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明崇禎第一權臣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卷 第十六章 張斌再出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卷 第十六章 張斌再出山

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病死襄陽,十餘萬官兵無奈退守鄖陽,整個大明西南和西北的形勢一片糜爛。

崇禎聞訊,悲痛莫名,他親自為楊嗣昌撰寫了祭文,並追贈其為太子太傅,又下旨撫慰其家人,一連忙活了幾天。

而這個時候,京城已然一片譁然,朝中大臣紛紛上奏,請皇上速速下旨派人前去西南和西北坐鎮,請皇上追究楊嗣昌的責任。

對於群臣彈劾楊嗣昌的奏摺,他一律留中不發,並且在早朝的時候撂下一句話,“楊嗣昌系朕簡用,用兵不效,朕自鑑裁,況其尚有才可取,且已為國捐軀,爾等拼命上疏,意欲沽名呼?如此汙衊朝廷重臣,本該重治,爾等又說朕庇嗣昌,姑饒這一遭!”

這朝臣彈劾楊嗣昌的事情就被他這樣壓下去了,但是西北和西南的局勢卻不是一句話就能壓下去的,崇禎這會兒也慌了神,到底應該怎麼辦呢?

苦思無解的情況下,他不得不求教於人,不過,他並沒有找張斌,而是招來了內閣首輔徐光啟。

徐光啟雖然沒有領兵打過仗,兵法還是很嫻熟的,而且還出過幾本兵書,崇禎問計於他倒沒有什麼錯。

問題你放著張斌這麼一個能臣幹吏不用,一味胡搞瞎搞到底又是為了什麼呢?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個問題,基本上沒人敢問他,就算是楊嗣昌都不敢這麼問,但是徐光啟卻敢,因為他當官當夠了,就算被罷官削籍也無所謂,崇禎總不可能因為這一句話的事就把他拖出去砍了吧!

當然,張斌並沒有讓他去冒這個險,他這完全是“自作主張”,想為張斌出這最後一份力。

君臣一番見禮之後,崇禎便滿臉焦慮道:“子先,西北和西南的局勢糜爛至此,你可有良策?”

徐光啟來之前已經想好了,不管怎麼樣,這次一定要幫張斌復出掌權,而崇禎問這話,正是個好機會,所以,他不答反問道:“皇上,微臣斗膽,請問皇上,為什麼皇上如此賞識楊嗣昌卻對同樣才能出眾的內閣次輔張斌棄而不用呢?”

他這話算是客氣的了,楊嗣昌的才能跟張斌比起來就是個屁,他只是不想打擊崇禎而已。

徐光啟是不擅爭權奪利,但是,這並不是因為他智商或者說情商不夠,而是性格使然,他也明白是倔驢脾性,你只能順著他的毛捋,把張斌和楊嗣昌相提並論,他應該就不會心生反感了。

崇禎聞言,果然未曾露出一點不滿的表情,而是開始反思,他為什麼重用楊嗣昌而打壓張斌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因為張斌和楊嗣昌給他的印象不一樣。

張斌被溫體仁等閹黨餘孽詆譭汙衊,已經在他心中形成了謀國權臣的印象,再加上他生性多疑,所以,他對張斌的猜忌一直揮之不去。

而且,張斌本人也沒有一味的順從他,哄著他,以致他隱隱覺得張斌跟他真不是一條心,這樣就更加重了他對張斌的猜忌。

楊嗣昌就不一樣了,他當信王的時候就拜讀過楊嗣昌的大作,對楊嗣昌崇拜的不得了。

而且,後來楊嗣昌表現的相當好,對他更是“言聽計從”,使他有找到知音的感覺,所以他才會重用楊嗣昌而棄用張斌。

這個時候,他就像翻書一樣回想著以前的事,溫體仁等人詆譭張斌的情景一一浮現在他腦海之中,他下意識辯解道:“這個,並不是朕有意不用雙全,主要是很多朝臣都在朕面前說過,雙全此人與漢之曹魏頗為相像,不宜重用啊。”

徐光啟也是豁出去了,繼續追問道:“那又是寫什麼人在皇上面前這麼說的呢?”

崇禎回想了一下,尷尬的道:“溫體仁、王應熊、唐世濟等人都這麼說過。”

徐光啟聞言,不由搖頭嘆息道:“皇上,這是他們在誣陷張斌啊,這些奸佞小人為了爭權奪利,什麼事都幹的出來,就像他們當初誣陷畢自嚴畢大人,曹於汴曹大人一樣,事實證明,畢大人和曹大人都是忠臣,而溫體仁等閹黨餘孽都是禍國殃民的奸佞啊!他們誣陷張斌,正證明張斌是少有的忠良,皇上,明察啊!”

