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燕王最新章節列表 > 第754章 御駕親征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754章 御駕親征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

轉眼間,三年過去,楊叢義擔心的三難都沒有發生。

河東、關中經過三年休養生息,已經恢復了元氣,在地廣人稀之地建立的四大馬場也步入正軌,每個馬場都有大小馬匹近萬之數,假以時日,大宋缺馬的困難處境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三年時間,旱澇災害雖然每年發生,但好在整個大宋並沒有發生全國性的天災,沒有消耗太多國力,由於開墾出來的良田越來越多,產量也越來越穩定,民間、各地糧倉都積蓄了不少糧食。

汴京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經過十幾年發展,人口早已超過百萬,天南海北商賈雲集,各類常見不常見的人才也匯聚汴京,伴隨無數人才、商賈到來,各類物資、手藝也應有盡有,只有想不到的,沒有找不到的。

隨著商賈往來於汴京和其他各座城池,錢幣、物資流通極大,整個北方生機勃勃,充滿朝氣。

經濟繁榮,天下安定,朝廷稅收自然年年穩步增加,三年下來,戶部竟然還有了數百萬的稅收結餘。

而陸游主掌的回易處、市舶司,三年來也向戶部和內庫上繳了巨量財富。

內庫有錢之後,皇帝趙自然不再吝嗇錢財,每年專門撥付兵部三百萬貫錢,年年擴大東、西作坊的規模,不停的生產盔甲武器。

趙除了撥款給汴京東、西作坊,還向大名府和濟南府、益都府作坊撥款,專門用來生產軍隊所需軍備。

除了軍備生產之外,心焦不已的趙大把撒錢,在開封府、大名府、濟南府、興仁府、益都府、歸德府、揚州等大城,水陸交通便利之地,修建大型糧倉,大舉採購民間糧草,全部囤積起來,以備北伐之需。

三年時間,楊叢義和史浩頂住上下壓力,朝廷沒有幹大事,太學沒有建立,武學更沒有建立,幾乎將全部心思都放在穩定中央和地方治理,積蓄國力。

短短三年時間,成效顯著,雖不完全具備開啟一場大戰的能力,但此時的大宋已經不再害怕戰爭,因為國庫有結餘,俸祿、糧餉都沒問題。

能解決、保證官員的待遇問題,絕大多數官員自然就不會反對朝廷對外用兵,於是收復真定府和燕雲十六州,便提上了日程。

北定十二年四月,關中駐軍明覆一部三萬人奉命調往黃河岸邊的興仁府。

五月,淮西、荊湖北路三萬駐軍奉命調往歸德府。

六月,揚州、浙東調集兩萬駐軍前往濟州。

與此同時,無數裝滿糧草的商船沿長江南下,目的只有一個,趁著北方高價收購糧草,大賺一筆。

八月開始,一艘艘巨大的海船在萊州灣靠岸,而後無數糧食被運進附近重兵看守的規模龐大的糧倉。

從第一艘裝滿糧草的海船在萊州灣靠岸,此後三個月,進港海船不歇,川蜀、荊湖北路、荊湖南路、江南西路、江南東路、淮西、淮東、浙東、浙西等地的糧食,源源不斷的運抵山東。

除此之外,透過海路運抵山東的糧食還有來自南洋的,南海都護府、南洋都護府,這些年採購、換購了不少糧食,南洋高溫潮溼不好儲存,其中多數都運抵流求,存放在流求留守營地,這次也一併運來山東。

海路運輸繁忙,陸路運輸也是一樣。

由於山東境內以及濟南府至大名府的硬化官道良好效應,大名府、開封府、興仁府、歸德府、宿州、亳州、潁州、廬州、滁州、揚州等地的主要官道,在官商共同努力下,短短六七年內,幾乎全部硬化完畢,從此不論晴雨,大小車輛通行無阻。

大規模硬化的官道,催生載重量更大更堅固的馬車,益都府、濟南府車馬工坊由於是官營背景,所以他們能得到更多鋼鐵,車馬也日益堅固,跑上五六千裡不壞,也是很平常的事。

江北的道路、車馬運輸優勢不小,因此江北遠離長江水路的運輸任務基本都交給了陸路運輸,從南向北,官道上車如長龍,晝夜不息,目的地大名府、濟南府、河間府。

在糧草物資紛紛北上之時,汴京城裡也展開了最後的爭論,因為直到此時,朝廷裡還有反對發動戰爭的聲音,這是趙難以忍受的!

任何一件好事或惡事,都不可能有百分百的人支援,楊叢義懂,史浩也懂,唯獨趙想不通,收復真定府,統一燕雲十六州,這等千古大業,為什麼會有人反對,有人不支援,今天再給他們最後一次機會講道理!

