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美夢設計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379章:人的信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379章:人的信仰

宗教,作為一種信仰的寄託,曾經對世界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而教堂,作為宗教日常禱告和進行宗教事務的地方,被打造得如此宏偉,實在是情理之中。

如今,這裡依然能看出它昔日的輝煌。

當然,直到如今,它也還有不少人信仰之所在……

葉超覺得,人呢,有信仰,其實相對來說,是一件好事。

很多人總是把信仰和宗教掛鉤起來,覺得要必須加入一個什麼樣的宗教組織,我們才算有了信仰。

其實葉超覺得完全是混淆概念。

事實上是,大部分人本身就有信仰,只是比較小眾,沒有系統命名法給它取名字罷了。

那麼,有信仰好不好?

當然是好的啊!

比如小孩子沒有具體的三觀,他們由於經歷少,見識少,就顯得有些幼稚。只不過,這其實也不是幼稚,只是還沒有成長……

所以,缺乏信仰,可以理解為缺乏對自我的認知、對世界的認識、對他人的理解,通俗來說就是不成熟。

這方面,和小孩子的“幼稚”有些類似哦。

缺乏信仰的表現很明顯,就是容易意氣用事、不考慮後果,渴望外界的認同感,缺乏歸屬感等等等問題。

吧,通俗地說,就像小孩子一樣。

很多女孩子……她們指著她們的男朋友生氣,說男人怎麼可以這麼不成熟的時候,不知道她們有沒有想過,她的男朋友為什麼表現如此?

到底要怎麼定義成熟呢?

這是什麼導致的呢?她們還有他們真的瞭解自己嗎?

孔子雲,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換個角度來理解,也就是說:三觀估計需要很長的時間和經驗積累才會成型,在此之前都可能隨著事情的發生而改變。

以前,葉超曾經見過一個老先生,以前是基督教家庭出身,後來因為痴迷科學到了0歲左右放棄基督教變為無神論,最後家庭遭遇重大變故。

然後呢,他在50歲時信了佛教。

他說,這才是對世界理解的方式,以前太年輕啊。

然而,這不是個例,不是,這樣的事情太多了。從佛,改無神論者,再從無神者改基督,再轉摩門教,這種人都有過的。

所以說穩定信仰是有前提的:就是這個信仰必須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經得起世俗的考驗。

其實,0多歲的年輕人很少能有什麼固定的信仰。

你說你信基督?你真的信嗎?為什麼?你不會好奇嗎?

世界上為什麼有那麼多不同的教派?聖經裡沒寫恐龍的,你不好奇嗎?聖經裡沒說進化論,沒說量子理論、沒說飛機制造技術、沒說網際網路、就連電力都沒講?你不好奇嗎?

只要你是好奇的,那麼你的信仰就仍在發展中。

如果有東西說服不了你,那麼你就需要尋找能說服自己的解釋。

仰這東西,本來就是一個人不停尋找答案的過程。

葉超認為,目前世界上的每個宗教都有自己的優勢,當然也有缺陷。

如果對宗教信仰有興趣,不推薦看原著,推薦去各地方的教會,去理解他們的三觀和做事風格,時間久了,你就能瞭解這個教派的信仰可能是什麼樣的。

信仰從本質上可分成兩類,一類是有神論信仰,另一類是無神論信仰。

信仰是人生存的根基。

信仰使人明了生命的真相和宇宙的奧秘。

信仰使人脫離空虛、世俗、卑賤、持守生命中的神聖,信仰使我們有面對苦難和死亡的力量。

信仰也是人生慾望產生的源泉。

那些堅持活下去的人是有信仰的,只是信仰不同而已。那些支配精神的信仰不僅是唯物的,更是唯心的。

如果一個人只有唯物的信仰,當一切物質欲望都已滿足之後,人就會走向窮途末路,一個只有唯物信仰的人是可怕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如果他唯財是求,那麼這個人最終就會變成葛郎臺一樣的守財奴;如果他唯性是求,那麼這個最終不是死於艾滋病就會死於性病。人一定是先有唯物的信仰,然後才有唯心的信仰,如此才可以使人有永遠生存下去的動力和體力。

葉超有時候很認同魯迅的觀點——他覺得,歷朝歷代中國國民性格的最大缺點就是沒有誠信,不講信用,不僅普通百姓是這樣,古往今來上層官僚更是這樣。

國民沒有誠信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人缺乏對於誠信的信仰。

一個沒有信仰的民族是墮落偽善的,是油腔滑舌的,是口是心非的。

為什麼誠信必然而且唯一是來自信仰?

原因是:信仰為人生解決了生存的意義即價值問題。

什麼是價值?價值就是我所需要的。一個有信仰的就是有明確價值觀的人,就會知道什麼是他所需要的,什麼是他不需要的。有信仰的人就是懂得取捨的人,而懂得取捨即懂得價值實現的原則,因此也就樹立了為人處事的標準。

為人處世的標準簡單地說就是能夠明辨是非、懂得對錯,絕不含糊。所以我們只要與一個人進行簡單地交流,就可以判斷一個人是否是有信仰的人,就是從他說話的清晰程度去判斷。

沒有信仰的人說起話來滔滔不絕、但是常常前言不搭後語、甚至自相矛盾,自我否定。因為這種人沒有是非觀,與這種人打交道必須十分謹慎。

一個人的人品好壞也完全可以從有無信仰來進行判斷,沒有信仰的人無法與之打交道,原因是這種人一天一個想法讓人琢磨不透。中國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從我生活經驗來判斷,中國東部的人比西部的人更一是一、二是二,即東部人比西部人性格更硬。

這一點反映的恰好是中國東部和西部的文化差異,中國東部人的文化比西部人更高一些,至少近代歷史上東部比西部更發達一些,人民更富裕一些、受教育的程度更高一些。

因為中國目前的主流信仰處於空虛的狀態,所以佛教開始興盛,道教開始光大,儒教開始復興,基督教捲土重來,據說有了7000萬的信眾。

這些宗教誠然是不同的:佛教的基本教義是教人無欲,因為無欲才不會有人生的一切煩惱,這個宗教適合於那些受到空前創傷以至於難以康復的人,在古代基本上是最下層的民眾信仰的。

道教的宗旨實際上是追求逍遙快樂、長生不老,這個宗教適合於那些追求身體健康的人,在古代基本上是有錢有勢、但無政治前途的人信仰的。

儒教的目的是教人追求道德,做一個合群並且在群體中追求統治地位的人,在古代基本上是讀書人所信仰的。

而基督教是來自西方的,其基本的教義在《創世紀》篇中已經說明:那就是只要你信仰上帝,那麼上帝就給予你一種支配地球上的任何生物的權力,因此是一種個人主義的信仰,因為這個宗教把人看得高於一切、是萬物的主宰。

人必須要先解決有無的問題,然後才能解決好壞的問題。

一個人只要有信仰、不管是那一種信仰,都比沒有信仰的人活在世上更能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

找準自己生活的定位和準則,只有在解決了有無問題之後,即人必須要從無信仰狀態轉變為有信仰狀態之後,才能進一步來解決信仰的好壞問題。

信仰有好壞之分嗎?

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