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文娛抗日上海灘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引狼入室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四十六章 引狼入室

在他們夫妻二人前途都會受到影響的同時,八杉恭子溺愛的兒子恭平的前途也會受到影響。而金錢並不能讓認親心切的喬尼離開。所以,八杉恭子決意殺掉這個證明自己不光彩歷史,又沒有什麼感情的黑人兒子。

畢竟,八杉恭子對於當年被美國大兵侮辱之事還有很強烈的憤怒。而喬尼,也是美國大兵的兒子。

八杉恭子假裝和喬尼親熱,卻在親熱中將利刃插進兒子喬尼的胸膛。雖然這一刺很是猶豫。但是喬尼卻心如死灰。被自己親生母親捅一刀的滋味並不好受。掙扎著走了許久,最終還是死了。

而八杉恭子的目的也沒能實現,她溺愛的兒子恭平,因為逃避車禍罪責逃亡到美國,並因為拘捕和反抗,死在美國警察的槍下。八杉恭子在得知兩個兒子都死了之後,終於崩潰。

在獲得服裝設計大獎的晚會上,當眾朗誦了《草帽詩》,並駕車奔上山頂。與草帽一起,跳落懸崖。

這部電影是藉著慰安婦與混血孩子的殼,敘述了一個有關於人性自私的故事。但只是這個殼,就在後世的日本社會,引起了巨大的反響。八杉恭子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七十年代,經濟已經發展,戰爭的傷痛已經被繁華基本上埋葬的日本人,大多並不願意提及戰後初期丟人的往事。由日本政府出面,組織慰安婦一事,更是被深埋土中。根本沒什麼人去觸碰。

而日本上層也根本不願意為此事買單道歉。

在後世,特殊慰安施設協會成立三十年後,日本記者大島幸夫採訪當時特殊慰安施設協會計劃的執行人、日本原警視廳警視總監坂信彌。

這段坂信彌的談話,被收錄進了日本二戰史籍《原色的戰後史》,坂信彌在採訪中說:“都現在了。為什麼還提那件事情?真是低水平的問題!當時因為近衛文麿對於日本兵在支那(即日本人對中國的蔑稱),對支那婦女所做的事情很有體會。所以出於挽救大和撫子(代指日本女性)的目的,才把我叫到首相官邸交給我這項任務的。”

“特殊慰安施設協會問題又不是一個左右國家命運的問題,只不過是一個芝麻粒大小的問題罷了。雖然有人說那些被招募做了慰安婦的女子就像是祭祀時的供品一樣被犧牲了,但是那只不過像是‘火災現場圍觀者們的議論’一樣,都是人們的想象。再說當時日本政府有別的辦法嗎?也正是因為那樣。才使得更多的日本女姓躲過了貞操危機。”

八杉恭子這個角色,簡直就是這種逃避心理的濃縮。即便八杉恭子本身也是時代的受害人。而日本警官的往事回憶、對當年作惡者的諒解,和美國警官被美國人捅死而理由是其幫助日本人,等等細節,都證明美國老大和日本小弟之間,曾經的怨怒和相互之間的憤恨,並沒有那麼容易化解。

而八杉恭子對喬尼的刺殺,將其骨子中的狠厲決絕和自私表達的淋漓盡致。甚至她的崩潰和死亡,也有自私自利的味道。如果她溺愛的兒子恭平沒有事。她絕對不會去死。如果不是為了迴避這個現實,她也絕對不會開車跳崖而死。

這種挑戰道德底線,母親刺殺親生兒子的事情,雖然表面看起來荒謬,但是在故事中卻極為合理。道德底線的碰撞,刺破人心。人心險惡和巨大的時代衝擊,讓人在毛骨悚然的同時,對故事欲罷不能。

而這個故事也成為推理小說曾經的巔峰之一。在後世。以半年賣出三百萬冊的成績,成為日本的文壇奇蹟。

故事雖好。但也太過慘烈。餘生認為,如果讓這部電影,這個故事提前面世幾十年,或許,生活在日本的混血兒的境遇會好許多。不過,為了能順利上映。故事的某些細節,還是要改動一下。

而在餘生將《人證》的劇本寫出來,交給青小藝看的時候。青小藝看得連脖子上的寒毛都豎了起來。

看完後,青小藝心有餘悸的對餘生道:“這世界上,怎麼可能會有這種故事!”