大慶殿,滿朝文武整整齊齊站在殿中,趙一人高坐於殿上。

“史相,派往遼陽府,遞交國書的人選定下了嗎?”趙發問。

史浩閃身出列,稟道:“定下了。臣在一群江南學子中選定了兩人,他二人能言善辯,陳詞慷慨,能當此任。臣已著戶部、禮部發放選任官憑,三日之內,便能啟程,趕赴遼陽府。”

“為何是從江南學子中挑選,堂堂一個朝廷,文武官員成千上萬,難道就找不出合適的人嗎?”趙當即發問,目光滿殿遊離。

“百官雖多,可都有職責在身,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史浩面色平靜。

“我看是在汴京好日子過多了,每日歌舞宴飲,享受慣了,受不得北方苦寒,更貪生怕死,才都不願當這個使臣吧!”趙一語點破,毫不留情。

殿中文武大臣,有人目視前方,不為趙此語所動,有人目光躲避,不敢直視,更有人眼觀鼻,鼻觀心,似乎皇上的揶揄之詞與他們無關。

文武百官無言,史浩亦是無言。

“國之大事,要靠無官無職的學子來辦,你們就心安理得的留在汴京吧!”趙見殿中眾臣的模樣,心裡不由的生出怒氣。

千古大業,他們都不上心,留他們在汴京何用?

這一刻,趙恨不得全讓他們致仕,回家養老去。

最終,理智還是佔了上風,壓住了他心中的怒氣。

待心情平復,趙忽然提高音調,宣佈了一個令滿朝文武震驚的訊息:“收復燕京乃千古大事,我要御駕親征,與我大宋將士共進退!”

此語一出,滿朝皆驚,就連楊叢義和史浩也有些發懵。

御駕親征?

此事趙可從來沒有跟他們提起過,之前就北伐商討過不知多少次,都沒有一絲一毫透露過要隨大軍御駕親征,現在當著滿朝文武宣佈這個訊息,他到底要做什麼?

楊叢義和史浩對望一眼,史浩朝他微微搖頭。

不知史浩是說他不知,還是不同意皇帝御駕親征,更或者是不讓楊叢義發表意見。

趙突如其來的這麼一下子,打亂了楊叢義之前部署。

他很想反對,但當著滿朝文武的面,他做不出這等事,也說不出口,畢竟他的權勢太大了,公然反對皇帝,必然朝野震動,馬上天下大亂也說不定,他不得不慎重。

“皇上,遷都汴京不過十幾年,之前的教訓歷歷在目,汴京穩定高於一切,萬不可離京啊!”觀文殿大學士參知政事莫濟迅速出列反對趙御駕親征。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皆驚,就連趙也臉色一變。

當年趙就是因為御駕親征,從臨安北上歸德府與完顏亮議和,而後巡視汴京、興仁府等地,在北方耽擱了一段時間,太上皇趙構才在臨安重臨大慶殿,讓他回不了臨安,差點丟掉皇位,這是趙心頭之痛!

如今此事被莫濟當眾提及,雖未明說,可滿朝文武多數都是親歷者,誰人不知?

莫濟此語頓時便讓趙有些下不來臺,御駕親征確實危險重重,前方戰敗,皇帝性命危險,縱使前方不敗,後方生亂,皇位也危險。

前有完顏亮親率百萬大軍南下侵宋,完顏雍在後方遼陽府稱帝,奪了金國都城燕京,完顏亮不得不跑去大同府。

後有北伐之時趙御駕親征,親歷臨安之變,不是陳康伯、史浩、楊叢義等一眾主戰派支援,他早就丟了皇位,哪裡還有如今的汴京之盛!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雖然事實如此,但當眾手戳趙的痛處,還是讓趙非常難受,可他一時之間也沒法反駁,別提心裡有多難受。

“莫相此言差矣!”

就在眾臣被趙和莫濟前後兩語驚的腦袋轉不過彎來的時候,忽有一聲驚喝從殿中響起。

眾人回望,卻見一個一身紅色官衣的中年人抬步出列,仔細一看,正是幾個月前才剛剛調來汴京任職左司郎中的辛棄疾。

眾人皆知,辛棄疾早年在江南任職,後來無緣無故出現在河東,任北伐軍副帥,還兼任了一段時間的河東安撫使,他的任職未經各部各司簽押,所以這段經歷不被朝廷認可,只追任了他一個忻州知州之職。

後來,鑑於辛棄疾協助北伐軍收復並安撫河東,功勞甚大,皇帝欽命,特此朝奉郎,至此才得了汴京真正的官職,不然他在河東辛苦幾年都算打白工。

莫濟入河東,出知太原府後,辛棄疾在河東的權力受到限制,差事多數集中在籌集軍需和後勤物資供給運輸上,在仕途發展上便受到了一定的壓制,以至於數年下來,再無擺得上檯面的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