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519章 進駐流求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19章 進駐流求

回到臨安沒幾天,楊叢義便接到朝廷任命,再次任命他為回易護衛軍監軍,監精武軍護衛回易之行。

不久,他又得到樞密院的調令,憑此調令可以將精武軍調離義烏駐地,遷往昌國縣宣威軍駐地。

然而,楊叢義並不希望精武軍駐訓昌國,畢竟那是屬於宣威軍的地方,精武軍中很多人以前就隸屬宣威軍,兩軍同駐一個小小的昌國縣,不知會鬧出多少麻煩,哪裡能安心訓練?

於是他隨即向樞密院提議,是否可以讓精武軍駐訓泉州對面的流求縣。理由有三,一是船隊要從泉州出發,護衛軍可以就近提前熟悉泉州一帶的海況,二是戰船是讓泉州船廠在建造,護衛軍駐訓流求,戰船建好之後可以迅速接收,三是流求地處南方,氣候與南洋相似,護衛軍可以提前熟悉水土,以免水土不服,影響護衛回易的任務。

數十天後,樞密院回覆,精武軍駐訓之地,應回易處所請,同意由明州昌國縣改為泉州流求縣,駐訓及護衛回易期間所需糧餉有回易處承擔,朝廷不再另行撥付。

得到樞密院應允,楊叢義即刻出發趕往義烏精武軍駐地。

幾年過去,蘇溪選將營舊地已有幾分破敗,成片成片的軍營房屋由於無人居住,無人打理,生了野草,開始腐朽,而之前河岸上寬廣平整的校場,大部分生了野草雜樹,也許用不了多久,就會重新歸於荒蕪,再也留不下曾經練兵的痕跡。

從外營向內營一路走去,楊叢義心裡五味雜陳,當年士氣高昂、熱火朝天的選將營,幾天之間風雲突變,煙消雲散,歷時大半年,耗費大批糧餉,無數精力和心血,一切努力與汗水最終都被玩弄於鼓掌之上,變成了一文不值的鬧劇。

到底該怪誰呢?

時至今日,楊叢義說不清楚,也不想深究,因為他知道,深究下去就會發現,真相是殘酷的,除了痛心之外,於事無補,也毫無意義。

看著流淌的河水,他很快驅散心裡的負面情緒,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因為前面的路還要一步一步走,也許前路不一樣,終有璀璨的風景。

在內營將校,楊叢義終於看到了將士訓練的身影,只是有些死氣沉沉,與朝氣勃發的初春對比鮮明,與選將營時期更是沒法相比,看得出來,他們沒了精神氣。

在曾經的帥營議事廳,楊叢義見到了精武軍統制李閣,對方是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滿臉鬍鬚,不修邊幅,他不是幾年前從楊叢義手中接過精武軍之人,應該是後來的繼任統制。

幾句寒暄之後,楊叢義隨即拿出朝廷任命文書和樞密院調令,宣讀之後,交給對方過目。

李閣對精武軍調駐泉州一事心有不滿,但朝廷的任命文書和樞密院的調令千真萬確,他也無法反駁,只能接受。

當他看到精武軍一眾將校都對新來的監軍十分熟悉,還頗為興奮時,便知此次徵調精武軍定有內情,心直口快的李閣當即詢問原因。

楊叢義告訴他,朝廷這次非常重視遠洋回易,回易處承擔的責任很重,回易是否成功,要看船隊在海上是否安全,若船隊的安全都無法保證,回易自然不可能成功,而精武軍中有四指揮兵力幾年前成功護衛過回易船隊,大宋軍中再也找不到比他們更有出海經驗的軍隊,而他剛好在幾年前那支回易護衛軍中任職監軍。

一番解釋,李閣心裡的疑惑消失了不少,但隨即便有了顧慮,因為他的一眾將校部屬跟監軍很熟悉,這讓他頗為難受。

監軍是做什麼的,他心裡很清楚,正常情況下,應該是統軍主帥聯合一眾部屬架空監軍,讓對方變成一個瞎子,找不到軍隊的問題,不給軍隊製造麻煩,而看如今的情勢,監軍很有可能聯合一眾部屬架空他這個統制,讓他在軍中靠邊站。

