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美夢設計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380章:從信仰到情懷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80章:從信仰到情懷

透過讀馬克思的著作,葉超認為,在馬克思看來,信仰的好壞是涇渭分明的,一切有神論宗教都是邪惡的,只有無神論宗教是正義的。

當然,這是無產階級導師的觀點,葉超不認為他全對也不認為他全錯。

不過呢,從這個標準來看,中國本土產生的道教和儒教恰好是符合馬克思的標準的。

實際上,實情也是這樣的:中國人大部分是不信鬼神、不信上帝、不信真主的。

那麼中國人一點兒信仰都沒有嗎?

有的。

中國古代人真正信仰的東西是道教和儒教的統一體,這就是道德。

但是,相對而言,只是把道德作為信仰而言是不健全的,這個不健全帶來的危害,長久積累下來是及其巨大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有人說,中國近代三百年的落後實際上就是因為中國信仰了兩千年的道德,這個說得有些嚴重,但也有它的道理。

那麼,道德的實質是什麼呢?

有些人認為,這要分兩個方面來理解:道是道路、德是組織,因此道德合在一起就是發展團`夥`主`義。建立團`夥、發展`團伙,這就是中國信仰了兩千年的“宗教”,說白了中國人的信仰就是這麼簡單。

但是在今天看來,一個有道德的人,並不是一個人格真正完善的人,甚至不能稱為一個正直的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道德不等於高尚,道德也不等於世界真理,有時候“道德”實際上就是拉幫結夥。

那些不懂得拉幫結夥的人實際上是沒有“道德”的人、是不諳中國傳統文化真蒂的人,是在中國混不走的人,是不合群的人。

但是只講“道德危”害了中國兩千年,所以以前,魯迅才勇敢地站出來大聲疾呼:孔孟所講的仁義道德才是中國殺人不見血的刀。因為這個宗教扼殺了導致中國前進的一切異端、一切變化、一切不合群,因此也就扼殺了孔子自己所講的“和而不同”。

孔子本身的理論也是自相矛盾和空洞的,因為他沒有解決“和而不同”所需要的政治體制。

更明確地說,是沒有解決一個群體的核心——君即領導應該怎樣產生和輪換的問題。試想一下,一個組織的核心怎樣產生和進化都沒有解決、這個組織會有前途嗎?

葉超認為,魯迅其他說得是很有道理的。

魯迅不是全盤否認孔孟,他否認的是一種思想,一種文化思維方式,不是否認一兩個人。

魯迅是希望喝醒國人,不是只想著要打擊傳統文化,更不是想著要打倒孔孟,來出風頭。

他無疑是個鬥士。

其實,說實話。時代在發展,今人如果一直用古人的“聖人”觀點來治世而不加變通那就是愚蠢的。

聖人,他不是神,他瞭解的只是他所處時代的那個世界,然而他不可以瞭解當今世界的形勢。那麼,再以他的思想不加變通來利用在如今的世道合適嗎,肯定不合適啊。

現在看來,魯迅的言論是有些激進,但那時就需要這種激進才能喚醒“沉睡的國人”。他認為孔子不過是《道德經》作者——老子的學生而已,遠沒有想象中的偉大。

孔子的學說放在今天,其實已經上不了檯面的,更何況他的一代又一代徒子徒孫呢?

葉超認為,他的學說,目前來說,只適合當成一種經典來研究。

真正的信仰決不是來源於有字書本,而必然是來源於對無字天書——宇宙本源的探索。對於一個勇於探索真理的人而言,書本上的一切都是虛虛實實的,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實踐出真知,信仰在於真理,真理在於對世界的最新認識。信仰來源於我們對這個唯一世界的領悟,信仰的好壞源於我們對世界真理領悟的多少。

也有人說,信仰有層次之分,從最低層信仰到最高層信仰依次如下:

“叢林法則“的信仰。

這是思維仍處在動物層面上的一種信仰,很原始但也很有市場啊——“勝者王侯敗者寇“、“無毒不丈夫“、“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等等就是這種信仰的代表。

“有錢便是爺,有奶便是娘“的信仰。

這可以說是渾人、俗人的信仰,目光聚焦的永遠是眼前和當下的利益,只要誘惑足夠大,政`府`官`員可以貪汙瀆職,警`察`可以庇護罪`犯,知識分子可以顛倒是非,`處`女可以“赴湯蹈火“,恩愛夫妻可以反目,手足可以相殘。

這可就相當之墮落了,比之第一條信仰還要自私得多。

“貧賤不移,富貴不淫“信仰。

這種信仰者看重的是人格和尊嚴,注重名聲——“不吃嗟來之食“、“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己所不欲,不施於人“等都是其代表。

“忠孝“信仰。

中國儒家的全套說教都屬於這個信仰範疇。

為家、為民、為國、為教的信仰。

呃,這個嘛……可以說這是典型凡人的信仰……

天人合一信仰。

這是以道家為主的信仰,包括“獨善其身“、“無為“、“不欲“等等,這個信仰在中國有很悠久的歷史……

神佛信仰。

這方面,主要是以基督教、佛教、***教為主的信仰。

生命禪院式的信仰。

主旨是“走上帝的道。“這是基於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老子的智慧和科學成果及人類賢哲仙聖的思想精華而建立起來的萬條江河歸大海的信仰,被不少人認為是信仰的最高層次,是人類智慧的極限。

信仰是反物質,是靈魂的導航儀,有什麼樣的信仰,就會有什麼樣的生命結局。

只要是人,都會有信仰,沒有了信仰,“芻狗“動物而已。

不過,有信仰,其實也是芻狗而已,沒見老子在《道德經》裡說的嗎,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但是有信仰的芻狗,畢竟比沒信仰的芻狗要好得多。

有信仰的人,他的行為舉止都有一個主心骨……

人活著需要信仰,什麼信仰都好過沒有,當然,需具備宗教情懷的虔誠信仰是一般人的選擇。

大部分人,有一些宗教情懷,其實也是好的。

人有沒有宗教情懷完全不一樣,有一點宗教情懷,人就活得踏實、篤實、誠實、老實、祥和、寧靜、豐足、坦然、超然。

人若沒有一點宗教情懷,就活得著急、浮躁、焦慮、擔憂、恐懼,處處懷疑防範,時時提防警惕,心不寧靜,如坐針氈,或者自滿高傲,虛張聲勢,又覺得懷才不遇,覺得世道不平,總之無法獲得心底的寧靜祥和。(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