多識少,也不明白其中道理,便覺得很是神奇。

杜子恭死後,孫泰得傳其術,他輕浮、奸猾,有些小才,誆騙百姓,一些愚昧的百姓,敬其如神,又是給錢,又是給子女的,以求幸福。

小才?歪門邪道的才吧?!

就這歪門邪道,不但誆騙了百姓,連朝中大臣都忽悠的相信了,當時勢大的司馬元顯,居然放下身份,數次去見孫泰,想求他的秘術。

恰逢這時,桓玄、王恭、殷仲堪、楊佺期等人挑事,所以,孫泰以為晉室要完蛋了,於是扇動百姓,私自聚集眾人,最後被司馬元顯的老爹,司馬道子給KO了。

眾人聽說孫泰死了,都說他蟬蛻登仙了——對於迷信的人,也真是無語了,於是給逃去海上的孫恩資助。

孫恩聚合亡命之徒有百餘人,志在復仇。

在399年,因司馬元顯下令徵發江東八郡“免奴為客者”,遷徙至京師,以充兵役,結果引起騷動,這給了孫恩機會,又顛顛的跳騰了回來,引發了長達十二年的“孫恩、盧循起義”。

這次起義,雖然是農民起義,但卻是士族孫恩等人主導,利用了民眾受士族的壓迫,對士族的仇恨,縱徒黨殺人,甚至連嬰兒也不放過,與冉閔殺胡人的做法一樣,這大爺的還是起義嗎?!

起義最後失敗,即使認為這場所謂的“起義”,對東晉門閥士族造成了沉重的打擊,但狗熊仍認為這些人就瘋子!

什麼起義,純粹是了自己的私利,冉閔當時好歹還想著如何好好統治下去,他們是比冉閔更加可恨的!不對不對,冉閔與他們比起來,都顯的可愛很多。

呂思勉言,孫恩所用之人,多為亡命之徒,所以,殘殺、破壞極重。

孫恩所用的人不是好人,他自己本身也不是什麼好鳥!

在這裡就不細說這場起義了,不然便偏離了主題,感興趣的可以搜來看看。

朝廷外是這個那個的叛亂不斷,內部依然“光榮”的繼承了西晉時的勾心鬥角,今天這個踩那個,明天那個踩這個。

東晉本身並沒有強大的實力,主要是憑著長江天險,偏安江南,依靠丞相王導號召南遷避難的中原士族。

王導選取北方名士百餘人做屬官,並聯合南方大族,取得他們的支援。不過,南北大族之間時常發生衝突,內亂頻生,導致東晉政權並不穩定。

東晉雖然是司馬氏政權的延續,但本身司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個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

最先的一個乃琅琊王氏的王導、王敦,其後是庾氏兄弟,但,庾氏兄弟沒有完全把持太久,而且庾亮的時候,王導還未離世,兩人明裡、暗裡的掐了好久,之後又是謝安、謝玄父子等等。

而世家大族中,代表者,有南下的王、謝、袁、蕭等僑姓士族,和本身居於江南的朱、張、顧、陸等吳姓士族。

最初東晉有賴權臣王導主持大局,一方面拉攏江南士族,一方面又安排予從中原南下的士族,並以司馬家族作為共同擁戴的物件。

但世家大族本身並不真正忠於司馬氏,尤其是他們本身都擁有大量田地,以至擁有自家部隊(就是部曲,在文章開頭,泫建議收回士族手中的土地和人口時,有講過),有足夠實力抗衡司馬氏政權。

