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秦之神級召喚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九章 求變甚難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二十九章 求變甚難

這亂世,戰火滔天,尊卑觀念甚重,有王相將之間的等級之分,也有父長幼的親情之分,官大一級能壓死人,情重一分亦能隨意左右親人的結局,這是非常殘酷的現實。

戰爭頻繁、你死我活的時代,此狀況算不錯了,在沙場上,每天不知有多少人悲慘的歸天,若被敵人俘虜,一點人權都沒有,會像豬狗一樣,受到敵人殘忍的對待,這比起在自己的國境,要慘上千萬倍。

在當世所有人眼裡,有等級的區別對待,是最為明智的做法,大部分都贊同,並照此觀念去做,那些極少數反對之人,沒有一個會活下來,不是被貴族光明正大的砍死,就是被身邊意見不合的人給暗殺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觸犯了大族的利益,惹惱了奉行等級觀念的堅定信徒,註定活不久,大勢所趨,極少數的微弱力量是打破不了這個觀念的,起不到任何作用,從古至今,這樣的平民,基本上都是慘死。

最大的阻礙,就是貴族,擁有非常大的權勢,這些人就像一座大山,壓住了對他們有利的觀念,不允許任何人動搖,有人想改變觀念,對他們來說,就是來要命的,自身受到巨大的威脅,自然要採取雷霆手段,趁早將心裡認定的禍害扼殺在搖籃之中。

身居高位、坐擁許多財富的人,大多想權傾一世、富甲一方,作威作福、吃喝享樂慣了,基本上沒有人願意丟棄所有,這好比是自殘,所以,只會固守權與財,貪更大的利,而不會為國家蒼生考慮,做那可能人財兩空的事。

像那種不求名利、不懼生死,一心只為國為民的賢士,畢竟是少數,百年難出幾個,而為拯救黎民百姓而生的奇才,更是千年難遇,故而在戰亂之年,尊卑之分、等級之定,是常態,若是在太平盛世,也是如此,只不過稍微好一點。

此觀念、風氣在貴族的堅守下,穩定了很多年,許多平民百姓也逐漸的接受了,有的抱上了貴族的大腿,奉命在民間傳播所謂的利國利軍之法,偷偷害死那些與貴族作對、不知死活的刁民,目的就是徹底清除對貴族有威脅的所有人,讓貴族認定之法在國民心中根深蒂固,從而讓國變成貴族之國,使貴族的地位、財富只增不減,達到不可撼動、隻手遮天的境界。

因此,普通人民的想法根本不一樣,大多數都被矇蔽了,過著暗無天日、受苦受累的生活,卻不多想原因,以一副混吃等死的態度活著,每天的工作,就是給貴族賣命,不斷的被貴族壓榨,對此有悲傷之意,卻無反抗求變之心。

這是平民的悲哀、貴族的幸事,國家被這種風氣、觀念瀰漫的緊緊的,有人想要改變,比登天還難,除非一國之主和最大權臣同心求變,方有徹底逆轉之勢。

布衣之身勇敢求變,再高明再聰慧,也沒有施展的機會,骨頭再硬,也會被貴族打斷,無足夠的權勢當後盾,慘死是早晚的事。

此前,能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的,皆是君臣之間相互配合,君王為盾,臣子為刀,同心求變,則可穩定前進,只要中途無一人出現問題,就有百分百的把握成功,變法功成,僅是時間問題而已。

最著名莫過於先秦的孝公與商鞅,君臣齊心,徹底使國內煥然一新,有好的例子,也有壞的,吳起在楚變法,因君王中途歸天而失敗,自己落了個慘死的下場。

這充分說明,根植在國民腦海中的一些觀念,是極難消除的,換新更加的難,多年的烙印,祖祖輩輩傳承下來,想要改變,非一朝一夕能完成,君王之尊加上賢臣的雷霆手段,尚且有求變失敗的例子,其他人求變,就更不用說了。

國之風氣,始終如一,覆蓋面極廣,涉及到的人甚多,欲改觀念,必要重整風氣,此難度不亞於求變,皆是讓國家從根本上改變的方法,成功率微乎其微。

其實,只要有好的領導者,優秀的權臣,共同探索變法之路,堅定不移的向一個方向發展,那麼在發展時間充足的情況下,是可以真正做到改變的,只不過成功的例子極少,導致失敗的因素太多,許多王者不敢求變,或是不知道如何變。

這個時代的人們只知道汲取先人的經驗,墨守成規,很少有人邁出求變的步伐,平民是無知、不敢,君王權臣是想不到,或缺乏魄力和頑強的意志力。

由此就導致社會的發展極為緩慢,思想的進步停滯不前,很難有所突破,上百年下來,只有出幾代明君或奇才,才能推動思想觀念的發展,但這個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

國之風氣與民之觀念,自建國起就有,如今的大漢建立不久,由於多是原先的六國後人,國內風氣早已定型,與先秦時期一般無二,只在軍事上和政治上做了一些改變。

軍事上,不再像秦那樣用強,以仁為主,具體表現在對待士兵身上,儘可能的不強徵,傷殘的士卒,全軍盡最大的努力去救治,用軍中最好的伙食善待傷卒,徹底在大漢軍營中推行‘仁愛’,做為仁義之師,首先要對自己的戰友做到仁義。

這個提倡,是漢王劉邦發起來的,僅是在軍中眾兵將面前這麼說的,並沒有頒佈相關的法令,因此,劉邦得了個仁君的形象,軍中士卒卻並沒有受到那種厚待。

因為是漢王口頭上的話,所以沒有強制性,像樊噲這些大將,剛開始聽進去了,按照這話做了幾天,然後拋到腦後了,根本沒當回事,仍舊讓麾下的士卒累死累活的賣命。

眾漢將明白,依照自家大王的話,那樣厚待士卒,與敵戰鬥時,要不了幾天,只怕主將和眾士卒都會被餓死,全軍會陷入絕境,百分百會全軍覆沒。

自古沒有這樣厚待士卒的,只有將領和士卒同甘共苦,才能節約糧食、凝聚軍心,英勇殺敵,若個個暴飲暴食,受傷了,一個勁的用醫療物資,以大漢的國力,撐不了多久。

眾將都明白這件事,只所以不向漢王反映,而選擇擅自作主,是覺得漢王是位古今未有的仁君,不可傷其心,作為臣子,應該為君王分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