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文娛抗日上海灘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三十五章 辛德勒和阿蒙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三十五章 辛德勒和阿蒙

外強中乾的梅耶主動和餘生以及華納合作。配合的簡直如同一個乖寶寶。無論是華納提出演員的選擇問題,還是尋找當事人的問題,梅耶都表示可以一力承當。任憑發落。只要給米高梅的分成不少就好。

《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是由死裡逃生的猶太人波德克·菲佛伯格所寫的小說改編的。由於死裡逃生的印象太過深刻,所以波德克·菲佛伯格打算傾盡全力,將辛德勒的善舉宣揚於世。

如果按照歷史正常的軌跡發展下去,米高梅會在一九六三年與《辛德勒的名單》失之交臂。直到一九八二年,這個故事才會被澳大利亞的小說家托馬斯肯尼利敘述出來,並一舉奪得布克小說獎。

而當這部小說由美國音樂公司總裁西德·謝恩伯格交給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的時候,斯皮爾伯格根本就不相信是真的。再三確認後,才相信了這個二戰中人心善念的傳奇。

所以,後世的斯皮爾伯格,在對待《辛德勒的名單》時,極為慎重。在後世,德國人雖然承認歷史,但也不是沒有試圖否認大屠殺存在的人。在此情況下,斯皮爾伯格將這部電影的風格,定義為紀錄片。

雖然不是真正的紀錄片,但這部電影卻並不倚重於故事。一切都從原著的回憶中來。情節結構被打破,所以在後世,看《辛德勒的名單》時,會發現並沒有一種好萊塢大片固有的情節緊張感。連續不停的動作,在某些情況下被故意的停頓和拖沓。

這種情節力量的減弱,讓故事的娛樂性和強迫性變少,而作品主題的內質便凸現出來。《辛德勒的名單》中,所凸顯出來的那種滄桑感和歷史厚重的力量,全然來源於其題材,而並不依仗情節結構的精巧。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為了實現紀錄片似的真實性,這部電影有百分之四十由手持攝影機拍攝,斯皮爾伯格和攝影師賈努茲·卡明斯基,在商議後決定放棄使用電影拍攝現代化的吊臂、攝影機穩定器、變焦鏡頭,等等讓人覺得有平衡和穩定感的東西。顛沛流離的鏡頭,讓人覺得身臨其境,危機潛藏,不知何時就會降臨。

在一開始,斯皮爾伯格並沒有想到這部電影有什麼商業價值。他已經完全放棄了這部《辛德勒的名單》在票房上的企圖。但或許正因為這種不媚俗,不跟隨潮流。反而成就了這部電影的藝術性。影片上映後,震驚全世界。

一九九四年三月一日,《辛德勒的名單》在德國法蘭克福首映,德國總統親自出席了影片的首映式。美國總統克林頓看過此片後,曾經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對在座者呼籲:“我迫切要求你們去看看這部影片。”隨後,這部電影引爆世界各國票房,以兇悍的姿態衝進各種電影推薦的榜單。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技近乎於道。講的是。當一件事做到極為成功熟練後,某些潛藏於其中,人和事物一直遵從的執行法則,便凸現出來。梅耶和華納兄弟幾個。經營電影數十年,早已經達到了這個境界。非常明白電影最終要看的,還是其對人心凸顯的程度。

後世各大電影榜單上的經典電影,無一不是講述了一個凸顯人心人性的好故事。沒有故事和人物支撐的作品。是不可能長久的。反倒是明星年年有,俊男美女,層出不窮。幾乎沒有長久支撐一部作品的力量。

梅耶和華納兄弟幾個看得清楚,詹姆斯斯圖爾特、海蒂拉瑪幾個常在好萊塢混的影星自然也看的明白。在接到《辛德勒的名單》這部電影的拍攝邀請後,毫不猶豫的答應了。出演主角辛德勒的,是餘生欽點的詹姆斯斯圖爾特,原本在好萊塢和美國人眼中,形象就完美的一塌糊塗的老帥哥。