對方已經說的很清楚,把精武軍調往流求駐訓,就是希望能把他們練成海上護衛強軍,帶他們下南洋、西洋揚威立功。

李閣雖然心裡不爽快,但朝廷的命令他也不敢公開表達不滿,更不敢反對。

會同一眾將校商議之後,確定了行程。

全軍六指揮兵力,五日之內集合,集訓三日後拔營離開義烏,部隊先由陸路趕到明州,而後從明州登船入海,南下泉州,在泉州稍作休整,帶上必要的軍資,直接渡海到達流求。

義烏營地,楊叢義全程跟隨精武軍,同吃同住同訓練,短短幾天時間便贏得了普通士兵和低階軍官的好感。

轉眼間到了之前確定的全軍拔營時間,而統制李閣卻突然生病,難以成行,建議推遲幾天。

楊叢義無奈,將行期推遲三天。

然而,三天過後,李閣的病情依然不見好轉,他要求再等他幾天。

時間寶貴,哪裡能在義烏空耗,楊叢義婉言拒絕,他告訴李閣,他可以帶領精武軍先行一步,大部隊行軍較慢,如果李閣的病好了可以在明州會合,如果近期不見好轉,等病好了以後再去泉州不遲。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隨即宣佈全軍拔營,楊叢義親自帶著將近三千人離開義烏營地,經東陽縣向明州而去。

就在精武軍離開義烏之後,仍然留在營地的李閣收到了臨安送來的回信,信中說精武軍一切事務暫有回易處做主,告誡他不可妄動,免招禍患。

李閣的病好了,但他卻無意去追已經拔營而去的精武軍,因為蘇溪營地還有好多資產未曾處理,這可是一大筆錢,如今全軍離開,不知道還有沒有機會回來,這批財產自然歸他所有。

福禍相依,精武軍被回易處徵調,對他個人來說,究竟是福是禍,他理不清,也不需要理清,只要有錢就夠了,拼死拼活不就是為了錢嗎?

李閣迅速處理了精武軍留下的資產,而後便在義烏、金華享樂,不知晝夜。

而精武軍自離開義烏之後,便一日不曾停歇,連續行軍半個月後,終於到達明州。

全軍在明州休整三天,三天之內徵調租借了二十餘艘大船,稍作準備之後,全軍登船直下泉州。

數天後,載著三千精武軍的二十餘艘船在泉州靠岸停留,在短時間內採購一批糧食物資,招募一批建築工匠,船隊再次出發,一個晝夜便到達流求西海岸。

這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全軍三千人,沒有人到達過流求,楊叢義也一樣。

滿載精武軍和工匠的船隊在嚮導帶領下,幾經周折,最終在悠長的海岸線上找到了可以供往來大船停泊的港口。

楊叢義下令全軍即刻登岸休整,但不得遠離海岸兩裡,不得滋擾民眾,更不能下海摸魚。

而他自己則第一時間找到流求縣衙,見到了年老的流求縣令,說明來意後,又拿出樞密院調令讓對方過目驗看。

流求縣令官職比楊叢義低了不少,況且精武軍駐訓流求是朝廷的命令,所以他對楊叢義的要求和提議沒有任何異議,全部照準,全部支援,只有一個提議,不要讓駐軍往山裡去,以免引發動亂和死傷。

縣令的這個提議,楊叢義滿口應允,山民有自己的生活區域,任何外人踏入他們的領地,都會被視為入侵,這是他們的視野侷限和千百年來的生活經驗,短時間內改變不了,再說他也無心跟山民打交道,精武軍只是在這裡駐訓,井水不犯河水,兩不相交最好。

精武軍駐訓要圈定營地,縣令年事已高,行動不便,就派了屬吏陪著楊叢義在西海岸距離縣城數十裡遠的地方,圈定了方圓五里的荒地,作為精武軍建營之地,在那附近還有一個不錯的港灣,若要停靠大船,得花些功夫休整一番。

營地圈定,精武軍全軍即刻開赴營地,就地紮營。

全軍三千人幾乎都有修建營地的經驗,其中一千人參與過昌國宣威軍營地修建,又全程主導了義烏選將營建造,經驗豐富,其他人也多多少少參與過營房搭建、場地平整。

整支精武軍很快分成幾部分,在隨軍建築工匠的幫助下,根據過往經驗和要求,一一分配差事,伐木取料、徵車運輸、平整地面、夯實地基、埋柱架樑、刨木封屋。

等全軍熱火朝天的開始大搞建設,楊叢義也沒閒著,他又找到老縣令,讓官府出面招募一批人力,進入精武軍營地幫工,以期在最短時間裡將營地修建完成。

工匠人力招募到位,又跟老縣令協調糧食採購徵調之事,但此事老縣令卻無能為力,因為流求縣遠離大陸,人口分散,管轄不便,稅賦不豐,況且現在是春天,去年的稅糧早已上繳,糧倉空空,只剩糧食千擔左右,以備不時之需。

眼見找縣衙解決精武軍糧食問題行不通,楊叢義便轉而將目光瞄準大地主,千百年來流求一地遠避戰禍,稅賦較輕,加之西海岸土壤肥沃,數代積累下來,有不少擁地百畝千畝的大地主和富戶。(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