東晉王朝的統治階層大部分是由過江避難的北方僑姓士族與世居江南的南方吳姓士族組成的,存在著地域、文化等方面的差異,他們之間一直相互排擠。

謝安病死,晉孝武帝將大權交於其弟司馬道子,司馬道子與其子司馬元顯把持朝政,他們暴虐無能、大肆剝削人民,使圖謀王位的大族有機可乘。

從“桓楚”的建立,東晉開始在衰亡的道路上飛奔。

其實東晉,從建立之初開始,就註定了其不能平穩、興旺的發展,因為它是依靠士族建立的。

咱們常說,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作為單體的個人都得如此,那麼一個皇室更得如此,雖然說皇帝也是靠大臣輔政來治理天下的,但,這個皇帝首先得有能鎮住大臣、撐住檯面的能力,“離了你們,爺照樣是皇帝!”的霸氣。

但,東晉不行,離了這些士族,司馬氏根本無法立足,真是拿人手短吃人嘴短。

好不容易出了個晉明帝司馬紹,卻是個短命皇帝,在位僅三年。

之後的晉成帝司馬衍、晉康帝司馬嶽,也還算好吧,在這樣的環境裡,能守已經不錯了,也或許是因為有庾亮、庾冰、庾翼兄弟輔政,矯正王導輔政時,留下的諸多弊端。

可惜,司馬衍、司馬嶽也是短命皇帝,這三人好歹還活到了二十多歲,晉穆帝司馬聃才十九歲就病逝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司馬紹這一支是怎麼了,而且庾亮、庾冰、庾翼兄弟也未能輔政太久,先後離世,剛有點往正軌上行進的朝廷,被桓溫攪個一塌糊塗,真是天要亡晉啊!

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當一個王朝快覆滅時,能說上話的賢能之人,都活不長,也許是面對烏煙瘴氣的朝政,太過抑鬱了?鬱鬱而終?

歷史中對庾亮的評價並不好,不過,狗熊看了這些史籍後,倒是覺得庾亮懷才不遇,在毫無動力的大環境裡,他即使有恢復中原的想法,也無外力支援。

比如說:

庾亮率十萬將士,屯兵石頭城(襄陽)時,曾上書曰:邊農耕,邊守邊,以備向北進取只需。

這是個積極的想法,就像戰國時,楚國攻打宋國,在宋國外,邊農耕邊圍城,堅持了九個月,最後逼的宋國與楚國講和,其中的七七八八就不說了,這裡不講戰國,哈哈。

如果庾亮的提議透過,或許石虎崩後,晉室便有恢復中原的可能。

但,非常、非常遺憾,郗鑑、蔡謨都反對。

唯獨同意的王導,也並非是從心裡真的同意。前面講過,王導就是和事佬,執政比較寬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執政方式,也無意恢復中原,因此,怎麼可能真心同意,只是不想與庾亮明著立異而已。

蔡謨的反對意見是:石虎太強,不宜遠距離進取。

庾亮的意思並不是馬上就進攻石虎,是數年後,找機會,蔡謨這個意見明顯是漲敵人之氣勢,滅自己之威風。

呂思勉認為石虎強,並不是他一人強,也是與諸多人協同才強的,“國之強弱,不在一人”,蔡謨的提議看似持重,實則怯懦。

蔡謨還說,王師與賊,水陸不同,我們應利用長江天險來自保,誘敵前來,而不是棄江遠進,以我所短擊彼所長。

這意思與司馬睿的“不圖北方”,不謀而合,而且,當時朝議都與蔡謨相同,庾亮的提議當然被否決了。

有人曰,組建一個國家,或小組,或什麼組織,第一代頭領很重要,他的處事、行政風格,將影響其後,即使換個頭領來,依然難以改變,除非重組。

東晉一開始,在司馬睿和王導的手裡,便不圖北方,因此,大氣候已經形成,之後儘管有些將領或執政者,想恢復中原,也沒有環境去支援。

歷史對蔡謨的評價,是庸才,對他瞭解不多,不敢說歷史的評價就是對的,但就這件事看,蔡謨是個只願意顧及自己一畝三分地的主,沒大志。

晉成帝崩了之後,其子都年幼,庾冰捨去不立,立了晉成帝的弟弟司馬嶽,但,當時一起輔政的何充,堅持要立司馬衍的幼子,被庾冰堅決拒絕。(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