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榮耀法蘭西最新章節列表 > 第384章 奧日什-盧瑟攻防戰(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84章 奧日什-盧瑟攻防戰(完)

在擊潰俄國人倉促組織的第一輪進攻後,教堂廣場周圍的波蘭士兵已奉命主動退守天主大教堂。他們要趕在敵人發動第二次攻勢之前,配合戰友們挖開教堂廣場上的地磚與鵝卵石,堆積成環繞教堂後殿的一道壁壘胸牆。

整個教堂後殿大樓通道的出入口,包括一樓後門和窗臺都被士兵們徹底封堵,僅留下多個射擊孔與正大門。不僅如此,在維比茨基少校的指揮下,波蘭士兵被要求從敵軍指揮大樓裡拆卸下座椅、鋼琴、沙發、櫥櫃以及木質欄杆等雜物,並將它們統統堆到第一道陣地前沿上形成障礙。

在韋里加徵用天主教堂充當衛戍司令部時,他就曾以安全為由下令將教堂大廳與後殿徹底封閉。所以,廣場外的俄國-軍隊(立窩尼亞警衛營、立陶宛步兵團與哥薩克騎兵團)想要收復指揮部,只能從大門入口實施正面強攻。

凌晨過後,從混亂中逐漸醒悟過來的守軍士兵已在軍官們的帶領下重新集結起來。立窩尼亞警衛營的指揮官普姆普爾中校被確認為臨時指揮官,後者隨即對官兵們發號施令。捲土重來的立窩尼亞人很快就佔領了空無一人的多個檢查站,他們拉開擋在路中央的眾多木柵欄,準備下一步行動。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然而幾分鐘後,大批士兵發出了歇斯底里的狂叫,他們不再服從軍官們的命令,手持帶刺刀的步槍直接向大樓這邊衝殺過來,連同軍官們也開始群情激奮,違背了指揮官普姆普爾中校的逐步推進、等候火炮的命令。很顯然,這些士兵在檢查站附近的幾座營房裡,發現了那些慘死床頭的戰友屍體。

此時,城鎮上空的大片烏雲已經逐漸消散,皎潔的月光重新透射出來,加之廣場上的篝火與火把的亮度,足以讓波蘭狙擊手的視野拓展到擊發槍(米尼彈)的兩百米到三百米之間的最佳射程。

所以,正在進行的戰鬥,只是一面倒的屠殺。

由於內心極度憤怒,使得參與進攻的士兵喪失了理智。在進攻一開始,他們早在衝鋒前就已將子彈打出,不再填裝彈藥。所有人在進攻的道路上,只能乾巴巴的揮舞著手中武器,狂躁的吶喊和惡毒的詛咒,以及仇恨的目光,成為立窩尼亞人射向波蘭人的“子彈”。可惜並不有效,更不會致命。

防禦陣地波蘭人已準備就緒,他們充分利用大樓裡地形,分散開來,或躲在胸牆之後,或是靠在窗臺下,以及二、三樓的陽臺上。

此時,幾名士官正透過射擊孔,密切觀察大樓外敵軍的行進方位。

當敵人如期而至接近第二團篝火,距離教堂大約250米時,得到授權的軍士最終下達自由射擊的命令。

兩百只槍管從市政廳大樓正面的各個射擊孔裡迅速伸出,槍聲響起,白煙冒出,數十名立窩尼亞士兵應聲倒地,其他人沒有理會同伴的傷亡,毫不猶豫繼續向前奔跑。

但很快,警衛營中參與進攻的多位老兵卻是悄悄放慢了自己的腳步,除了這些警覺性高的老兵再沒有其他人留意到波蘭士兵的武器居然能在兩百米之外,實施精確射擊。

大約10秒左右,一陣陣熟悉的炒豆子聲音再度響起,前幾排的人接連摔倒在地,或是悄無聲息,或是痛苦呻吟。

等到波蘭人實施第三輪射擊時,倖存的老兵發現收復指揮部的任務變得不可能,他們開始彷徨了並最終停止了腳步。當士兵們看到四周的同伴已所剩無幾時,已經清醒過來的人們逐步向後慢慢退卻,接著便是轉身而逃。

這一舉動,自然引發其他人效仿。

很快,剛被軍官組織起來的3百多名警衛營的士兵再度全線潰敗,立窩尼亞人進行第二次不成功的圍攻行動也到此終結。除了留下遍地的上百具屍體和傷者外,他們只是拿著血肉之軀消耗了波蘭人的部分彈藥。

當廣場上再無站立的進攻士兵時,來自大樓的槍聲隨之停止。幾個波蘭士兵想要繼續射殺負傷倒地的敵人,但被東布羅夫斯基將軍出言制止。

很快,一名懂得立俄語與立陶宛語的波蘭士官在二樓陽臺對著敵人高喊:允許不超過15名且不能攜帶任何武器的敵方士兵來廣場上救治傷員、搬運屍體。屆時,波蘭軍隊將恪守人道主義的諾言,保證所有救護者的人身安全。

此時,東布羅夫斯基站立在三樓窗臺一側,目睹了整個戰鬥過程,勝利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相信冷靜過後的俄軍將會捲土重來,那時士兵們的壓力就要大了,不像現在殺敵過百,而己方幾乎毫髮無傷。

