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521章 再回淮西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21章 再回淮西

不久之後,楊叢義一行人乘船從流求出發,順風北上明州,而後轉走陸路,經臨安去往淮西。

在經過臨安時,楊叢義回了一趟回易處,湯鷽負責的貨物採購已在進行中,陸陸續續有些商賈進出回易處。

據湯鷽所說,上次回易失敗,導致這次採購貨物的難度增加不少,很多商賈要求回易處償付之前的欠款,他們才會考慮繼續後續合作,但這種要求,她自然不能同意,朝廷只給了五百萬貫,而回易處這個爛攤子,欠下的賬款就有八百多萬貫,以目前資金,只能先把這次回易做成,回易處才能起死回生,欠下的賬款才能還清。

雖然有難度,湯鷽帶領的採購團隊還是簽定了價值四百多萬貫的貨物採購契約,隨著時間推移,遠處的商賈近幾個月也會陸續趕來,總體來說,預計不會比第一次差太多。

楊叢義對湯鷽是放心的,她說行,那就一定沒問題。退一步說,即使這次採購不到一百船貨,只要出海經營得當,應該也能賺回來足夠的利潤。

在臨安停留了兩天,見了黃琦一面,楊叢義便帶著四名準備將和一隊精武軍趕往淮西。

一個月後,一行人到達淮西境內,楊叢義與四名準備將隨即分赴安豐、蘄州、黃州、無為、安慶五地招募人手,員額不限,越多越好。

應募之人,年齡要在十五歲至二十五歲之間,具體要求,參考募兵標準,一旦應募,馬上支付兩貫安家錢。

楊叢義這次隨身帶的錢足夠多,每名準備將都領取了一大筆錢,包括公使錢、安家錢、糧餉及物資採買。

在趕往淮西的路上,他們已經做了許多準備,每到一地他們先知會當地官府,附送回易處一封協助書信,而後在官府協助下,即刻開始張貼、發放招募告示。

楊叢義回到了熟悉的懷寧縣,而與他相見的官員,他卻一個都不認識了,細問之下,才知幾乎全都調任他地,或是待官在家。

即使沒了熟人,懷寧的官員,包括知軍大人,對楊叢義還是十分熱情,畢竟他是從懷寧縣衙走出去的人,如今剛剛三十出頭便獨領回易處,肩負朝廷重任,前途不可限量,這次回來,也算是衣錦還鄉。

對於楊叢義提出的協助要求,知軍大人全力支持,很快傳令轄下各縣,命令各縣將招募告示傳達到每一個村鎮,每一個山村。

有安慶軍衙如此大力度的支援,楊叢義的招募壓力減輕了很多,他們只要等招募訊息傳到各地,而後立起招募大旗就行。

在懷寧待了幾天,跟懷寧一眾官員吃了幾次宴,楊叢義便往西去了太湖縣。

太湖才是他最熟悉的地方,當年他為了修整河道之事,幾乎跑遍了全縣大小村鎮,太湖差不多算是他的故鄉,而這裡也有他為數不多的熟人,這次來太湖就是為他而來。

楊叢義悄無聲息的出現在郭家門前,匆忙趕來的郭青見到他十分高興,慌忙將他請進家中。

當晚一場家宴,楊叢義是毫無爭議的貴賓。

因為楊叢義與郭青不同尋常的關係,郭青作為次子,在家裡的地位也驟然提升,宴席上他的座位更是緊挨楊叢義,而另一邊坐的是郭父。

宴席上,楊叢義毫不掩飾的將朝廷再次組建回易之事說與眾人聽,告訴他們如果想跟回易處做生意,可以直接去臨安回易處找湯副使談,一旦談成生意,絕對可以賺大錢。

郭青幫回易處做過事,前兩次回易他都參與了,兩次下來賺了不少錢,去年原本想等船隊回來,他採購一批海外貨物運到淮西來賣,誰知船隊卻出了問題,帶回來的貨物不多,沒有過硬的關係,根本買不到。

郭家是世代做絲綢布匹生意的,在淮西也有一定的勢力,朝廷前兩次組織回易,他們不是沒有聽說,只是覺得不靠譜,把絲綢布匹從太湖運到泉州路途太遠,一旦路上出了問題,就血本無歸。

對有一定勢力的商賈來說,冒大險賺五成利,遠不如安安穩穩的賺兩成利舒坦,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安全,只要不出大差錯,即使不賺錢,家裡的資產也夠支撐百年,一旦遇上好機會,幾年之內回覆元氣也很簡單。

