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二十八章 文字獄前奏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二十八章 文字獄前奏

後世有人評價洪秀全,認為是他領導的太平天國革命動搖了滿清的統治根基,這幾乎是一個公認的定論。可梁明有個怪異的想法,洪仁坤(本名)這個屢試不第的窮酸秀才,假如在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他最後一次科考中中舉了,那以後還會有轟轟烈烈的天平天國運動嗎?答案是肯定的,沒有。

沒有了太平天國運動,那石達開、秦日綱、陳玉成、李秀成這些人也不會成為赫赫有名的將帥。所以,梁明得出了一個結論,人才到處都有,只要把事情挑起來,是人才的自己就會跳出來,你攔都攔不住。(想想開國眾將中,有多少是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泥腿子出身,可打起仗來GMD所謂科班出身的將軍照樣稀胡)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就好比方和志,他就是洪秀全的“消弱版”,同樣屢試不第,卻又無養家餬口的本事,平日裡只能混跡於私塾、樓管之中,勉強顧住一家老小的吃飯。這樣的人就是情報署的重點照顧物件,書籍的首選目標就是這些人。反正不用擔心他們上告官府,因為滿清的*足以讓他們望而卻步。

方和志的“崛起”和“精明”讓暗地裡的情報署對他充滿了感激之情,真的,真的是感激之情,因為書籍的記載一直在文人階層傳播,情報署不能也不敢謠傳至民間,一是這樣的反言是流傳不開的,二是怕引起滿清的注意。可方和志的一襲繳文卻提他們開啟了局面,幾天的工夫各種流言就光明正大的在豫楚大地上傳播開來,隨後以不可阻擋的架勢向四周蔓延開來。

反映過來的地方官府連連明令禁止傳言,可又怎麼止的住,古訓有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就是這個理。

傳言使得白蓮教義軍的生存空間有所寬鬆,但現在不是十年之後,他們的根基比起後世縱橫五省九年之久的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時弱的太多。不用乾隆的旨意,湖廣總督特成額馬上調集了大軍聯合川陝駐軍和河南駐軍分路圍剿,在北京的旨意到達時白蓮教義軍已經被逼進了大山之中。

乾隆的意思很明白,是要一舉清除隱患。於是中華國就落得了個意想不到的好處,聚集在豫鄂邊界的餘下二十餘萬百姓全部遣發至暹羅。而梁明所要付出的僅僅是二十萬兩銀子的禮錢,和以暹羅國發到的一封感謝信,外加幾船暹羅的土特產,好歹也要有幾個貢品不是?

中華國在這場波動中坐收漁翁之利,得到了天大的好處,兩年的移民遷來了四十多萬百姓,極大的鞏固了中華國的根基。而滿清則陷入了全國動盪的開始。

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泡湯了,心情的鬱悶可想而知,七旬老頭一發生氣,後果可就嚴重了。對待造反之人,滿清是向來不講留情二字的。就好比梁明發家的山東起義,清水教不但土崩瓦解,而且其主導的王倫等五人家族全部被滅,甚至牽連到整個壽張縣的王姓百姓,他們的下場是一律斬殺。手段殘酷之極。

陝甘、川楚、豫南,最後是五路大軍進剿,將白蓮教義軍緊緊地圍在山林之中,並且將當陽縣翻了個底朝天,方和志的鄉鄰、親朋、師友等等,只要抓到了一律處斬。對於方和志,乾隆可謂是恨之入骨,他可不傻,白蓮教起義只是區域的一時動盪,可方和志的繳文卻可以動搖整個大清朝。

雖然到了乾隆時期,滿清的統治已經極為穩固了,漸漸的也佔據了正統的地位。可就這樣乾隆依舊要做出一副親善漢族、友好士子的樣子,在幾次南巡之中他為了折服江南的漢族士子還特意穿著明朝的服飾,同當地大儒談經論學,以用來證明自己的親善。所以,對於方和志他自然不會放過。

不過清軍沒有很快的實現他的願望,押解方和志等人進京千刀萬剮。豫鄂邊界山高林密,義軍有熟悉地形,輾轉之間就拖住了滿清的進剿大軍,局勢一時間僵持住了。但大局上義軍卻已經全盤落入了下風,只要不傻他就明白義軍堅持不了多久了。

這次起義,白蓮教在豫鄂兩省的主力盡出,若是就這麼被滅了那沒有個十幾二十年是恢復不來的。梁明不想這樣就放棄了一個好子,馬上命令情報署開展進一步行動。

四十九年九月,河南、安徽、陝西三省再次爆發了起義,主力依舊是白蓮教;十月份,四川巴山地區白蓮教再次舉義。

梁明不求他們支撐多久,只要可以拖上兩年,讓中華國有足夠的時間來消化遷移來的百姓就可以了,至於情報署用掉的近百萬兩銀子,他不過是“呵呵”一笑了之。

白蓮教的突然爆發明限讓清廷有些措手不及,雖然很快就調集了各地的大軍可畢竟給了義軍發展的空間,而且各地用兵也大大減弱了清廷的軍力優勢。

時間很快就到了年底,白蓮教義軍屢受打擊實力已經大不如從前了,河南、安徽的義軍除小部分突圍至山區外,大部被消滅;陝西、四川義軍也都退入了山區;可他們畢竟是支撐下來了,冬季可不是個進山剿匪的好日子,各路清軍也退入城鎮進行修正,戰火暫時得到了平息。

梁明可不想讓乾隆過個好年,他怎麼著也要噁心一下乾隆,況且第三步計劃已經到了花開蒂落的時候了。

離過年還有六天,河南巡撫上了一道緊急奏摺。這道摺子讓乾隆是火冒三丈,南陽知府郭凱峰得人私報當地大族鄧氏藏匿禁書,報密之人是鄧府的僕人,郭凱峰不敢怠慢當即派人搜查,得《揚州十日記》、《揚州城守紀略》、《嘉定乙酉紀事》、《江變記略》、《嘉定屠城紀略》、《川中記事》等書,現已將鄧氏全族捉拿。

“殺”,這就是乾隆的批閱,並批示何裕城責令南陽知府清查,對於這樣的人他是想來不留情的,乾隆標榜自己親善,可在*上他比自己的老子、爺爺可厲害多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