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美夢設計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2章:有故事的經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82章:有故事的經典

葉超直接就拿了一冊《清靜經》來到了青城山的道觀,打著請教經典的名義,看一看這裡有不有高人隱修。

可惜,出來見客交流的道人,一般都不是什麼道行高深的人,葉超幾曾試探,只好失望而出。

忍了幾次,才忍住了沒有動用心魔術進行大範圍的搜尋。

最後,不甘心的葉超,對一些小道士使用了心魔術,讀取他們的心念。

可惜他們知道的還是太少了,至少,據他們所知,青城山沒有高人隱修。

葉超嘆了口氣。

轉念一想,就算是心魔術搜尋,大半也搜不出來。因為有道行的人,多半都有辦法躲得過心念的搜尋,到時如果真有高人在反倒會惹高人不快。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然後,他在青城山逗留了幾日,到處走走,打算碰碰運氣。

走得無聊了,就找個地方坐下來,讀讀經書。

一本《清靜經》雖然幾有幾百字,但還是很耐人尋味的。

再翻來辰婉秋給自己買的經書之中,葉超還發現了一本《心經》,當然了,這是一本佛門經典嘍。

在中國,儒,官教;道,是國教;佛,是外來教。

葉超手上的這一本《心經》是一本佛教徒必讀,必知的一本經典佛經。全稱《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或《心經》。

全經只有一卷,60字。屬於《大品般若經》中600卷中的一節,是佛經中字數最少的一部經典著作,因其字數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被認為是般若經類的提要。

該經曾有過七種漢譯本。

較為有名的是後秦鳩摩羅什所譯的《摩訶般若波羅蜜大明咒經》和唐朝玄奘所譯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關於這一卷《心經》,有一個神奇的故事,此事與唐朝玄奘和尚西行取經的故事有關。

據說,唐僧在一位老法師那裡得到一部經,就是《心經》。唐僧就是念著《心經》去取經的。

前些年,中央電視臺的百家講壇,請錢文忠教授講《玄奘西遊記》。其中講到,唐僧在西去的路上遇到很多艱難險阻,都被神奇地化解。據說靠的就是唸誦這一部《心經》。

其中有一次,唐僧在沙漠中迷路了,又沒有水喝。

實在頂不住了,就躺了下去。不久唐僧就迷迷糊糊看見有一位執金剛大神出現在他眼前,警告他不要躺下,要往前走。唐僧見此情狀,猛然被驚醒。於是繼續向前走,不久就找到了水源,解除了危機。

唐僧後來回憶說,這一定是菩薩的化身在幫助他度過難關。

錢文忠教授的《玄奘西遊記》中還講到。唐僧西去取經的落腳點就是那爛陀寺。而那爛陀寺當時的寺主,戒賢法師很早就知道將有位中國僧人將來到他這裡學習。

原來,在三年前,已經一百多歲的戒賢大法師突然得了一種病,疼痛無比。戒賢法師覺得無法忍受這種痛苦,準備透過絕食來了斷。在絕食的過程中,有一次就夢到了三位菩薩。

菩薩告訴他,要忍受這些痛苦,這些痛苦是法師前世做國王時,不愛護國民帶來的果報。若能懺悔和忍受這些痛苦,就能使病苦變輕。同時勸戒戒賢法師說,三年之後將有位中國僧人到你那裡學習,你要等著他來,並且教導他。

三年後,唐僧果然到來。戒賢法師一看到唐僧就嚎嚎大哭,由他的弟弟說出了三年前的這個緣由。

玄奘去印度的路上,依靠《心經》的威力遣除了一切違緣。

當年他帶一些眷屬西去取經,以種種原因只剩下他一個人。有次他路經一個寺院,看見一個老和尚病得很嚴重,玄奘生起極大的悲心,沒有繼續趕路而一直呆在寺院裡照顧他。

後來那個老和尚的病基本上好了,臨行之前,他送給玄奘一本梵文的《心經》,玄奘一路上都在唸誦。

有一天他來到恆河岸邊,看見數千人聚集在一起,就好奇地上前去看,原來是婆羅門外道在祭拜河神。按照當地傳統,為了供奉河神,每年都要選一個年輕男子扔進河裡。

當天正好選中了一個,他的家人特別傷心,與此男子哭作一團。正在依依不捨之際,他們忽然看見來了一個外國和尚(玄奘大師),當即笑逐顏開、歡喜若狂,立即將玄奘捆了起來,準備讓他代替那個年輕男子。

玄奘告訴他們:“如果你們非要把我供神,我也沒辦法,但我作為一個出家人,可不可以把今天的經唸完?等我唸完經,你們怎樣處置都可以。”

那些人就同意了。玄奘隨即開始念《心經》,三遍過後,天空烏雲密佈、電閃雷鳴。

所有人都特別害怕,不敢得罪他,便把他給放了。玄奘因此又逃過一難。

從此以後,玄奘對般若總集的《心經》更加重視。

他所翻譯的《心經》,與藏譯、其他漢譯本相比,雖然較短,但卻受過觀音菩薩的特殊加持。據說他從印度取經回來時,念及和尚所賜《心經》的恩德,準備好好報答一番。

誰知當他到原來的地方,不僅是老和尚,連那個寺院也消失無蹤了。後來,所有人都說老和尚其實是觀音菩薩的化現。

葉超知道這個故事,辰婉秋估計也知道,不然也不會為葉超購得了一本精裝版的《心經》了。

此經,全文如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磐。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短短的《心經》,有意譯,有章譯,讀起來相當有感覺。由此可見玄奘法師的翻譯工夫是相當了得的。

只能說,這是一本相當有故事的經書了。

葉超念過了這一部《心經》,感覺要義和《清靜經》有異曲同工之妙。

其實,五蘊皆空,與清靜無為,不說是意義完全一樣,但皆有異曲同工之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