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榮耀法蘭西最新章節列表 > 第380章 奧日什-盧瑟攻防戰(4)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80章 奧日什-盧瑟攻防戰(4)

毫無疑問,蒙塞將軍指揮的東方方面軍之所以選擇奧日什到盧瑟(或稱為克盧瑟)一線作為決戰地點,就是依照俄軍的作戰部署而定的。

首先第一點,就是絕不在俄國人想要的戰場上進行一場大決戰。

從埃烏克到奧古斯圖夫一線的道路橋樑便利,非常適合俄國人在東歐平原偵查、進攻和撤退;卻不適合法軍的戰略預備隊形成對俄國-軍隊的包圍圈。當蒙塞、沙恩霍斯特等人希望統帥部延長東方戰事時,安德魯在欣然接受東方方面軍的請求之後,也要求他們力求圍殲俄國主力,繼而將戰火燒到涅曼河和立陶宛地區。

其次,克盧瑟憑藉天險看似固若金湯,它的三面方向由河流、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為屏障,第四面屬於一片沼澤,僅有一條堤道與外界相通。克盧瑟到埃烏克從地圖上看,是一個被湖泊環繞的不規則橢圓形,僅有少數出口。

此時此刻,魯緬採夫元帥和他的5萬俄軍主力部隊正待在相距克盧瑟僅有20公里的埃烏克,以及約50公里的奧古斯圖夫一帶。

儘管魯緬採夫元帥為了他本人的仕途,毫無廉恥的將自己的參謀長蘇沃洛夫“出賣”給了沙皇保羅一世,但俄國老元帥的作戰思想依然保留了蘇沃洛夫倡導的某些原則,除了竭力保證補給線的安全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將具有火力優勢的法國人吸引到己方預設的戰場,而不希望主動進攻法軍的防禦陣地。

儘管這位俄軍司令官和他將官參謀們並不太清楚蘇沃洛夫元帥所描述法軍的各式新裝備,諸如臂板信號機、安德魯大炮、鐵絲網和擊發槍的具體效能,但法國-軍隊能輕輕輕鬆的三次擊敗曾是歐陸第一軍事強國普魯士的事實,使得這位俄軍最高指揮官絕不敢掉以輕心。

基於此,唯有法軍在奧日什戰鬥中間隙攻下克盧瑟要塞,繼而堵住列普寧所部的突圍線路,那就能死死困住從奧日什鎮逃離的1萬多俄軍。更為關鍵的,將迫使魯緬採夫的俄軍主力不得不放棄原有的作戰計劃,離開己方的防禦陣地,為了救援處於包圍的友軍而著頭皮來攻打法軍陣地,繼而落入法軍精心設定的陷阱。

依照方面軍的作戰安排,波蘭第二軍必須在奧日什戰鬥打響之後,迅速攻佔克盧瑟,並就地組織東西兩個方向的防禦。在未來24小時到72小時之間,波蘭人必須抵抗普列寧的殘部和魯緬採夫的主力俄軍從東西兩個方向發動的進攻,並為繼續東進的法軍第四軍消滅普列寧殘部創造最佳的時機;

此外,擔當戰略預備隊的布律納將軍的第五軍,馬塞納將軍的第八軍將在克盧瑟要塞戰鬥打響之後的36小時之內,從希尼亞爾德維湖與羅希湖之間(今波蘭皮薩河鎮附近),向東北與東南兩個方向迂迴到40公里左右的克盧瑟與埃烏克之間狹窄區域的南北兩端,將5萬俄軍主力包圍起來;

與此同時,波尼亞託夫斯基親王指揮的法屬波軍第三軍將在波蘭愛國者的配合下直接繞到俄軍後方,收復兵力空虛的埃烏克與奧古斯圖夫一線,切斷俄軍補給線,封堵其敗逃後路,繼而與友軍一道圍殲埃烏克以西的整個俄國主力。

整個作戰部署是方面軍司令官蒙塞提出來的,由沙恩霍斯特參謀長加以完善確認。在蒙塞將軍的戰略思想中,體現了香檳混成系將官們一貫的作戰風格:

想盡一切方式方法,將敵人吸引到己方設定的理想戰場;

無論何時何地,需要儘可能的保持對敵作戰的絕對優勢兵力。所謂以少勝多的戰例之所以經典,那是它們都屬於小機率事件;

為了勝利,戰場後方必須保留數量足夠的戰略預備隊;

……

臨近黃昏時分,距離克盧瑟3公里外的一座山崗處,在一大片高大山毛櫸樹的圍繞下,38歲的揚?亨利克?東布羅夫斯基正舉著一個大號的單筒望遠鏡觀察遠方的城鎮。時不時的,他的眼角邊顯露出不被人察覺的一絲憂鬱。

儘管東布羅夫斯基一直都自譽為純正的波蘭人,但他的父親老東布羅夫斯基實為薩克森軍隊上校,而母親為普魯士人。十多年前,當東布羅夫斯基的父親逝世時,留給兒子的僅有一把軍刀和兩匹馬,但對於慣於窮困、勇敢和倔強的波蘭貴族而言,只要擁有戰馬、軍刀與愛國之心,家族的崛起並非什麼難事。

與其父親一樣,東布羅夫斯基在薩克森軍隊開始他的軍事生涯,此後他還在普魯士軍隊與俄軍中效力。需要說明的,東布羅夫斯基儘管在薩克森和普魯士服役期間,受到德意志文化極大影響;加之身邊波蘭人很少,以致他的波蘭語說的很差,但並不影響充滿愛國心的東布羅夫斯基打算加入波蘭軍隊。