郭家的絲綢布匹生意近些年就是這般不死不活,說不上賺錢,但也不至於虧錢,進出基本持平,若冒險一搏,成功了自然好說,要是運氣不好失敗了,那郭家的生意瞬間完蛋。

郭父猶豫不決,郭青則很快接下了回易船隊後勤供給的生意,這門生意雖然勞心勞力,但回易處出手大方,只要他精打細算,就穩賺不賠,還能賺大錢。

楊叢義知道湯鷽採購貨物的壓力很大,所以他來到淮西也是想順便幫她拉一些有實力的商賈,只要商賈願意冒些風險,把貨物從長江運往泉州還是比較方便的。

在郭青家裡住了幾天,郭父應楊叢義提議,親自出面邀請了一些在太湖縣有勢力的商賈來家裡議事,在楊叢義幾番解釋與勸說下,最終有五個商賈願意與郭家一起做回易處的生意,而他們六家能提供的貨物價值五十餘萬貫,也不算是小數目。

楊叢義當場跟他們議定了草案,並給了他們一封書信,要他們每家派一個代表去一趟臨安,簽訂最終的採購契約,至於是要求付現款,還是先賒欠,兩年之後回易處支付雙倍貨款,他們考慮清楚,可以自行決定。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談成生意,楊叢義便沒在太湖過多停留,很快返回懷寧,開始準備招募之事。

當然在此期間,他也請官府出面召集過一批頗有勢力的商賈,將朝廷再次回易之事相告,勸他們積極參與,然而,從他們的反饋來看,他們對此事並不敢興趣,因為跟金國做生意不比把貨物賣給回易處差,還不用承擔太多風險。

其實他們說的也有道理,懷寧距離宋金邊境並不算遠,這些年馬匹貿易較以往興盛不少,交通運輸頗為便利。

多年前,楊叢義與湯鷽一起護送完顏亮返回淮北時去過安豐軍,當時那裡人煙稀少,田地荒蕪,不知八年過去,如今邊境是何模樣,是否有所恢復?

心中一動,便想去邊境看看。

招募還未開始,楊叢義心意一動,便即刻起身,催動快馬朝廬州、安豐而去。

一路上,官道兩旁盡是綠油油的莊稼,荒地早已復墾,隨處可見田裡低頭忙碌的農民,安詳和睦,欣欣向榮,幾乎感受不到邊境緊張的氣氛,與八年前相比,廬州、安豐更適合百姓生活,休養生息,這對百姓來說是好事,但若他們知道五年後金人必定提刀南下,不知他們是現在就離開,是等金人到來,還是另有方法應對。

金人會不會繼續南下,按理說應該很容易猜到,但顯然朝廷沒有這方面的準備,因為一路上他只看到百姓,幾乎沒有看到多少軍人,就連駐守城池的軍隊也沒有多少,也看不出來他們是精銳,更像是混日子,湊數的。

穿過廬州、安豐,楊叢義很快達到宋金邊境,壽春縣城。

當年他跟湯鷽就是從壽春縣境內,將完顏亮送回淮河以北的,那時急著回臨安武學,只留宿了一夜,便匆匆離開。

如今再來壽春,在街上走了一圈,他便感受到了與在廬州時完全不同的氛圍,這裡的人們明顯要比其他地方焦慮,對靠近的陌生人也更加警惕,就是交談說話,也不會靠的太近。

與金國一河之隔,這裡才是真正的邊境!

可即便如此,壽春駐守的軍隊也並不多,據說不足兩千人,還是外緊內松。

若朝廷知道完顏亮五年後要催馬南下,他們還會如此部署嗎?

楊叢義不在朝廷,不在樞密院,即使知道些什麼,以他目前的身份,也無能為力。

在壽春住了兩天,四處走了走,看了看,唯一的意外收穫,便是發現八年前當掉湯鷽隨身佩劍的那家當鋪還在,當年的當票早已丟失,但他還是想試試能不能替湯鷽贖回那把劍。

當他向掌櫃說明緣由,告訴對方是要贖回八年前當掉的一把劍,那掌櫃說去找找,以他們的規矩,當期超過五年,即視為原主放棄贖回,當鋪就可以隨意處理。

兩盞茶後,掌櫃將一柄劍放在楊叢義面前,劍鞘已經有些腐朽,劍柄也已發黴,劍身也滿是鏽跡,看樣子是屬於保管不善所致。

楊叢義並沒有多找麻煩,當即原價贖回,此劍當年是湯鷽的隨身之物,若把它帶回去,她應該會很高興。

返回懷寧途中,他順路去看了看安豐和廬州人員招募情況,結果令他很是滿意,兩隊人馬已經各自招募了數百人,而各縣還陸續有人趕來應募。

等他返回懷寧,前來應募者已不下百人,官府已經代為安置。

招募大旗隨即立起,一一為應募者登記造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