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秦之神級召喚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七章 禮儀之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七章 禮儀之重

只要大漢不亡,帝師的身份就永遠不會失去,這個頭銜可不像別的官職一樣,隨君王之令賜予或罷免,毫無疑問,已然達到了君王無法撤銷的程度。

在王上行正式拜師禮之後,君王老師的身份便和漢王綁在一起,漢王存在一天,就得敬一天,直到駕崩,或者國滅,這個身份才會失去凌駕於眾臣之上的威懾力。

之所以拜師之王要一生敬之,是因為不能不遵守待師之禮,師徒間的禮儀一直是道德、禮法中重要的一項,違背了,就是無德無禮的小人、世人眼中的敗類。

作為君王,萬民之主,更要遵守,那麼多雙眼睛盯著,若連待師之禮這一基本禮儀都做不好,必遭天下人恥笑,而要是破壞禮儀的話,會成為世人眼中無道的昏君,乃自取滅亡的愚蠢之舉。

因此,王者拜師,意義非凡,所以古今少有此事,唯有大德大賢之君,碰到無比信任且能堪當大任的臣子,才會行正式的拜師禮。

先秦時期的秦武王,幼年時曾被名臣甘茂教導過,算半個老師,當上秦王後,便格外信任這位昔日老師,不僅封了高官,而且委以重任,一時風光無限。

沒正式拜師、僅僅受教沒多久,就如此厚待老師,可見師禮非常重要,影響極大,常人尚尊師重道,君王就更不用說了,一代王者,自然倚重並善待昔日之師。

而今漢王鄭重拜師,份量要遠超先秦的王者待師,乃古今罕見的大禮,此舉一出,從君臣關係上來看,對臣子的信任與寵愛,超過了孝公對商鞅、惠王待張儀,已然達到了君厚待臣的最高程度,稱古今之最,也不為過。

這一刻,在張良看來,雖有些夢幻,但事實擺在眼前,的確發生了,只要漢王的禮行完,心裡就徹底踏實了。

禮畢則名正言順,不會遭人非議,要知道,國人從未見過漢王拜師,對這種事必然有很大的興趣,突然間知曉此事,難免在震驚之餘,打聽原因,迫切的想要弄清楚。

若是探聽到漢王並未誠心,或是拜師禮未成,定會大鬧,到處辱罵‘君王之師’,從而激起民變,掀起人人聲討帝師的熱潮,如此的話,在大漢將無立足之地。

之所以會這麼糟糕,是因為帝師的身份太罕見、耀眼了,平民皆知此位古今少有,自然會非常在意,若是真的,除了接受這個結果,沒有別的選擇,而要是假的,人們的怒火和不滿會達到巔峰,不嚴厲懲處當事人,絕不會罷休。

亂世之人,雖然大多沒受到什麼教育,多是粗人,但不知文,卻知曉一些禮儀,文化落後,並不代表只有野蠻和任性,沒有足夠的學識充實自身,再聰穎的頭腦也沒有用,因為沒有基礎,而道德禮儀,不會由於家境貧寒,便失去學習的機會。

德乃是立身之本,禮僅僅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可見博大精深,自從人類有了文明,就無人會忽視德,經過千年的發展,由於歷代人民,上至王侯,下至平民,皆將德作為處世的原則,所以‘德’在後代人民的心裡扎了根,小孩出生了,無須老師,父母就會教。

‘孝’與‘忠’就是‘德’中的重要兩項,歷代人皆提倡忠孝乃大德,男兒必須做到其中的一個字,因此,這麼多年,再窮苦的男兒,也知道盡忠報國、孝老愛幼這個道理,此情況的產生,與家庭條件和老師無半點關係。

當一個理念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延續了千年之久,那麼必然是被歷代人所推祟的,不然人心有變,沒有什麼事可以持久,人是活動的主體,缺乏大量人去奉行,任何法令、禮儀,猶如一團空氣,沒有作用,強行去做,只是一家乃至數家所想,有一時之效,卻不能長久,大眾都認可的道理,才是經久不衰的前提條件。

就拿先秦時的例子來說,有許多諸侯國變過法,有的成功,有的失敗,能成功的,法必然在最終得到國內大部分的認可,唯有達到讓大量國人奉行,覺得好,才有可能成功,其中的過程雖不易,但事實證明,變法成功,離不開大部分國民的支援。

國君雖是平民心中的天,有無上權勢,有能力左右國之法令,但平民才是構成國家的主要部分,國人只要支援,國君不敢隨意而為,一旦激起民變,平內亂的代價是巨大的,正常情況下,法有理無大缺,符合國情,百姓支援,國君不會去幹影響法令的愚蠢之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而那些失敗的諸侯,受到國民的反對是主要原因,如果貴族林立,觸犯了他們的利益,法令便無法在國內紮根,大多數國人不服,加之不符合國情,被認為是禍國無道,那麼以強硬手段實施的法令,終究不能徹底融入國人的血肉裡,最後失敗是早晚的事。

新法的成功是艱難的,充滿層層險阻,最大的難題,是人心,人心所向,做任何事都能事半功倍,定法守法自然不例外,故而,民意,是一個思想觀念能持續的重要原因。

禮儀,至今持續了很久,早已深入到人們的血肉中,法可因時勢而改變,而禮儀,卻不會變,也很難變,因為非常適用,並無不妥之處,歷經上千年,是改變不了的,也無人會產生這個想法,自出生到死亡,每個人皆以德論才,優良的道德情操要大於智謀,想要成為名垂千古的賢臣、英雄,德才兼備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先秦諸國皆以‘禮儀之邦’的讚譽為榮,可見禮儀守的好、做的好,深得民心,更有地位,以德服人的例子不在少數,無須兵力、物力,便能單靠‘德’中的仁義、正義聚集起一股巨大而勢不可擋的力量。

禮乃人出生就要奉行的,在再糟糕的情形下,禮也不會壞,無禮則不敬,國內無守禮之風,必不斷湧現大逆不道、六親不認的奸邪之徒,朝堂與民間將會陷入無休止的動亂中,直至國滅,或國人守禮,這種現象才會消失。

所以,禮是橫在頸前的一把刀,必須守,不可廢,守之,於國於己都是好事,國才會正常、和睦的運轉,毀之,就是自掘墳墓,禮壞則民變,人心大亂,國必不能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