崇禎聞言,不由一愣,畢自嚴和曹於汴的事他當然記得,只是他很少把這些事聯絡在一起想,更沒有把他們的事和張斌的事聯絡在一起想過,這會兒想來,還真是這麼回事,這幫閹黨餘孽,不知道害得他錯怪了多少忠臣,他忍不住問道:“雙全真的可以重用嗎?”

徐光啟鄭重的點頭道:“當然,張斌溫文爾雅,怎麼可能是曹魏之輩,他完全是被冤枉的,微臣跟他雖然不是很熟,也能看出來,他絕對是那種為國為民的忠臣。”

這話就有點騙人了啊,他跟張斌還不熟那就沒幾個人跟張斌熟了,看起來從不撒謊的人騙起人來別人壓根就不會防備。

崇禎果然信了,他承認錯誤的勇氣還是有的,他想了一陣,便點頭承認道:“看樣子,朕是錯怪雙全了,這個暫且不去說了,還是先說說西南和西北之事吧,子先,你可有良策。“

徐光啟見狀,不由松了口氣,皇上終於意識到自己想錯了,雖然以他多疑的性子,對張斌的猜忌不可能盡去,但是,讓張斌重掌大權應該是沒多大問題了。

他順勢拱手道:“皇上,微臣的特長是編書,要論西南和西北之事也只能紙上談兵一番,張斌張大人才是解決西南和西北問題的良選啊,不論建奴還是賊寇,都曾敗於其手,西南和西北局勢已然糜爛不堪,也只有他才能力挽狂瀾了。”

崇禎聞言一愣,他想了一會兒,不由緩緩點頭道:“你說的很對,現在,唯有雙全才能力挽狂瀾了。你先下去吧,來人,傳張斌。”

徐光啟恭敬的退了下去,他走到門口的時候,忍不住和曹化淳激動的對望了一眼,兩人就差擊掌相慶了。

張斌終於獲得了重掌大權的機會,這次,他怕是要一飛沖天了。

其實,楊嗣昌的死訊傳回京城的時候,張斌就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崇禎必定會找到他頭上來,因為西北和西南那糜爛的局勢,根本就沒有人敢接手,唯有他才能力挽狂瀾,他只是沒有想到徐光啟會不顧惹怒崇禎為他說項而已。

這事真的相當危險,像這幾天就有人為黃道周說項,勸崇禎重新啟用黃道周,結果,崇禎不但沒有重新啟用黃道周,還把上奏說項的江西巡撫解學龍撤職查辦,充軍廣西!

還好,徐光啟說項成功,崇禎終於準備重新重用張斌了。

張斌一路從內閣值房走過來,遇到了喜氣洋洋的徐光啟,又看到了暗自激動的曹化淳,他已然明白,崇禎怕是要再次啟用自己了。

不過,這次崇禎的態度卻駭了他一跳,君臣一番見禮之後,崇禎竟然鄭重的致歉道:“雙全,以前朕誤信讒言,對你頗有不公,希望你不要往心裡去。“

這傢伙,有時候崇禎還真能放下架子,誠懇認錯,但是,也只是有時候而已,你要當真,你就完了,張斌連忙拱手道:“皇上,微臣惶恐,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微臣從來都是感恩戴德,怎敢心生不忿。”

崇禎滿意的點頭道:“嗯,你沒往心裡去就好,你放心,以後朕不會再信那些奸佞小人的鬼話了,你只管放手做,朕絕對支援你。“

這話說的,好像你能突然改變性格一樣,信你就來鬼了。

張斌心中鄙夷,表面上卻是裝作感動道:“多謝皇上恩典。”

崇禎認為,這樣撫慰一番就差不多了,他緊接著便進入正題,滿懷希冀道:“雙全,西北和西南的局勢糜爛至此,你可有良策?”