好在東布羅夫斯基的擔憂並沒能持續太久,那是他看到西面城頭的夜空中閃出兩顆刺眼的紅色信號彈……

天主教大教堂陷落波蘭人之手的訊息,很快被傳到伯爾尼斯中校那裡。20分鐘內,他便率領一個立陶宛步兵營以及3門火炮趕來支援。此時,警衛營的普姆普爾中校正在整頓一支新的部隊,準備十分鐘後發動第三次攻勢。

在教堂廣場南面外圍臨時組建的指揮所裡,立窩尼亞人、立陶宛人與哥薩克人的指揮官均已到齊,這其中就包括普姆普爾中校(立窩尼亞警衛營營長)、克魯薩將軍(立陶宛步兵旅參謀長)、伯爾尼斯中校(立陶宛步兵團長),以及瑟爾佐夫上校(哥薩克騎兵團長)。

臨時軍官會議上的第一項提案,普姆普爾中校的臨時指揮權遭到伯爾尼斯中校的懷疑與否定。那是依照軍銜的高低,參謀長克魯薩將軍可順位接替生死不明的韋里加將軍,擔當克盧瑟城的最高指揮官。

此外,伯爾尼斯中校還當眾宣稱,警衛營的兩度進攻失敗也充分證明了普姆普爾中校不具備戰鬥指揮能力,所以必須交出指揮權。

立陶宛步兵團長的這番話,自然氣得立窩尼亞人火冒三丈,他就差點拔出手槍與立陶宛人進行決鬥,被卻一旁充當好人的哥薩克騎兵首領勸開。

當然,伯爾尼斯中校也不會懼怕警衛營的威脅,不僅僅是他帶來了4百名士兵和3門火炮助陣;而且數分鍾前,伯爾尼斯中校還得知立窩尼亞警衛營已前後損失了差不多3百人,目前警衛營所能組織進攻的全部兵力僅有180到2百左右。

一旦雙方要武鬥,肯定是立窩尼亞人最先吃虧。

所以,會議一開始便出現了嚴重分歧。好在一番妥協之後,參謀長克魯薩將軍成為臨時最高指揮官,然而內部的爭論依然在延續,那是瞻前顧後且生性懦弱的魯薩將軍無法服眾,只能讓各個兵種的指揮官們討論出一個結果,自己再來下達命令。

作為最頑固的強硬派代表,普姆普爾要求馬上發動進攻,收復衛戍司令部,解救所有被俘的人質;伯爾尼斯中校當即予以反對,認為可以透過和談來解救人質,那是波蘭人已經釋放了善意,他們還允許救護隊施救教堂廣場上的傷員,這便是佐證;至於哥薩克騎兵首領只是在一邊冷眼旁觀,在他拒絕發言的同時,卻暗地指示自己傳令兵趕緊去收攏族人,準備撤退。

不多時,進來一名傳令兵,他將一份信函交給克魯薩將軍。那是東布羅夫斯基寫來的,後者希望克盧瑟城守軍能立刻起義投誠,因為主力部隊即將入城,為此,這位波蘭第二軍的軍長會在教堂後殿等候和平代表的到來。

似乎是配合波蘭指揮官的這番說辭,西面附近很快傳來城門失守的訊息。此時,大批波蘭部隊正暢通無阻的透過湖面上的兩座浮橋,朝城內進軍。

“我們,投降吧!”身為臨時指揮官的克魯薩將軍第一個表示將放棄抵抗。他是個純粹的參謀官,手中沒有直接沾上波蘭人或是立陶宛人的鮮血。

“是投誠,或是起義!”伯爾尼斯中校糾正這長官的口誤。

那是他看到東布羅夫斯基開出的投降價碼不錯,不僅將保障官兵們的人身安全與私人財產;在戰爭結束後還來去自由,卻不以戰俘身份對待。不僅如此,伯爾尼斯中校的好幾位部下,包括克雷扎上尉在內已公開投靠了波蘭人。所以,倘若是俄國人獲勝時,作為立陶宛人的他絕對沒有好果子吃。

一想到這裡,伯爾尼斯中校不由自主的摸了摸藏在胸前的那把已上膛的手槍。“再等等!”這位步兵團長慢慢平復著內心的緊張情緒,但他的右手已經摸到手槍的槍柄。

毫無疑問,反對投降的聲音依然來自立窩尼亞警衛營那邊。無論是所代表的其民族利益,還是殘害過波蘭居民的立窩尼亞士兵,都即將會面臨的悲慘結局。基於此,普姆普爾中校都不會允許臨時克盧瑟落入波蘭人之手。

就在立陶宛人與立窩尼亞人代表各自利益與立場而爭執不下時,始終一言不發的瑟爾佐夫上校,忽然抽出佩刀,直接砍斷了身邊毫無防範的普姆普爾中校的後脖,嚇得眾人齊齊拔出手槍或是軍刀自衛。

“現在就安靜多了!我們可以去投降。哦不,是去投誠了。”瑟爾佐夫上校一邊擦乾血跡,並抽回軍刀;一邊還衝著眾人大大咧咧的笑道。

對於哥薩克人而言,無論是投降或是投敵都毫無任何思想壓力。因為瑟爾佐夫上校麾下士兵大部分已變成了酒鬼,無法正常上馬作戰,既然已經逃不掉了,還不如趁早投降得了。

數百年來,哥薩克人已經給波蘭人、瑞典人、蒙古人、土耳其人、俄國人,還有普魯士人賣命過,所以再找個更強大的法爹也無所謂了。

凌晨1點左右,臨時指揮所一致決定與東布羅夫斯基將軍舉行和談,最終放下武器以體面的方式投降。此時,波蘭第二軍主力部隊剛好接管了西城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