餘生反問道:“那麼。如果按照如今的現狀發展下去,當二十年後,這些混血兒都長大了,這種事情有沒有可能發生呢?”

青小藝默然,她知道餘生說的很有道理。按照現如今的情勢發展下去,二十年後,各種有關於混血兒的離合悲歡,怕是就要上演了。其故事的精彩程度,恐怕比餘生的劇本只強不弱。

在餘生修改《人證》劇本的時候,麥克阿瑟又派人來請餘生。餘生有些驚訝,按理說,美國人在日本一家獨大,順風順水,應該沒有什麼必須要餘生解決的事情。麥克阿瑟的這次邀請,也不知道所為何來。

不過,麥克阿瑟和餘生也算是熟人了。李香蘭和瑪麗蓮夢露在日本的巡迴演唱會極為成功。眼見得人心被逐漸安撫下去,麥克阿瑟也舒了一口氣。

對餘生用和和緩熟悉的語氣道:“餘,我希望你能幫我在日本辦一所學校。”

這個要求完全出乎餘生意料之外。什麼時候美國人辦學還需要求人了?對於老美而言,攻略世界的方法一項是胡蘿蔔加大棒,給胡蘿蔔不要的後果,就是被其一棒打死。

麥克阿瑟道:“雖然我們有許多人才,有哈弗、普林斯頓和常青藤各大學的高材生。但是,不得不承認,他們並不瞭解東方人的思路。這使得我們的計劃,對日本傳統軍國主義教育體制的瓦解,很難進行下去。”

“而最受日本人歡迎的,還是餘,你寫的歌。所以,我希望你能辦一所學校。或許,你辦的學校,能帶給我們驚喜。”

原來如此。餘生聽得恍然。麥克阿瑟這是黔驢技窮了。美國人自二戰結束後。心氣高的無以復加。許多美國人相信,自己的國家和自己奉行的文明是最好的,對於日本人的文化,根本就瞧不上眼。

哪怕是麥克阿瑟,也曾經在一九五一年五月五日,美國參議院軍事委員會、外交委員會的聽證會上。說過一段其本人對日本文化的看法,這段話一直流傳到後世。

——“如果說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在科學、藝術、宗教、文化處於四十五歲的發展階段,那麼德意志人是相當成熟的。然而,日本人儘管有著很長的歷史,卻還處於需要指導的階段。從近代文明的基準來看,與美國的四十五歲相對,日本還是十二歲的少年。”

這段話在真實歷史上,讓日本社會震驚不已。原本,麥克阿瑟釋放大量戰犯。幫助日本恢復經濟,重建家園,被日本人視為救世主。可是這段話一出,大量的日本民眾便覺得心裡陰影面積廣大無比。麥克阿瑟在日本的受歡迎程度驟降。

而歐美文明,也確實小瞧了東方文明。

在美國大兵進駐日本之時,麥克阿瑟就明確宣稱佔領日本的終極目標是“確保日本今後不再成為美國的威脅,不再成為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威脅”,表明美國佔領日本初期的對日政策是非軍國主義化和民主化的。

隨後。美國人陸續採取了各種措施。

根據美國制訂的《戰後初期對日政策》,美國人實施了剷除日本軍國主義的非軍事化政策。日本本土以及海外總共七百一十一萬日本軍隊的武裝被就地解除。大量的日本軍人復原回國。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三日。日本各軍事機構解散。一九四五年十月十五日,日本元帥府、陸軍參謀本部、海軍司令部、教育總監部被美國人解散。到了一九四五年十一月,美國人又解散了日本軍事參議院、陸軍省和海軍省。

