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榮耀法蘭西最新章節列表 > 第188章 莫羅的所見所聞與“安德魯大炮”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88章 莫羅的所見所聞與“安德魯大炮”

第188章 莫羅的所見所聞與“安德魯大炮”

莫羅可以發誓,馬恩地區是他所見過的最美麗,最安逸,也最富饒的北方省份。當然,有這種想法的還包括布列塔尼第一志願營的兄弟們。那是這個志願營原本是配屬給北方軍團的迪龍將軍,但高傲的貴族將軍厭惡莫羅中校那桀驁不馴的黑幫背景,便以一紙調令將布列塔尼第一志願營踢到了位於梅斯的中央軍團。所以,莫羅和他的兄弟們只是從阿登省自衛軍嘴裡得知馬恩省的繁華與美麗,今日倒是得償所願。

說道美麗不僅僅沿途風光之美,而是人之美。那些在摩澤爾省常見的面黃肌瘦,滿目瘡痍的絕望流民在眼前是看不到的。

無論是鄉間,還是城鎮,人們都大大方方的走出來,沐浴在4月的和暖陽光下,隨意的談笑風生。遇到穿制服的軍隊路過時,男人們振臂高呼萬歲,市長會以對君王之禮迎接安德魯長官,女人們則尖叫著拋灑鮮花,至於行事大膽的香檳少女,她們還會悄悄尾隨俊俏的軍哥哥至軍營駐地……

好兄弟德康曾不止一次的私下告訴莫羅,等到戰爭結束了,他就想留在這一片安逸祥和的土地上,尋找那個叫“瑪莉亞”的黑髮女子,與她結婚生子。對此,莫羅不置可否的笑了笑。事實上,有這種想法的弟兄們很多。

尤其是在飲食方面,一入馬恩地界,士兵們每頓都能享受到新鮮肉食,而不是單調的罐頭或肉菜湯,此外還有一瓶正宗的香檳酒。當然這些不是免費的,村民委員會與隨行憲兵做現金結算。倘若在市鎮,將有稅務官參與核銷,其經費會用於衝抵稅賦。顯然,政-府信譽在馬恩省非常好,沒人擔心會收不到錢。

很多時候,公路上那些清純可人,嘴巴甜甜的農家女會一個勁的往士兵們懷中亂塞麵包、水果和酒水,然而樂呵呵的轉身去找憲兵報銷。以至於憲兵不得不通告第一志願營的全體士兵,今後不準再接受來自民間的私人財物,違者一律自掏腰包。這些啼笑皆非的事情發生過好多次,直到省會香檳沙隆時,情況才有所好轉。

從沙隆開始,布列塔尼人發現了很多新奇的事物:其中就有通向蘭斯的黑色瀝青公路。這種以天然瀝青、礦渣和碎石為建築原料的新型公路,極其方便快捷。莫羅實地測試過,士兵們在這種平坦的硬化公路上,每天能徒步負重行軍50公里,且風雨無阻。但在普通的礫石公路則為35公里,然而一到下雨天,尤其是暴雨天,道路極易受損,很多狀況下無法行軍作戰。

莫羅從憲兵那裡得知,由於這條瀝青公路的原料成本太高,目前主要用於城市內部道路建設,唯一一條城市之間的瀝青公路,就是腳下的這一條蘭斯-沙隆公路。

第二種新鮮玩意,就是屹立於丘陵或山坡之上的臂板信號機。好吧,莫羅也不太清楚這東西的拗口叫法,只知道它是法蘭西科學院在蘭斯分院的又一種高科技產品。為此,安德魯長官下令成立了一個電報傳輸局,隸屬於憲兵部。從去年11月開始,電報局專職負責在馬恩省與阿登省兩地的軍營、城鎮、以及邊境哨卡之間,架設這些類似風車的機械手臂一般的訊號基站。

晚宴中,心情不錯的安德魯長官為眾人講述了臂板信號機的意義所在。透過山崗基站安裝的高大臂板信號機,以操控的機械臂力取代人體胳膊的旗語,收發各地軍情民意。白天以臂板的不同位置,夜間用不同顏色的燈光顯示訊號。由於當下的技術某種缺陷,目前仍是以原始燈閃方式作為夜間傳輸訊號。

一旦阿登省邊境發生的戰況,最多兩小時之內,位於蘭斯北郊的巴庫爾軍營的安德魯指揮官就能清晰準確的掌握全域性,並在1小時內向馬恩省各地駐軍釋出作戰命令,迅速加以集結軍隊,繼而開赴前線,進行對敵反攻。

