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美夢設計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1章:尋道青城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81章:尋道青城

綜觀修道歷史,上千年前自然衍生,修道源於對生命意義的渴望,它是一種透過修正自己行為的方式,來達到提升精神或神識力量的目的。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古代道家透過修道方式,期望實現超脫生死,斬斷痛苦不以物累,最終實現不老不死,長生不死與天地同在,返璞歸真的境界。

修道,實為修心矣。

老子在《道德經》裡說,致虛極,守靜篤,見素抱樸,少私寡慾,這些就是入道之法。

清靜,為入道之基,就像《清靜經》裡說的,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但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故須“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葉超合上了《清靜經》,區區幾百字,他看上一遍就能背下來了。既然有了明悟,他也不著急看書了,靜靜地看著窗外的風景讓經文自然而然地在心間流淌著。

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讀書,果然對於緩解魔心的影響還是有用的,至少這篇《清靜經》可以澄其心、安其神,令妄念不起。

其實,妄念,就是心魔,當初,葉超修煉心魔術,就是從妄念的執著開始下手的。

魔道,主執著,主妄念;而道,主無為,主清靜。

兩個極端。

葉超的揹包裡還有經書,只是,他不急著換。書讀得多,如果讀不精也是沒用的,所以,他才不急著換,慢慢體悟。

葉超在閉目深思的時候,列車上有人注意到了他。

準確地說,是注意到了他身上的錢包。

結果,兩個人慢慢接近,接近,見葉超還是沒有什麼反應,於是,下手了。

然後,兩人就悲劇了。

他們被催眠了,不但沒有拿到葉超錢包,還稀裡糊塗地把剛才得到手的錢手也給失主還了回去了。

最後,兩人稀裡糊塗地,竟然自己跑到最近的派出所去自首了,驚訝的警察意外地看著這兩個慣犯,搞不明白他們今天是吃了什麼藥,居然來自首。

等到了錄完口供之後,兩位資深小賊終於慢慢恢復正常了,但這時,該說的都已經說了,該做的也已經做了。

要後悔也已經無門了。

直今他們想破了腦袋都想不明白,為什麼他們會做了這麼奇怪的一系列事情出來。

今天的收穫全部沒有就算了,還鬧得兩人都進了派出派。

葉超呢,彷彿只是做了一件無足輕道的小事一般,連頭都懶得抬起來看那兩個小賊一眼。

這一出浪子回頭金不換就是葉超導演的。

列車其實也是很快的交通工具,不久,就到站要下車了。

葉超轉了一趟車,便到了此次的目的地——青城山。

青城山現在也已經被打造成為著名的旅遊景區了。

它位於四川,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青城山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中國道教發祥地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青城山歷史源遠流長,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並建觀(丈人觀)紀念。

在古時與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陝西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各自供奉真武蕩魔大帝、五嶽丈人寧封真君、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廣援普度天尊。

到了西漢末年,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入青城山修道。

但是,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陵。東漢順帝初年,他入鶴嗚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內)修道,創立五斗米道.亦即天師道。

鶴鳴山與青城山同屬古岷山山脈,張陵最早從鶴鳴山來到青城山結茅傳道,並羽化山中。

公元14年(東漢漢安二年),在寫畢二十四道書兩年後,張陵到達青城山,在此結茅傳道,創立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為了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唐宋時期,青城武術在吸收外來武技的同時,與丹道、自然辟穀、易學、醫學交融互匯形成獨特完整體系,成為中國武林四大門派之一。

隋唐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使這一時期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隋唐時期道教興盛,青城山宮觀遍佈,高道輩出。

唐末五代,道門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曉、陳摶等曾遊青城山,杜光庭、譚峭等皆終老於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長期隱居青城山白雲溪,整理和撰寫了大量道書。後人在白雲溪畔建“杜光庭讀書臺”,供人憑弔。

唐末,著名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天師道傳統乃與上清道結合。上清道宣稱修行得道可升“上清天”,比舊天師道理想的“太清境”更高。

北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來此朝拜,在常道觀再興天師道脈。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陸游來此,賦詩雲:“山中猶有讀書臺,風掃清嵐畫障開。華月冰壺依舊在,青蓮居士幾時來。”與杜光庭同時的青城山常道觀道士張素卿是唐末五代畫家,以道教題材的繪畫而著名。

到了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又屬於全真道龍門派了。

關於青城山,其實還有一個皇帝寫錯詔書的傳說。

據說唐代時佛教發展迅速,佛教和道教在山上發生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兒,當時,唐玄宗通道,親自下詔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然而詔書將“清城”寫成了“青城”,所以改稱青城山,此事,據說,山上至今保留有唐代碑文詔書全文以佐,乃是真實事件哦。

現在,青城山的景區分為前山景區和後山景區兩部分。

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宮觀相望。建福宮、祖師殿、朝陽洞等人文景觀與金鞭巖、石筍峰、丈人山等自然風光彼此增色。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建福宮。

青城後山距成都60公里,距都江堰市區0多公裡,總面積約100平方公里。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相鄰,是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一山幽意論平分“之說。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泰安古鎮、水晶溶洞、三潭霧泉(金娃娃沱)、龍隱峽棧道、雙泉水簾、百丈長橋、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葉超無心遊玩,他知山上有道觀,但不知有無高人隱居在此,如果不是怕有冒犯之意,他早就想放開心魔術的意念在山下掃上幾掃了。

青城名山,但願,來此能有些收穫吧——葉超在心裡如是想道。(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