良策自然早就有了,就怕你沒耐心啊。

張斌裝作為難道:“微臣沒有楊大人那本事,三個月時間就能剿滅所有反賊。”

這話也不知道是在嘲諷楊嗣昌呢,還是吹捧楊嗣昌,連崇禎聽了都感覺臉上有點火辣辣的,楊嗣昌這個牛皮實在是吹的太大了,這會兒崇禎已然明白,三個月剿滅反賊,那是不可能的。

不過,在他心裡,楊嗣昌依然是難得的知音,他忍不住為楊嗣昌辯解道:“文弱的確有點操之過急了,不過他的想法還是好的,他是真想儘快剿滅反賊,三個月時間的確不夠,你說,要多久。”

張斌假假意思估摸了一下,這才拱手道:“若要徹底解決五省反賊,微臣最少需要三年時間。”

三年,對崇禎這個急性子來說的確有點長了,但是,這會兒別說徹底解決五省反賊了,想要穩住五省形勢都難,至少他是沒有什麼辦法的。

他只能無奈的點頭道:“三年就三年吧,只要能剿滅反賊就行,應該怎麼做,你只管說。”

張斌連忙解釋道:“這第一步就是要穩住五省的形勢,楊大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計就甚好,只是這會兒網是收了賊寇卻沒在網中,微臣以為,還是應用楊大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計,再次將網張開,先將賊寇兜進網裡,這樣,賊寇就不會到處亂竄,肆意擴張了。“

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計本身並沒有太大的問題,只是耗費太過巨大了,而崇禎又窮的叮噹響,只能瘋狂加徵稅賦來支援他的計劃,這樣一來,反而讓更多的老百姓被逼的走投無路,加入起義軍,這才是最大的問題所在。

崇禎可想不到這麼多,張斌竟然認為楊嗣昌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計甚好,這話他卻是愛聽,他不由欣慰的點頭道:“嗯,文弱此計的確甚好,你認為該如何將網張開呢?”

好個屁啊,張斌其實有更好的計劃,他只是假借楊嗣昌之名說出來而已。

這崇禎,果然興奮莫名,張斌不失時機的鋪墊道:“微臣以為,五省形勢之所以糜爛至此,無外乎李自成和張獻忠兩股賊寇所致,所以,重點便是將李自成和張獻忠網住。現河南總兵秦拱明統兵三萬駐守河南府,李自成部出潼關的可能性已然不大,但他們還能走榆林至山西,走秦嶺至關中,這兩地不能不防,宜將山西總兵左良玉和其手下的六萬山西軍調回太原駐守,將降將劉國能和其手下的三萬人馬調到關中駐守。這樣李自成部就被限制在關中了,不過如若讓他佔了西安,那就麻煩了,宜將陝西總兵賀人龍和他手下的三萬陝西兵調回西安據守,至此西北局勢便算是穩住了。至於張獻忠,鄖陽有湖廣總兵秦翼明和其手下的三萬湖廣兵駐守,他往西和往北進軍的可能性已然不是很大,只要再將降將李萬慶和其手下的三萬人馬調到長沙府駐守,其向南、向東擴張之路基本也被堵了,這樣他就會被限制在襄陽府和武昌府一線,西南的形勢也算是穩住了。“

這與當初楊嗣昌描述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計幾乎如出一轍,崇禎不由連連點頭道:“嗯嗯,這樣的確能穩住西北和西南的局勢,那接下來怎麼辦呢?”

張斌繼續解釋道:“接下來微臣覺得應該先南後北,先剿滅反賊張獻忠部再剿滅反賊李自成部,因為反賊張獻忠部幾乎全部集結在襄陽和武昌兩城,不用到處去圍剿,所需兵力不多。而反賊李自成部則散的整個關中到處都是,要想圍剿乾淨,所需的兵力就多了。”

這個貌似有道理,但是,襄陽可是天下有數的雄城,武昌也非一般縣城可比,熊文燦和楊嗣昌兩人都到過襄陽城,而且都望而生畏,不敢發動攻擊,張斌為什麼如此淡定,還說所需兵力不多呢?

崇禎不由好奇道:“你有把握攻下天下有數的重鎮襄陽?”

張斌信心滿滿的點頭道:“微臣有把握。”

這具體攻城之事崇禎可謂一竅不通,他也不好意思打破砂鍋問到底,只要張斌又把握就行,緊接著,他又好奇的問道:“你說攻克襄陽和武昌兩城所需兵力不多,十來萬總是需要的吧,但是,你都將所有兵力散佈到各省了,又哪裡來的兵力去進攻襄陽和武昌呢?”

這才是關鍵,張斌這計劃,簡直比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計還要宏大,現有的兵力貌似還遠遠不夠,難道他還要加徵稅賦瘋狂擴軍嗎?

事實證明,加徵稅賦只是飲鴆止渴,只會死的更快,難道他也會犯和楊嗣昌一樣的錯誤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