安德魯不無得意的告訴莫羅,由於臂板信號機從而產生了高效率。從邊境爆發戰爭,到馬恩省的後援部隊以急行軍方式趕赴一百公裡外的戰場,只需要12到15個小時。而在之前,這一時間過程至少會在30個小時以上。

此外,還有一點是安德魯沒直言,卻是莫羅自己領悟到了。但凡在安德魯的轄區裡,面對眾多來犯之敵時,因為這種信號機的快捷資訊,指揮官可以隨時隨地將鬆散的部隊迅速集結起來,在預定戰場上形成以多打少的優勢局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事實上,莫羅等人的行軍途中,還有很多稀奇古怪的大小玩意。比如說在抵達蘭斯近郊時,很多人看到和聽到維勒河船廠內,兩艘船艇裡面傳出的震耳欲聾的轟鳴聲。船廠周圍有憲兵負責把守,拒絕沒有攜帶通行證的人靠近。

不多時,一名人高馬大的美國佬從船廠跑到安德魯的馬車上。為什麼說是美國佬,那是莫羅從衣冠楚楚的對方嘴裡居然冒出英國的鄉間俚語,心中就非常清楚(布列塔尼有很多海港,不乏美國商人)。直到1小時之後,華燈初上時,美國人才一臉興奮的下車離開,回到戒備森嚴的船廠裡。

而莫羅中校的第一志願營也護送安德魯將軍繼續北上。一路之上,來自“布列塔尼的鄉巴佬們”(蘭斯人語)幾乎都長大了嘴巴,異常驚訝的張望著蘭斯城內,道路兩旁,一盞盞高大而明亮的煤氣路燈,指引著他們一路抵達到此行的終點站,位於蘭斯北郊的巴庫爾軍營。

在這座專業化軍營裡,布列塔尼第一志願營的全體軍官和士兵,將再度接受香檳混成旅的臨戰訓練模式,主要以戰場環境下的實彈射擊,以排、班為單位的集體刺刀刺殺,還有步兵防禦騎兵的空心方陣演練,等等。

臨走前,安德魯告訴莫羅以及第一志願營的軍官,一旦在為期兩週的集訓中,教官組給予“優等”評定,那麼第一志願營將擴編到兩千人的步兵團,即布列塔尼-香檳獨立團。自然而然的,所有軍官的職務與軍銜都將隨之水漲船高……

當晚,安德魯寫信給遠在色當主持大局的貝爾蒂埃將軍,告訴他:可以派人加強色當至那慕爾一帶的馬斯河(默滋河)的水文地質勘測。

那是富爾頓宣稱已成功將蒸汽機搬到了河船上,還經過了10多次的下水實驗,並取得了預想之外的好效果。蒸汽船能在依靠自身提供的動力,無障礙行駛30公里,半小時維護後的航程為50公里。對於這一點,安德魯提出了更高目標,無障礙行駛距離必須到50公里,而簡單維護後,可以行駛80到100公里……

和所有法國河流一樣,馬斯河也是一位羞澀而安靜的姑娘(法國人習慣於把河流比喻為姑娘,而非母親),大部分時間裡流速很慢。尤其是在水量不大的秋冬兩季,整條河流看起來壓根就不會流動。在色當以下的河段,儘管擁有適合通航的地理條件,但由於馬斯河的河道狹小,不適合風帆船左右遊動借勢風勢前行;而河灘兩側盡是崎嶇的原始森林,難以使用騾馬或人力拉縴。

在梅斯軍營,安德魯建議拉法耶特不要主動進攻烈日公國和弗雷斯特選帝侯國(今盧森堡)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軍隊途中的補給不便。現如今,有了富爾頓發明的蒸汽船(螺旋槳驅動的,非明輪方式),軍需運送就不再成為制約軍隊進攻阿登森林方向的巨大障礙,只需要軍隊不遠離馬斯河。不過,穿越者的這項跨時代的神兵利器,卻不打算分享給中央軍團的最高指揮官,必須留給自己專用。

好消息還不止這一項,巴庫爾軍營的炮兵上校塞納蒙告訴安德魯,蘭斯兵工廠已試制成功了安德魯曾在1790年提及的一種全新的12磅野戰火炮。現如今,該12磅火炮代號為“安德魯大炮”。

