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秦之神級召喚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三十章 固守仁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三十章 固守仁義

何謂賢臣?不僅有大才,而且知道為君分憂,隨時準備為國為君而死!為了君王,即便粉身粉骨,背上萬古罵名,也在所不惜!

古今的臣子為表忠心,都會說出以死效命的誓言,但真正能做到的,卻是廖廖無幾!一位君王,一生能碰到的大忠大賢之臣,不會超過兩位數,這是現實!

忠歸忠,臣子能做到忠勇無雙、一心為君的地步,並不容易,有的是不想這麼做,因為這樣與死士一般無二,只不過能暴露在陽光下罷了。

有私心的臣子多如牛毛,能做好本職工作就不錯了,為的是拿俸祿養家餬口,混口飯吃,同時能享受官銜在身的愉悅感、自豪感,可以仗著是朝廷命官的身份,在親朋好友面前吹噓一番,其中的樂趣,無法用言語來形容,對有當官癮的人來說,是一種飄飄然、無比美妙的幸福感。

有一片忠心的臣子也不少,這部分人有滿腔報國熱血,輔佐君王振興國家之志,但有壯心壯志,而無為君王獻身的膽魄,他們想的是如何建功立業,名垂千古,最後功成身退,明知會歸天的情況下,傻乎乎為君王獻出自己的生命,是絕對不可能的。

忠勇無雙、才能出眾的臣子不在少數,這類人極少,百年來出不了幾個,他們之中有的人是忠於國,而非只忠於君王一個人,所以,如果君王並沒有達到讓他們真心佩服的程度,是不會輕易獻身的,除非對國對民有大利,或有大禍,才會毅然赴死。

正因如此,歷代君王,一般都有培養專屬於自己的死士,時刻藏在暗處,或保護,或執行密令,一旦碰到君王身陷死境的情況,全部不顧性命的救駕,他們活著,就是為了君王,他們的腦子裡,只有君王。

古今賢臣少,並不代表沒人願意去做,更無法說明這類人千年難遇,事實恰恰相反,想明著做君王的死士,很多,為君王甘願獻身的人,更加的多。

之所以出名的少,一是這部分人有這心,卻沒與之匹配的才能,更無展示的機會,二是忠心、才能程度達標,機會也有,但沒幹出什麼成績,沒受到過這類褒獎,故而不出名,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而樊噲等大將,在心裡立誓要做古今未有的大忠臣,為了漢王,甘願付出一切,只要漢王能平安的一統天下,就算自己身敗名裂、慘死歸天,也無怨言,作為漢王的同鄉兄弟,活在這世上唯一的執念,是幫助漢王殺盡敵人,掃平天下。

為此,不求什麼虛名,但求心裡舒服,樊噲等人都是直性子,認定了兄弟,拜了大王,就會無私的付出,不奢求什麼高官厚祿,當然,有大封賞,自然來者不拒。

漢軍中,有許多將領由於沒有讀過多少書,就時常想起人們口口相傳的前朝事蹟,從中汲取營養,把以前的忠勇名將當作榜樣,學習他們的忠君行為,以此來表達對漢王的忠心。

因此,似樊噲這類將領,都懂得不驚動大王,自己能處理的事就自己處理,為漢王分憂,也省了時間,畢竟,大事小事都上報請大王決斷,太費時間。

有些事,報給大王,會讓大王為難,像對待士卒這件事,漢王提倡厚待,可久在軍營的將領們都知道,不能這麼做,否則糧斷軍危,所以只能讓士卒累死累活,這事一旦報給漢王,必令漢王陷入兩難的境地,極有可能會瘋掉。

眾將皆知漢王仁義,若同意不厚待兵卒,必大損仁君形象,若不同意,軍無作戰之力,國將面臨滅亡,兩種結果,都是致命的,眾將深知後果,只能不報,默默的為君王解決這種事。

仁君難現,縱觀古今,沒有多少,漢王的好心腸,在諸將眼裡,史上無人能及,集仁義、慈愛、溫柔於一體,這麼好的漢王,誰都不忍心讓其受到傷害。

暗地裡解決那些對漢王‘仁義’之名有影響的事情,成為了諸將臣非常在意的事,仁君不可被汙染,要將自家大王的形象牢牢鎖住,這是忠勇之臣必須要做的事。

這些年,大漢雄師常被世人稱為‘仁義之師’,就是因為漢王的賢德之名傳天下,若聲譽受損,改變了世人的看法,那麼對大漢的影響是毀滅性的,人心動盪之時,漢軍的數量會大量減少,有戰死之兵而無新來之卒。

要知道,漢軍數年來人數急速增長,主要是有仁義兩個字,故而青壯年踴躍投軍,若無這塊招牌,換做惡名降臨,必會導致無人投軍,即便強行在國內徵兵,上戰場後,也沒多大作用,對敵軍來說,就是送到嘴邊的饅頭,因為漢王失仁義賢名,漢軍的威名將一落千丈,沒有人會為這樣的惡賊效命,寧願死亡,也不會出一份力。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為賊賣命,是天下人公認的最恥辱之事,賊子暴露了,明知是惡賊,還要拼死為其效力,這在世人看來,是天下最惡之人,比賊子更可惡,正因明白此理,為賊子上戰場的人,只會束手待死,不想落個身死之後,被世人謾罵、戳脊梁骨的悲慘下場。

橫豎都是悲慘的歸天,自然會站在人多的一方,當代世人的看法,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選擇寧死不屈服惡賊,在他們看來,是高尚的正義之士,如此的話,不僅能有尊嚴的歸天,而且有可能名垂青史,得到後世的讚譽。

這種可怕的後果,樊噲等漢將想到過,每每想起,皆毛骨悚然、心底發寒,衝鋒陷陣多年、殺敵無數造就了一顆豹子膽,也抵禦不住這種恐懼之感。

‘仁義’是大漢的立國之本、強軍之策,身為最早追隨漢王,建立大漢的元老級別人物,灌嬰、樊噲都明白其重要性,因此這些年為維護、保持漢王的聲譽,私下裡費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截止目前,漢王沒有什麼大汙點傳遍天下。

關於大漢政治方面的改動,並不大,依舊是先秦時的法令,只是將一些酷刑適當的減輕了一些,對犯人的待遇,稍微好了那麼一點,這麼做是為了顯示大漢不像暴秦那麼殘忍,對待任何人,都能做到‘仁義’二字,哪怕是罪犯和奴僕,也能得到一些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