與此同時,美國人廢除了日本戰時的《兵役法》、《義務兵役法》等軍事法令和《國家總動員法》等有關戰時體制的法令。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為了徹底的消滅日本的軍隊,美國人也開始禁止日本生產武器、彈藥、軍艦、飛機和軍需物資,禁止研究原子能和航空技術。但凡與軍工產業沾邊的研究機構。都通通被解散掉。

一九四六年,美國人又開始著手解散日本財閥,實行土地改革,並制定新的憲法。

這些體制上的東西,都容易去做。美國人做的很順暢。但是,一旦涉及到文化方面,美國人這些強制性的解散與重組,便不靈了。

美國人積聚現代歐洲文明精華而成的文化,遭到了有數千年文化傳承的日本文化的有力抵抗。強迫的壓制毫無用處,兩種文化有如油和水,無論怎樣,都是不融合的。分界天然分明。

這讓著意於改變日本文化的美國人很是頭疼。美國人真正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讓日本人教科書的出版脫離東京文部省的控制。對日本教科書的內容嚴格審查,禁止灌輸軍國主義思想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教育內容。

並以嚴格的法令,取締了鼓吹軍國主義思想的文化活動,保證教育人員和其他知識分子享有充分的學術自由,禁止以種族、國籍、信仰、政見或社會地位為由而歧視任何學生或教師。

但是,這種法令,只能禁止。美國人知道應該禁止什麼,但是卻不知道,在禁止了之後,應該怎樣灌輸新的觀念。固然,日本人在戰敗後,處於精神信仰的真空期。但是,這種真空很快被日本人在戰後興起的,各式各樣的宗教所佔據了。

除了少數頂層的精英,開始思考向美國人學習之外。大量的日本人仍舊堅持固有的文化習慣。雖然美國的學者杜勒斯發現,“日本國民有著自由自在變來變去的特質”。但是,美國人卻並不知道該怎麼用日本人能接受的方式,去改變日本的文化。

而麥克阿瑟作為日本如今實際上的掌控者,手下大兵不少,但卻缺少既對東方文化瞭解,又精通西方文化。並且對日本有警惕之心,不會被日本人利用的強力文化人士,所以只能求助餘生。也只有餘生符合麥克阿瑟的要求。

對於餘生而言,麥克阿瑟的邀請,是個難得的驚喜。他原本的計劃,是透過投資和文娛作品,逐漸對日本的經濟和文化產生影響。卻不料,麥克阿瑟將最重要、也是影響最大的教育領域,對餘生敞開大門。這純粹屬於引狼入室……

如此一來,餘生的計劃就更容易進行了。餘生欣然接受麥克阿瑟的邀請,他知道,麥克阿瑟邀請的,絕不只是他一個人。所以,餘生對麥克阿瑟說道:“對於日本文化的改變,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但是,誰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好,所以,無論是誰辦的學校都只能作為一個試點。”

“到時候,在第一批學生學成之後,麥克阿瑟將軍可以讓專家出一份題,對這些學生加以考核。從考核中,就可以看出這些學生思想內殘存的軍國主義思想,還有多少殘餘。”麥克阿瑟深以為然。

餘生離開麥克阿瑟的駐地後,滿心歡喜,差點要縱情高歌。日本人的文化,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最深。連語言都有幾分相似。如果運作得當,餘生甚至有可能在如今日本最虛弱的時候,將日本文化給同化掉。重新變為中國文化。

至於歐美文化,雖然影響力也是不凡,但是相隔一個太平洋。在電視電話網路通通都沒有普及的時代,影響力畢竟有限。

餘生在激動過後,仔細思考了一下辦學計劃,然後請人把大阪商團的人請來。對大阪商團,上次來和他商談投資電影《李香蘭》的那個中年男子,詳細說了一下麥克阿瑟請他辦學的事情。

然後餘生對這個中年男子道:“我希望可以和大阪商團合作辦學。畢竟,一個中國人出面辦學,和一個日本人出面辦學,結果是完全不同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