出演阿蒙的是斯圖爾特的老友,後世主演《金色池塘》、後世好萊塢評價出的百年來最偉大的男影星第六名的亨利方達。而與亨利方達對戲,出演與德國軍官阿蒙有著糾葛不清情愫的猶太女子海倫的,則是同為猶太人的瑪麗蓮夢露。

當餘生把這部電影和這個角色的資料,傳給正在日本與李香蘭巡演的瑪麗蓮夢露後,瑪麗蓮夢露毫無遲疑的答應了下來。她對電影和人物有天生的敏銳,能顯而易見的察覺到阿蒙這個角色中,內蘊的人性的力量。

《辛德勒的名單》中,最有力量的角色,其實只有兩個,一個是身為善人的辛德勒,一個是身為惡人的德國軍官阿蒙。這兩個人簡直就是以德國人這個身份為中軸線,而對立出的兩個矛盾的個體。

阿蒙和辛德勒兩個人,都是德國人,都受過良好的教育,都是英俊高大、理性冷靜的男子。而其分歧開始的地方,就是在德國人對猶太人的敵對開始的時候。

毫無疑問,作為純粹的德國人,兩個人都受過此時德國主流思想的教化。所以,最初針對猶太人,兩個人都是惡意滿滿的。辛德勒和猶太商人的談判,簡直就是剝皮剔骨,一點油水也不留。

辛德勒和阿蒙的不同之處,在於辛德勒能從這些教化之中掙脫出來,雖然有掙扎,但是那個穿紅衣服的小女孩,明顯將其心中最後的防線擊潰。從此善念覺醒,開始了對猶太人的拯救。這種善念的覺醒極為難得,在一群將猶太人的生命視為草芥的德國軍官中,顯得孤單卻有力量。

而阿蒙沒有這個掙脫原本教化的力量。他是那個時代德國人最典型的軍官。對內極有素養,對外殺伐決斷。是善行與惡的交匯體。

影片中有這樣一個細節——經過搜查後,德國士兵發現了白天躲在窗簾後的一群猶太人,衝上去一陣掃射,黑暗樓道裡不停閃著刺眼的白光。而在這充滿了血腥味道的場景中,一名英俊挺拔,富有氣質的德國軍官用猶太人留下的鋼琴,饒有興致的彈起了曲子。

鋼琴曲的節奏急促而優美,和密集的機槍掃射聲構成了一道“完美的合弦”。兩個德國兵聞聲而來,討論起彈奏的是巴克還是莫扎特。阿蒙在樓下仔細聆聽士兵們的掃蕩。隨後,鏡頭拉遠,以上帝的視角看向靜靜的城市。城市的建築中,無數刺目的光亮閃過,槍聲與鋼琴曲完成了完美的二重奏。

這個細節其實很容易理解。由細節到廣遠,視角的轉換,代表著由具象到抽象,由個例到普遍。兩個討論音樂的士兵,和彈奏鋼琴的軍官。說明這一代的德國人,有著良好的教育。雖然兩個士兵並不精通音樂,但是,卻也有常識。比他們高一級的軍官則有良好的音樂素養。

而從電影的暗示中,可以鮮明的察覺到阿蒙的軍銜要比那個帶隊行動,彈著鋼琴的軍官要高。以此可以推知,阿蒙所受過的教育,應該比那個彈鋼琴的軍官更加的系統,並精英化。

畢竟。德國人是第一個建立起從幼兒到青少年的完整的九年教育體系的國家。在德國的毛奇將軍說出:“普魯士的勝利早就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決定了。”這句話後,德國人對教育的重視便達到了一個匪夷所思的境地。

而對軍官的提拔、培養,學歷顯而易見,是一個重要因素。所以。阿蒙的學識和能力很高。這也可以從他開槍的百發百中,側面體現出來。而這種由希特勒主導的教育灌輸,給阿蒙帶來的束縛明顯比辛德勒要強大許多。

而當年德國人制定的章程,在後世看來。其實除了反對猶太人,造成種族歧視這一反面是被人詬病的之外,其他的章程。完全是一個國家的正常要求。這個章程共有二十四條,幾乎囊括了一個國家生存發展的每一個方面。

