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秦命運最新章節列表 > 第96章 是非成敗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96章 是非成敗

就改革內容來說,商鞅變法與申不害改革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一,商鞅對社會基層進行嚴密的控制。商鞅頒布法律,制定連坐法,在用法上採用輕罪重刑原則。商鞅認為,實施輕罪重罰,人民就不敢去觸犯法律,從而加強國家對下層社會人民的控制。第二,調動社會下層人民的積極性。在對社會下層人民進行嚴密監管的同時,又設定了軍功爵和獎勵耕織的政策。設立軍功爵制,依照士兵在戰場上殺敵的數量給予一定的經濟補償和政治上的權力,這大大增強了人民對戰爭的熱情,秦國也由此練就了一支戰鬥力強大、有著“虎狼之師”稱號的軍隊,奠定了統一六國的軍事基礎。

另外,商鞅還規定沒有軍功的貴族不再享受宗族的特權。在這一政策的引導下,充分調動了社會下層群體的積極性,為他們提供了晉升以及步入社會統治階層的途徑。另外,抑制商業發展、獎勵耕織政策的實施鼓勵了人民耕種的熱情,糧食產量的提高和耕種面積的擴大,能為國家提供更多的餘糧,保證戰爭無後顧之憂,從而也達到“富國”的目的。商鞅的高明之處在於充分調動社會下層對其改革的參與熱情,找到了國家利益與民眾利益的契合點,在某種程度上將國家的利益與民眾的利益聯絡起來,在對民眾進行“利用”的同時,也為其開啟了一條進入政治生活的途徑。

為何商鞅變法成功會被車裂,而申不害變法失敗卻能善終?

商鞅變法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改革之一,他在秦國推行新法,幫助秦國成為了戰國時期最為強盛的諸侯國,也為秦始皇的一統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從吳起、李悝等改革家的思想中提取精華,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法家理論,並靠著這套理論對秦國社會進行了徹底的革新。雖然商鞅最終被車裂而死,但他的改革成果卻儲存了下來。

在春秋戰國那個思想自由、百家爭鳴的時代,當然不止商鞅一位取得成就的改革家。

戰國法家思想的創始人之一,申不害就曾經在韓國擔任丞相,主持變法。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讚他道:"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不過,申不害去世後,韓國很快衰落,他的變法也宣告失敗。

那麼,同樣是變法,為什麼商鞅成功了,申不害失敗了呢?

時間追溯到公元前385年,申不害出生在鄭國京邑,也就是今天河南省滎陽市東南部的京襄古城一帶。他本是鄭國的低階官員,到了公元前375年,韓國攻滅鄭國後,申不害便成為了韓國人。他憑藉自己的能力,在韓國也擔任了官吏。

到了公元前354年,魏國揮師攻打韓國。面對敵強我弱的嚴峻局面,韓昭侯和大臣們都束手無策。申不害建議韓昭侯拿著諸侯面見天子時攜帶的"珪"去面見魏惠王,並向他稱臣。他解釋道:"我執珪於魏,魏君必得志於韓

,必外靡於天下矣,是魏弊矣。諸侯惡魏必事韓,是我免於一人之下,而信於萬人之上也。夫弱魏之兵,而重韓之權,莫如朝魏。"

意思是說,如今魏國強大,韓國弱小,要是韓國拿著珪向魏表示臣服,魏王肯定會更加驕傲自大。這樣一來,就會引起其他國君的反感,韓國則會被同情。韓國雖然對魏稱臣,但實際上是削弱魏國而增強韓國的權勢。一番解釋後,韓昭侯同意前往。他拿著珪表示了對魏王的尊敬後,魏國不但撤走了軍隊,還和韓國結盟。多虧了申不害的計策,韓國才轉危為安。於是韓昭侯自此重用他,給他更多的機會來施展才華。

次年,魏惠王轉而攻打趙國,一舉包圍了趙國的首都邯鄲。緊急關頭,趙成侯向臨近的韓國、齊國求助,韓昭侯才剛剛與魏停戰,於是十分猶豫,便詢問申不害的意見。不過,申不害擔心自己的意見和昭侯心中的答案不同,就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說自己要好好考慮。

隨後,申不害分別鼓動兩位大臣,讓他們對昭侯提出自己的意見,申不害則在一旁觀察。揣摩好昭侯的心思後,他建議昭侯聯齊救趙。由此,還誕生了一個著名的典故,那就是"圍魏救趙"。

