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秦命運最新章節列表 > 第136章 中原戰略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36章 中原戰略

秦王嬴政繼位後,秦國內部五大勢力的強弱發生很大變化。

第一大勢力為嬴氏宗室,嬴氏宗室藉助呂不韋等勢力打垮羋姓外戚,迫使華陽太后退養深宮。使得嬴氏宗室重新控制了朝堂的高官顯位。

第二大勢力原本為羋姓外戚,但是由於呂不韋的刻意巴結籠絡,軍功新貴已經取代羋姓外戚,掌控了秦國大部分的軍權,此舉引發了嬴氏宗室的高度警惕。軍功新貴,其中又以蒙氏父子、王氏父子風頭最勁。

第三大勢力原本為軍功新貴,功勳世族透過和嬴氏宗室的聯合,再次壯大了自己的力量,對軍政的影響力大大增強。其中以馮去疾兄弟、趙佗、任囂為首。

第四大勢力為百家學派,為首的自然是風頭無二的秦相呂不韋。

第五大勢力淪為實力大減的羋姓外戚,從排名第二跌落谷地。但是羋姓外戚在秦楚兩國有很廣的人脈關系,以後是否能夠翻牌還未可知。

戰國時期,秦國的相國之下,還有左丞相、右丞相。

所以秦國相國的權力其實很小,任何事情都要經過朝堂決議,而相國人選一直波動很大。比如,昌平君羋啟、上卿大夫蔡澤就當了時間很短的秦相,就輪到呂不韋接替相位。而昌平君羋啟、上卿大夫蔡澤這些當過秦相的人,自然不把呂不韋放在眼裡。至於那些手握兵權、功勳卓著的武將就更不用說了。

此時的秦相呂不韋有名無實,食客三千卻無法一手遮天。因此一直以來,呂不韋都在討好王家和蒙家,對抗嬴氏宗室。

此時又出了一些新情況,使得秦相呂不韋很被動。

秦相呂不韋所有的權力都是來源自秦王嬴政和太后趙姬的信任和支援,但是如今秦王嬴政很生氣,原因很簡單:最近咸陽全城都在流傳秦王嬴政其實是秦相呂不韋的私生子。

此時五大勢力的態度也影響著秦王嬴政的態度,睿智的秦王嬴政最終選擇了聽從了秦相呂不韋的建議。此舉令秦相呂不韋更加得意,促使他更加緊鑼密鼓地對付長安君成蛟以及其背後的支援勢力。

成蛟身敗名裂,作為他的支持者、秦國五大勢力之一的羋姓外戚自然受到巨大打擊。羋姓外戚起源於秦楚歷代通婚,所以有一部分羋姓外戚獲得重用,例如秦宣太後羋月為首的楚系外戚。除了秦宣太後羋月外,最出名的就是這位華陽夫人。

不過昌文君羋靈、昌平君羋啟、華陽夫人弟弟陽泉君羋宸則因為種種原因,逃脫了此次懲罰。

而嫪毐叛亂平定之後,秦相呂不韋也隨之倒臺。正應了“相權源於王權”的歷史潮流!

而經過平定三晉,軍功新貴的實力已經可以和嬴姓宗室並列前茅,功勳世族和百家學派成為中層力量,唯獨羋姓外戚成為墊底力量。

“秦國地處西陲,欲得中原者,必先取三晉。”三晉把守著中原的西大門,如今秦國已經獲得三晉,中原大部也暴露在秦國兵鋒之下!

中原又稱中土、中州、華夏,廣義是指洛陽至開封一帶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狹義上指今天的河南省。當與外族對應時,中原又泛指中國。

中原,本意為“天下至中的原野”,是華夏文明和中華

文明的發祥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被視為天下中心。中原地區隨著華夏民族的大融合以及中原文明的擴充套件而逐漸向外蔓延,擴大了以中原文化為核心的漢族和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文化比較先進的華夏民族以別於四夷而稱中華。?[5-8]

中原地區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地區,夏朝、商朝、西周、東周、玄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隋朝、唐朝、武周、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遼朝、北宋、南宋、金朝、民國等先後有20多個朝代,300多位帝王建都或遷都於此,中原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逐鹿中原,方可鼎立天下。中國有歷史記載或考古證據表明較長時間的主要政權的八大古都中,中原地區佔據四個,分別是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七朝古都安陽、夏商古都鄭州,此外還有商丘、南陽、濮陽、許昌、登封、夏邑、偃師、虞城、淮陽、新鄭等古都。

中原北、西、南三面有太行、伏牛、熊耳、外方、桐柏、大別諸山環抱,中部和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被譽為中華民族搖籃的黃河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淮河水系和海河水系的主流以及長江水系的支流丹江也流經此地。中原自古為咽喉要地,被視為“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

