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盜墓:父親的筆記最新章節列表 > 第563章 開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63章 開會

工具歸工具,有再好的工具卻找不到墓地,那挖什麼呢?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工具只會越來越先進,黑話也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過時,但有一樣永遠不會過時,它會與時俱進,那就是筆記記載的找墓能力。

鐵釺、洛陽鏟、短柄鋤,這些勘探古墓的利器,用起來自然是得心應手。一釺下去便知地下是否有墓;一鋤挖開,能知道墓的年代;一鋤上來,可知墓的儲存狀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那盜墓的利器是有,可是怎麼得知這片區域是不是有墓?關鍵還是看找墓的人。而人的神通,在於自己的本領。光有了工具沒有用,最重要的還是如何找到墓。

父親的這本筆記記錄了五大尋龍點穴的秘訣,還有不少口訣,是一本名副其實的盜墓手冊。我按照筆記上的順序讀下去,感覺這本筆記在教人如何去盜墓。

我並不打算以這個為營生,所以很多地方也就一眼帶過,但不敢不看,害怕漏去一些重要資訊。筆記中的內容我也略知一二,畢竟參與過幾次活動,雖然很多時候並未親自動手。可沒吃過豬肉也看見過豬跑,大致上我仍是瞭解。這本筆記就像是教科書一樣,把我過去的所見所聞系統的歸類,並且總結分類。

筆記很厚,是大開面的,一頁有A4紙般大小,上面密密麻麻的寫滿了字,儘管我並沒有仔細去讀,只是走馬觀花似得瀏覽完整本筆記依舊花了我一整個雙休日。

週一的晚上,我照例在讀這本爸爸留下的盜墓筆記。我被其中的五大秘訣所吸引。筆記中記載,盜墓的都有一雙“入地眼”,什麼叫做“入地眼”?“入地眼”本是風水上民間對看陰宅兇吉靈驗的風水先生的一種稱呼。風水先生走訪龍穴,遊歷名山大川,對於何處是吉穴,何處藏有龍脈一眼就能看清楚,所以就尊稱為“入地眼”,好似他的眼睛可以看清土層下的東西。後來,盜墓高手也稱“入地眼”,也是基於同樣的說法。

如何知道哪裡有墓,有什麼樣的墓,盜墓者也是憑藉風水先生的法門。不同的是,風水先生是幫人選擇吉穴,適宜墓主安葬,而盜墓者是反其道而行之。

要練成“入地眼”並非是一朝一夕的事,不過仍舊有口訣和技巧可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望氣發穴,《葬經》開篇第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葬者,乘生之氣。”氣是什麼,氣就是風水。盜墓者每到一地,必然先勘察地形。辯水口,看看哪裡才是葬人的風水寶地。凡是風水極佳、鍾靈毓秀之地,都是墓主青睞的地方,附近就可能有古墓。精通望氣發穴的人很少,這些人一樣也要憑藉古老的口訣。

我看到筆記中這樣記載有些期待,因為感覺我爸爸從事過的行業最神秘的面紗就將在我面前一一揭開。

對於望氣發穴,筆記中總結了這麼一句話:“春秋戰國依山頂,秦漢大斗埋山嶺,南北兩朝選山腰,隋唐宋屍坡下挺。”這句話並不像前面有批註,它沒有任何的註解而是工工整整的抄錄在筆記中間。

我想這句話沒有註解無非有兩個原因,一是這句話通俗易懂,不需要註釋;二是,這句話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眼下兩個原因都有。對於上面的這句話,通俗的解釋:墓葬依照原有的山勢而言。西漢以及西漢之前的大墓,大多葬在山巔或者接近山的最高處。西漢後期的大墓常埋在山嶺上,地勢比東漢要低。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墓葬,大多在半山腰上開挖。隋唐宋代大墓,一般埋在坡下。隨著時代的推移,依次降低。

這很好解釋為什麼大墓的位置會越埋越低。古人對於位置的講究比我們現在多多了,埋得位置越高,人的地位就越高。同樣一塊地方,先埋進去的肯定是祖宗,後埋進去的是孫子。祖宗都已經埋進去了,哪有當孫子的再把祖宗扒出來自己再埋進去的道理。先人的地位是絕對高於後人的,後人的位置自然而然就低了。還有一個原因,風水好的穴眼一共就這些,只會被人越用越少。前面人用過的墓穴即便不是自己祖先的位置,也不能扒出來再用。這是有講究的,一處穴眼被佔,只能另尋他出。久而久之墓葬的位置就會越來越低。根據這個秘訣,結合一些堪虞常識,很容易就找到對應年代的古墓。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在這一頁的邊上有很小的字跡的批註。山上找墓應當在雨雪霽後,天氣惡劣出來活動不容易被發現。在雨後、雪後的天晴更加容易發現古墓的蹤跡。

古墓經過千百的風蝕和雨侵,地形地貌的改變以及歷代人工取土的破壞,墳頭的標誌早就已經不見。這些古墓深埋於地下常人難以發現,但是在地面潮溼以後,地面的高低起伏、坑堆立顯。在一場雨或者一場雪以後,根據土壤的吃水情況差別、乾溼變化,就可以看出哪裡是人工夯實過的熟土,哪裡是生土。

墓坑內的填土必然是經過處理的熟土。所謂的熟土是考古學的專用名詞,意思是翻動過的土,一般被視為古人在此進行過翻土工程,為古人的墓葬或者建築。在考古學和盜墓中的含義就是,如果在底層發現了熟土,那就可以證明這塊土地曾經被人使用過,或者說,是古人的遺址或者墓葬等等。

生土就是自然界經過億萬年堆積,自然形成的原生土壤,也叫淨土,它的顏色均勻,結構細密,質地純淨。熟土顏色不勻、結構參差。

根據生土和熟土的不同分佈來斷定墓葬的範圍。古人在生土上挖出墓坑或者墓道、墓穴,下葬以後再將熟土回填。這樣墓坑、墓道和墓穴的土就變成了熟土,因為它已經被人翻動過,改變了原來的結構和質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