兩年前,時任波蘭國王的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都?波尼亞託夫斯基親自邀請東布羅夫斯基迴歸波蘭,並在1792年授予東布羅夫斯基為波蘭軍隊的騎兵少將。然而短短半年之後,東布羅夫斯基在察覺到如今的波蘭不過是被聖彼得堡掌控的俄國附庸國時,他便憤而辭去了一切軍職,重新回到薩克森公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十分前,這位波蘭第二軍軍長不久前得到偵查騎兵送來的訊息,那是俄國守軍居然在佔領該城之後的兩天裡重新修繕了東面一處破損嚴重的城牆。事實上,原本就是波軍故意為之,預備等到奧日什戰鬥打響之後,乘著天黑奇襲克盧瑟城的關鍵。

此外,駐守克盧瑟的俄軍指揮官還下令驅散或是關押了城中所有沒有婦孺家眷的波蘭輕壯,這使得波蘭第二軍無法在戰鬥過程中得到城內波蘭愛國者的積極響應。

不多時,一名副官快步走過來,他向著東布羅夫斯基彙報說:“將軍,已經查實駐守克盧瑟的俄軍總共三千人左右,其指揮官為利納斯?韋里加將軍,據說他和他的家族來自投效俄國沙皇的立陶宛貴族。”

“利納斯?韋里加?!”東布羅夫斯基內心反覆琢磨著這個似曾相識的名字,忽然間他想起自己在薩克森軍隊服役期間的一名來自北方立陶宛地區的戰友,正是名叫利納斯?韋里加,而且年齡與性格也非常符合。

那個時候,由於薩克森選帝侯弗雷德裡克?奧古斯塔一世從路德宗改信為羅馬天主教,於是被華沙貴族議會選舉為波蘭國王。所以,薩克森、波蘭與立陶宛三國名義上還屬於一體,即所謂的波蘭-薩克森君合國。

其後,1778年到1779年期間爆發的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也被戲稱為土豆戰爭)中,還是騎兵少尉的韋里加向長官主動請纓,帶領不足百人的士兵堅守蘇臺德山脈的一處山隘,防止隘口對面的兩個奧地利步兵團透過該區域。其作戰目的在於為薩克森與普魯士聯軍官兵忙著在波希米亞地區收穫土豆贏得更多的時間。

在那場長達5天5夜的激烈戰鬥中,處於劣勢兵力的韋里加和他麾下的士兵始終將奧地利人滯留於狹長山隘之間,舉步維艱。直到戰爭結束時,奧地利人最終沒能得到蘇臺德區北面平原的一顆土豆。

等到戰爭結束時,時任薩克森選帝侯曾希望越級晉升韋里加為上尉,但被後者謝絕。那是歷史悠久的韋里加家族,這個波蘭-立陶宛王國的大貴族兼侯爵世家已正式投靠了聖彼得堡,並公開向葉卡捷琳娜二世宣誓效忠。不僅如此,這些立陶宛賣國賊為了取信於俄國人,甚至還放棄了天主教進而去改信東正教。

“……所以,勸降利納斯?韋里加是毫無可能的,最終的結果只會提前暴露整個方面軍的戰略意圖。”東布羅夫斯基搖了搖頭。

在面對參謀們提出的作戰思路時,東布羅夫斯基直接切斷了身邊將校軍官的上述想法。作為一個能堅守陣地3天3夜的指揮官,韋里加屬於一個意志堅定的人,他寧可陣亡也絕不會捨棄自己家族,重新投靠法國以及曾經的波蘭祖國。

儘管東布羅夫斯基和他的軍官們非常確信,波蘭第二軍相對於城防守軍近乎十倍的優勢兵力,足以拿下波蘭-立陶宛叛國者堅守的克盧瑟。然而,實施戰鬥的時間切入點是個大問題。

再過幾個小時,第四軍與波蘭第二軍一部就要圍殲奧日什鎮內的俄軍普列寧所部。只有當奧日什的戰鬥打響之際,波蘭第二軍才能順勢發動對克盧瑟的攻勢,並要求在第二天拂曉前徹底加以佔領,並鞏固陣地。

倘若進攻時間過早,勢必將驚動西部奧日什鎮內的俄軍,以及東面數十公裡外的俄軍主力;但如果行動時間過晚,東布羅夫斯基率領的兩萬波軍未能及時拿下克盧瑟的話,將可能在郊野外陷入東西方向俄軍的夾攻而陷入崩潰。更重要的是,一旦波蘭第二軍失敗,極有可能導致整個戰略部署付之一炬……

就在軍官們一籌莫展之際,東布羅夫斯基再度舉起望遠鏡,他詳細觀察那座克盧瑟鎮。不經意間,這位波蘭將軍敏銳察覺到駐防該鎮的俄軍士兵大多數不是真正的俄國人(東斯拉夫人),而是為俄軍效力的,依然信奉天主教的立陶宛籍士兵。

那是守軍士兵們在面對教堂外的十字架進行完祈禱,於胸前畫十字時,並非東正教用兩個手指劃這十字,而是天主教習慣,用整個手掌劃出十字。

很快,一個瘋狂而大膽的作戰思路在這位波蘭將軍頭腦裡迅速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