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二十七章 起義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二十七章 起義

河南、湖北邊界山高林密,很多地方還保持著原始氣息。所謂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有清以來這一地帶的林木業極為昌盛,山溝密林分佈著大大小小的林場。這些林場吸納了數以萬計失去土地的流民前往謀生,而後越聚越多數十萬流民就在山間密林處乞食為生,日子艱辛自然是非同尋常人家可比。

當地的官府自然曉得數十萬百姓聚集山林是一個不定時的zha藥桶,一旦爆炸自己絕對是粉身碎骨的下場。可乾隆中後期土地兼併劇烈,失去土地的百姓愈來愈多,已經是大勢所趨不可擋也。只能儘可能的將各個轄區內的山寨狀況摸個清楚,也好做個準備。

乾隆四十八年12月,一道同樣的聖旨下到了河南巡撫衙門和湖廣總督衙門,“幾選南山(兩省交界處的稱呼)流民不穩者,遷至暹羅安置”。

這道聖旨對於河南、湖廣來說都是好事,何裕城、特成額馬上辦下了政令,責命地方辦理。

對於涉及到的地方官府來說這也是件大好事,雖然得不來橫財卻也去了心頭的一根刺,一些州縣官員甚至能憑著手中的資料馬上就定下了“遷移”百姓的寨子。經過一個熱鬧的寒冬,一切都似乎準備好了,近十萬遷移百姓也被紛紛告知,只等來年春天氣溫暖和了大隊人馬就開拔了。

但是有一批人可不願意,這次選出的十萬百姓中有不下於三千的白蓮教眾,這些都是幾年、十幾年來努力的結果,對於白蓮教的主腦人物來講都是“星星燎原”的火種,靠著這些白蓮教在不久之後可以將觸角滲透進整個南山。

混元教首領劉之協、宋之清和湖北枝江、宜都白蓮教首領張正謨、聶傑人,以及襄陽地區白蓮教首領齊林(他老婆就是王聰兒,不過按年級算現在才十二歲,還不知道在哪個角落裡窩著呢)幾經協商,最終是定下了舉義的章程。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他們首先要利用的就是遷移的“地點”——暹羅。對於中原的百姓而言,雲貴兩地就算是鳥不拉屎的荒涼之地了,窮山惡水不說,毒蟲瘴氣也很多,比那更南邊的暹羅是什麼鬼地方就可見一般了。評心而論,他們寧願在南山拋食也不願意去所謂的“米糧之地”。所以在白蓮教徒的蠱惑之下,遷移百姓的抵制情緒極為高漲,而地方官府則認為萬事大吉了,帶過訊息後處了發放了少許的米糧後就不再搭理了,事情就這樣蔓延開來。

這要是落在梁明眼中,滿清的手段就少了一條,極重要的一條——錢。你讓人家背井離鄉遠到國外,不發一點遣散費怎麼可以?只要十萬兩銀子砸下去,那才是萬事大吉。

到了乾隆四十九年初春,各地州縣紛紛派出治下的衙役、巡丁前往各山寨催促。這算是最後的錯誤了,這些個衙役都是啥樣的貨色?石頭裡面也能榨出三滴油的主,到了深溝密林裡催促百姓上路的同時也不忘順手牽羊的望懷裡摟。於是矛盾徹底爆發了,湖北樊城成為了第一個被起義軍攻破的城池。

為什麼是樊城呢?這就要看中國的地理圖了。河南、湖北兩省邊界據天津相隔數千裡,太遠了,十萬百姓走過去是不現實的。在前兩次的遷移中,用到了黃河的水運,而此次要用到的就是長江的水運了,到襄樊正是要走水路的。

樊城同襄陽隔江而望,自身的防守遠遠比不上湖北重鎮襄陽,而且也沒有防備,被白蓮教總教師齊林這麼“突”了一下,半天的功夫就陷落了。

長江北岸的移民見義軍突起,自然陷入了驚亂之中,紛紛向襄陽湧入。可襄陽知府這個節骨眼上怎麼可能將城外的百姓放進城中?如此一來就進一步激發了移民的怒火,再經過隱匿其中的白蓮教徒蠱惑事情終於鬧大了,十萬百姓近半加入了義軍。雖然裡面裹夾著很多老弱婦孺,可壯勞力還是有些的。

緊接著枝江、宜都白蓮教首領張正謨、聶傑人率眾起義,長樂(今五峰)、長陽等地教徒在劉之協、宋之清的領導下紛紛響應,在極短的時間內連克當陽、保康縣城。白蓮教至乾隆三十九年山東起義後,再次震動了天下。

特別是白蓮軍師,前大清當陽縣秀才方和志於三月初草擬了一襲繳文,宣明之後更是震驚了天下士子、百姓。在這封繳文中,方和志大量的引用了實證,控訴了滿清入關肆意屠殺,屢造殺孽,關內百姓死溺萬萬等等,還進一步宣揚了史料來自《揚州十日記》、《揚州城守紀略》、《嘉定乙酉紀事》、《江變記略》、《嘉定屠城紀略》、《川中記事》等書。

不問就知道,這個和軍情局的運作息息相關,不過這個秀才方和志卻不是軍情署的人員,更不是白蓮教的教眾,他原本僅僅是一個當陽的窮秀才罷了。

自從兩年前幾萬本書籍運進了大陸,中原情報署三大分處就在各地悄悄的運作著。書籍明顯不是給尋常百姓看的,他們也看不懂,更不可能擺在大街小巷販賣,這些都是滿清的禁書。它唯一的目的就是“陷害”各地的讀書人,每本書各選一冊用繩子一紮在晚上隔著門牆一扔了事。雖然絕大部分的書籍被:主人“當即燒燬,可世上總是有一部分另類。

如《揚州十日記》、《揚州城守紀略》、《嘉定乙酉紀事》這些書在滿清早期是流傳還是頗廣的,可隨著三藩被削,鄭家投降,滿清的統治漸漸穩固,這些書籍就成了明令禁止的禁書,一經查抄就是身死族滅的下場,慢慢地也就消失了。

不過很多文人還是知道有這幾本書的,雖然沒見過。在得到從天而降的一摞書後,或出於好奇,或是處於對滿清的氣憤(是氣憤,不是憤怒),還是有幾人私下裡藏了起來的。這些人很少,在藏書的文人中也就是兩三成罷了;另外一部分則是真正的大家,他們純粹就是為了藏書而藏書,這樣的更少,一成都不到;藏書的主力還是向方和志這樣的落魄學子。(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