我們時常聽說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歷史上的經驗也不斷驗證這個命題,現在我簡單說一下自己理解的其中的道理。

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中原在歷史上的富足,但是這個富足只是一段歷史時間的富足,並不是長期的富足,在中國南宋以後,江南的財富就已經遠遠超過北方,其後的朝代很大程度上北方的經濟均依賴南方的漕運支援,所以富足不是導致這個命題成立的主要原因。

再者,我們就可以想到了上一篇歷史文章提到的古代的作戰半徑問題,古代受運輸能力的限制,作戰半徑是有限的,而中原地處中國地理位置的中央,這樣從中原而徵四方,到哪裡作戰半徑均不會太遠,佔有了中原,作戰半徑的問題就解決了,而且在歷史上的各種征服活動也是均要透過征服中原再征服四方,所以佔有中原解決作戰的半徑問題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但是歷史上更多的得中原是在諸侯從中原的混戰後脫穎而出的,所以這個原因也不是問題的全部。

到底是什麼原因,我們就要認識到戰爭和統治最關鍵的力量之所在,這個力量就是人的集中,古代冷兵器時代人數就是戰鬥力,誰能夠迅速聚集大量的作戰人員誰就是王。中原的地理地貌,是廣闊的華北平原,是中國最大的人口密集的平原,那時東北還是原始森林人口稀少。在古代的通訊和國家管理水平下,人口密集的平原最容易集中,而江南雖然富足,但是水網密集,山川丘陵,人很難大量集中,反而成為戰亂的避難所,而為戰爭而集中人口進行作戰,自願的事情除了戰國時期為了不當奴隸外,基本都是帶有強迫性質,江南的地理情況通訊不利又太有利躲藏,是很難集中戰爭資源的。而中國的東北人口稀缺,草原、西部的荒漠、千溝萬壑的黃土高原等就更不用說了,即使是

現代在平原上徵兵也是很重要的,中國的河南、山東等地均為我國最重要的兵源地,而其他山區省份就比較少,這些都有歷史的因素。

所以歷史上的征服者一旦佔有了中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中原徵集大量的人口進行戰爭,當年李自成的重要謀士李巖建議安撫河南結果被殺,已經成為李自成失敗的歷史原因之一,而李世民、曹操等佔有了中原,就佔有了天下,因此得中原最重要的就是要得到這些戰爭資源,有了它才能夠得天下,這是中國版圖區域內最好的戰爭資源。所以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

因為鄭州地處中國的中部,連線著東西南北,所以,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這句話意思的最初表述,是在戰國末期,秦制定統一六國戰略時,戰略家向秦王獻策:“韓國、魏國地處中國的中心,大王您如果想要稱霸天下,必須先佔據這個中心地帶。”(原文:“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之樞,以威楚趙。”)這是對“得中原者得天下”的最早說明。從戰國時期以至秦漢,經魏晉唐宋,直到近代的中原大戰、北伐戰爭和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逐鹿中原”演繹了歷史兵家定鼎中國的英雄神話。

“得中原者得天下”這句話最早出現於戰國末期,當時範睢向秦昭襄王獻統一天下之策,言道:

“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樞也,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之樞,以威楚趙”。

意思就是說,韓國和魏國處在天下的中心地區,如果秦國想要稱霸,就必須奪得這個地區。

至此以後“涿鹿中原”成為了爭霸天下的代名詞。那麼何謂中原?中原地區到底有什麼戰略價值能讓古人說出了“得中原者得天下”這句名言呢?得中原者真的能的得天下嗎?

自古“中原不過淮,自江以南則曰越”。中原地區廣義上指的是河南省以及其周邊的一些地區。這裡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是華夏民族的搖籃。

古人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也是因為看中了中原地區富饒的民生經濟和地理位置:

第一、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物產豐富,地形平坦,農業相當發達。

在以農桑為主的古代,中原地區一般是餓不死人的,家家戶戶可以種糧食,當地的土壤適合種植小麥玉米等農作物,一年兩季的產量。至今河南地區依舊是我國重要的糧食產地。雖然在南宋以後南方經濟超過北方,但中原地區依舊相當繁榮。

第二、從戰略上講中原地區可以說位於“天下”中心地帶。

如果能夠佔據中原,對外作戰半徑都會得到極大地縮小。作戰半徑變小意味著你的後勤運輸壓力就會小很多,能夠極大地節約軍隊開支。

第三、人口,可以說是最重要的原因了,古代中原地區人口稠密,集中。

古代江南地區雖然人口也多,但過於分散。在冷兵器時期軍隊數量就是最重要的戰力標誌,誰的兵多誰勝的機會就大。而中原地區龐大的人口能夠提供充足的兵員。古代的統治者一旦佔據中原以後第一件事情基本都是召集兵員,擴充軍隊。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