12磅野戰炮“安德魯大炮”炮管長1.676米,14.3倍口徑,口徑117mm,炮身重556.57公斤左右,車輪直1.45米,全重(含炮身、炮架加上車輪)重1109公斤。全炮組合,包括全炮加上前拖車上和附帶彈藥箱,總重約合1750公斤。這種12磅火炮可發射實心炮彈、爆破彈、霰彈和榴霰彈。由於“安德魯大炮”的炮身主要採用青銅來製造,所以能夠進行雙倍彈藥的填裝。

此外,兵工廠在安德魯的要求下,也嘗試過使用優質鋼材來製造炮身,以期減輕炮身重量,便於機動作戰。事實上,上述效果的確達到了,一門12磅鋼製“安德魯炮”炮身重量不到300公斤,再算上炮架和車輪全重少於600公斤。

然而眼下,優質的鋼材不僅數量稀少,而且成本遠遠高於青銅,顯然在大規模工業化鍊鋼之前,鋼材很難取代青銅作為火炮的主要原料。

戒備森嚴的炮兵訓練場上,塞納蒙上校正陪同安德魯將軍檢驗以最高長官名字命令的12磅野戰炮的實戰效果。隨著一聲令下,炮兵們掀開兩門12磅“安德魯大炮”的所有偽裝,高昂起黑黝黝的炮口,等候著最終發射指令。

一名炮兵上尉在兩個炮位之間來回傳達指令,他走到一門12磅火炮附近,對著炮長說道:“正前方1000米,B2方位,填裝實彈,先插三分之一引線。”

收到命令的炮手將任務下發給各個炮手,最後一次矯正仰角與標尺後,炮兵上尉隨即下達了射擊命令,一名炮手拾起準備好的火鐮觸擊點火管。

兩秒鐘後,炮彈在火藥的推動下,衝出炮膛,呼嘯著掠過蔚藍的天空,像一顆火球,劃出一道道優美的白色弧線飛向預定目標,1千米外的B2方位。

“火炮復位!”炮手們集體跑過來,費力地將偏移的12磅火炮推向原來的發射位。

“清洗炮膛!”隨著炮長又一聲口令,一名炮刷手手持長長的覆蓋有羊毛刷的推彈杆,在水裡蘸一下,隨即用它來清理12磅炮膛,以確保炮膛內沒有火星存在。

此時在另一邊,遊走的炮兵上尉給第二位炮長下達著指令。“矯正仰角與標尺,目標300米外的D4方位!填裝霰彈,插五分之一引線!”

……

不得不說,在訓練場的發射效果出奇的好,一門12磅的“安德魯大炮”在優秀炮組的操作下,打擊精度方面大為提升,估計是所有滑膛炮中命中率最高的火炮,還能實現1分鐘內發射6到7次(青銅炮身足以承受)。但在實戰中因為諸多方面的制約因素(煙霧,緊張,減員等),實際發射效率估計要減半。

不過,安德魯看完之後依然不怎麼滿意,當然不是針對“安德魯大炮”本身,而是彈藥的爆炸效果。因為他發現炮兵發射的炮彈依然是針對中遠距離的實心彈,以及殺傷近距離步騎兵的霰彈(非葡萄彈)。

至於傳說中的大殺器,開花彈,壓根就沒有出現於火炮的彈藥箱裡。好吧,這怨不得塞納蒙上校,那是穿越者的記憶出了一點點小問題。所謂真正意義上的開花彈是英國炮兵軍官,亨利.拖拉普耐發明的,時間是在1803年,距離如今的1792年還有11年的時間等待。

此外,儘管傳說中的開花彈威力驚人,除了成本高昂外,依然存在一項致命缺陷:就是內部填裝眾多彈丸的圓形炮彈,在其發射過程中,由於彈丸之間不斷的劇烈摩擦,使得炮彈極易提前爆炸,因為炸膛而誤傷己方炮手。

所以在1804年之後,英軍、法軍,與其他歐洲各國炮兵雖說陸續裝備了這類威力巨大的開花彈,可很多炮手與部分指揮官出於自身安危考慮,仍舊拒絕這類危險的武器。為解決炸膛的難題,歐洲的軍械工程師走了一條崎嶇彎路,那是他們首先考慮的不是如何改良開花彈的彈體結構,而是研製一種專門發射榴彈並擁有堅固炮身的火炮,來解決開花彈提前炸膛的問題。直到1840年,圓錐形炮彈的問世,而大規模使用圓錐形炮彈又是在數十年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