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秦之神級召喚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八章 師徒之情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八章 師徒之情

禮作為‘德’中的重要一項,雖不及忠與孝表現的那麼偉大,但重要性不亞於忠孝,從某個角度來說,是構成忠孝的基礎條件。

要知道,自古以來,生為人,守禮從小時候開始,有禮是人與禽獸的一大區別,忠與孝兩道產生之前,必然要學全禮儀,有了待人處世的正確方式,才能更好接受忠與孝的道理,融入血肉中的速度會快很多。

凡事都有個起步的階段,觀念的養成也是這樣,沒有一蹴而就的事,亦沒有一日就成的理,故而循序漸進,是事情發展以及道理確立的一大特點。

忠與孝的產生,離不開從小守禮的過程,禮經受歷代人遵守而不崩,其中有大道,務實而好體會,幼兒學禮最容易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後續再灌輸忠與孝的思想,必定能深深根植在其腦海裡,與禮有關的道理,自然更容易懂,也會記得刻骨銘心。

長篇大論的說,很多人都會,言語厲害,並不能讓孩子們深切體會到其中之意,對幼小的心靈來說,用實事來教導,最能打動幼心,因為更好理解。

注重實際,而不誇誇其談,是歷代人對孩子的一條行為準則,高深的道理、華麗的言詞,別說孩子很難弄懂,就算是成年人,也未必知曉其中之理。

世人不是每個人都是天才,不是任何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無知識無腦子的人,多的是,想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光說肯定不行,得拿出例項去敲擊其頭腦,這對大部分平民來說,是最好、也是唯一可採取的有效方法。

先秦立法,向來是說到做到,在法令頒佈之時,輔以行動證明,如此才能確保讓各種各樣的人都能理解,有實事印在他們的腦子裡,更不容易忘記,此等做法,為後面的深入人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自出生有禮約束的人,簡單的是非曲直是分的清的,因為禮不僅有明確的規定,而且要求必須用行動表示,故而是一項言行皆重的德,守,便意味著要時時刻刻做事。

要做的,是禮中定下的正道之事,比如,見到什麼人行什麼禮,待人要如何……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發揮優良品德的方式,一直以來,人人從小這麼做。

事雖是小事,很容易辦到,但意義重大,對未來的影響極大,做這種事多了,但凡不是個精神失常的人,都能從中悟出一些道理,加之每日動手,身心結合,心一悟,心境便渙然一新了。

任何人遭到長時間的折磨,心理都會變的十分壓抑,最終要麼爆發,要麼歸天,這被遵守禮儀的過程是一樣的,只不過守禮是好事,是人人引以為傲的事,常久的做下去,心境必受到禮儀的薰陶,最終養成優秀的心性。

心性,是事情能做好、能做成功的重要條件,心不好,有惡毒、浮躁等不良性情,難成大事,沒有教化成功的機率;而心性好,可堪當大任,接受新知識、新道理,能做到虛心而勤學,成大器的機率很高。

所以,人出生,先守禮,注重言行結合,可磨練心性、陶治情操、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唯有打下了這層基礎,才能充分理解忠孝之道,從而堅定不移的堅守心中的正道。

朝代不斷更替,一代人化為黃土,就有新一代人降生,多年的變化,什麼都在變,法也在變,唯獨禮儀,卻是絲毫未變,古往今來,帝王將相、窮民富商,皆重禮行禮,口不多提,可一舉一動都有禮儀之風。

這反映出,禮已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被生活化了,故而在人的生命中,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凡事凡語皆依禮而行,成為待人處世的慣性思維。

只有當一個觀念深入人之骨髓,人們才會在尋常不提之時,做著符合觀念之事,這就像吃飯,當吃飯成為一個人習以為常的事,天天吃,做這件事,就沒必要經常提起來強調。

在全民知禮守禮的大環境下,地位越高、越耀眼的人,越要重視禮儀,要把守禮做到極致,當做每天吃飯一樣,時刻銘記並執行,不然,壞禮的行為一旦被世人知道,在遭到國人辱罵的同時,還會引來亡國之禍。

禮為至德,壞禮則是惡人,君王言行中無禮便是無德無道之人,導致民心不穩,是必然之事,這會給其他國家一個把柄,從而打著‘滅無道君王’的旗號來侵略,由於內亂已起,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國必因君王不守禮而滅亡。

這絕非危言聳聽,自古眾叛親離、國人不寧的君王,最終的下場就是亡國身死,欲徹底威服天下,光靠暴力手段,雖然見效快,但不能長久,以禮相待、恩威並施,方為威服敵人的最好方法。

故而身為君王者,只要有強軍富國之心,不是一個昏君,那麼就極為重視禮儀,絕不會有一丁點壞禮的心思,因為聖賢明君者深知,國君壞禮必遭世人唾棄,乃自取滅亡之舉。

因此,歷代君王,少有不敬親友、謀逆滅親者,此為視禮如糞土、無視孝道之大逆之舉,一旦傳開,處理不當,輕則遭後人詬病,遺臭萬年,重則民心大變,國家滅亡。

而今漢王的拜師之禮,是禮中重要的一項,徒弟對師父的感情,要做到不亞於親生父親,對師不敬,就是對父不敬,造成的影響與不敬父一樣,可以說是第二個父親。

此為徒對師應有的感情程度,還有師父對徒弟的大恩,無論從哪個方面看,師徒關系確定後,師父佔主導地位,而徒弟必須順從師意,不然就是欺師滅祖的罪人。

師意如父意,不可違,師父在徒弟眼裡,與父不一樣的一點,是師父擁有父親所沒有、或是超過的才能,亦或是權勢和財富,因此,那些有權勢,或是有智謀、有武力的人,是尋常之人渴望拜師的物件。

世上有許多貪心之人,亦有誠心學習之人,正因如此,師父對待徒弟,傳不傳授技藝,全看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即便被徒弟孝敬多年,不傳一點技藝,徒弟也不能有怨言,否則就是對師大不敬,輕則驅逐出師門,名聲發臭,無顏存活於世間,重則被師父當場打死,算是咎由自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