“第一條,我們要求基於民族自決的權利,聯合德意志人為大德意志帝國。第二條,我們要求德意志民族應與其他民族享有平等的權利,廢除凡爾塞條約和聖日爾曼條約。……第十三條,我們要求將一切托拉斯收歸國有。第十四條,我們要求分配大企業的利潤。第十五條,我們要求大規模改組養老設施。”

“第十六條,我們要求立即將大百貨商店收歸國有,廉價租賃給小工商業者,要求國家或各邦在收購貨物時特別要照顧一切小工商業者。第十七條,我們要求一種適合民族需要的土地改革制度,要求制定一項為了公益而無代價的沒收土地的法令,要求廢除地租,要求制止一切土地投機活動。……”

“……第二十條,為使一切有能力而又勤奮的德意志人有高等教育、並能有機會走上領導崗位的機會,我們要求改革現存的教育制度。一切教育機關的課程設定,必須適應實際生活的需求。兒童一到有理解能力時,即應啟發他們的民族觀念。我們要求貧寒子弟特別優秀者,不論其父母職業及社會關系如何,應享有國家免費教育。”

“第二十一條,國家必須保護母親和兒童,禁止僱傭童工,制定獎勵體育運動和進行體格鍛鍊的法律,大力支持一切增進青年體力的團體,以提高國民的身體的健康水平。……”

真正爪牙畢露,是“第三條,我們要求國土和領土(殖民地)足以養育我們的民族及移植我們的過剩人口。”這一條是希特勒發動戰爭的理由。不過,這個理由在那個年代也算是適當。畢竟歐洲的列強,哪一個不是透過戰爭起家的!哪一個不曾和其他鄰國有過長時間的戰爭!英法戰爭、英德戰爭、法德戰爭,狗咬狗,一嘴毛,誰的底子都不那麼乾淨。根本經不起什麼道德辯論。

如果德國人不製造大屠殺,只是發動戰爭,擴張領土的話,那麼後世對這場戰爭的詬病會少很多。如果德國人只是佔據了歐洲就心滿意足,鞏固戰果,不西進英格蘭,不東進蘇聯的話。那麼,以德國人對教育的重視、人才的眾多,和碾壓整個歐洲的軍事力量,恐怕後世的世界格局就要改了。

畢竟,德國人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人,不但血緣上有些關係,文化上也密不可分。同化起來很是容易。如果希特勒不冒進,那麼,德國人仔細經營數十年後,另一種形式的歐盟便會出現。後世的美蘇爭霸,怕會變成三足鼎立。侵略也會變成所謂的統一。

而第四條,“只有德意志同胞,才能取得德意志公民的資格;凡屬德意志民族血統,不管其職業如何,方能為德意志國民。因此猶太人不能為德意志國民。”和第十八條,“我們要求嚴厲鎮壓那些危害公共利益的人;對於危險的高利貸者、投機者等,不管其信仰及種族如何,必須處以死刑。”

更是針對猶太人所發。因為,那個時代的德國,大部分的銀行和金融機構的掌控者,都是猶太人。而金融遊戲,則是最容易吞沒資產,最容易以強勝弱,最容易不勞而獲卻又洋洋得意的。在金融業出現後,這個行業便成為凌駕諸多需要資金的行業之上的一個行業。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掌控了一個國家的金融命脈,基本上就約等於掌握了一個國家。這自然讓非猶太人的德國人不爽,以至於仇視。所以,《辛德勒的名單》中,才會有這樣一個鏡頭——當一個個猶太家庭在德國軍人的監視下,默默的收拾細軟,乘車離開時。街道上非猶太種族的孩子們用石塊向猶太人扔去,一個本該天真的小姑娘眼裡充滿了仇恨與輕蔑,嘴裡大聲的喊叫著:“再見,猶太人!”

阿蒙接受的教育,便是以這二十四條為主。當其中絕大多數條款,可以被視為是為了國家振興而努力的正義時,阿蒙自然而然不會認為其中某些條款是錯誤的。十足十的遵從,也是理所當然。(未完待續。)

ps:  抱歉,更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