經過這兩次事件,韓昭侯完全相信了申不害的能力,便提拔他為相,主持國政。

按照《史記》的說法,"申子之學本於黃老而主刑名。"申不害學習黃老之學,卻在學說中主要強調"循名責實,慎賞明罰"的刑名之學。申不害在韓國"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對內整頓政事,對外則在諸侯之間周旋,維護韓國的利益。

申不害在韓國變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頓吏治,加強君主集權統治。在韓昭侯的支援下,首先向挾封地自重的俠氏、公釐和段氏三大強族開刀。果斷收回其特權,推毀其城堡,清理其府庫財富充盈國庫,這不但穩固了韓國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韓國實力大增。與此同時,大行“術”治,整頓官吏隊伍,對官吏加強考核和監督,“見功而與賞,因能而授官”,有效提高了國家政權的行政效率,使韓國顯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局面。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隨後,他又向韓昭侯建議整肅軍兵,並主動請命,自任韓國上將軍,將貴族私家親兵收編為國家軍隊,與原有國兵混編,進行嚴酷的軍事訓練,使韓國的戰鬥力大為提高。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為富國強兵,還十分重視土地問題。他說:“四海之內,六合之間,曰‘奚貴,土,食之本也。又說:“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號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當國富而粟多也。”因而他極力主張百姓多開荒地,多種糧食。

同時,他還重視和鼓勵發展手工業,特別是兵器製造。所以戰國時代,韓國冶鑄業是比較發達的。當時就有“天下之寶劍韓為眾”、“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的說法。

申不害反對立法行私。認為國君既要掌握駕馭群臣的“術”,又要做到正直無私,這樣臣下才能忠於職守。然而,《戰國策》中卻記述了這樣一件事:申不害私下請求韓昭侯給自己的堂兄封一個官職,韓昭侯不同意,申不害面露怨色。韓昭侯說:“這可是從你那裡學到的治國之策啊!你常教寡人要按功勞大小授以官職等級,如今又請求為沒有建立功業的兄弟封官,我是答應你的請求而拋棄你的學說呢?還是推行你的主張而拒絕你的請求呢?”申不害慌忙請罪,對韓昭侯說:“君王真是賢明君主,請您懲罰我吧!”

申不害相韓15年,“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幫助韓昭侯推行“法”治、“術”治,使韓國君主專制得到加強,國內政局得到穩定,貴族特權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漸趨富裕,史稱“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韓國雖然處於強國的包圍之中,卻能相安無事,成為與齊、楚、燕、趙、魏、秦並列的戰國七雄之一。

申不害掌管內政的十五年,韓國國力不斷提升,諸侯都不敢貿然來犯。不過,申不害強調權力收歸中央,由君主來行使。這一制度導致“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也就是說,如果君王英明,國家就能穩定發展。但如果君王昏庸,權力便會被濫用,國家也就會衰敗,這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而商鞅則強調法治,連君王都要受此限制。這樣一來,哪怕君主平庸,也無法影響靠法治自行運轉的社會。秦國在商鞅所創造的框架中穩步發展,是商鞅變法成功的體現。

所以說,商鞅變法雖然成功了,但是樹敵太多,最終為自己招來了巨大的禍患;而申不害變法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仍然增強了韓國君王的力量,導致歷代韓國君王對申不害敬愛有加、子孫顯貴。

正因為申不害與韓昭侯用“術”有餘,定法不足,“不擅其法,不一其憲令”,因此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韓國的問題。韓昭侯一死,韓國很快又衰落了。但申不害重“術”的法制思想卻為歷代封建帝王加強君主集權提供了理論和經驗,也為一些人搞陰謀詭計開了先河。

縱觀申不害的一生,真是“成也,術法;敗也,術法。”

《易經》有云:“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也就是說乾卦的變化和上天的變化是相符的,萬事萬物都應當遵守發展規律。保桂事萬物的和諧,就能昌盛吉祥。 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天下就會祥和安寧。

無論是申不害,還是商鞅,都是偉大的、值得尊敬的改革家,不應該以成敗論英雄。

“不以成敗論英雄。”出自《莊子·盜蹠》。不能以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來評判他是不是個英雄。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裡,後人在評價歷史人物時,總是按成敗這個標準來衡量。但是,這是不公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