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三十六章 開解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三十六章 開解

看著一臉肅色的梵偉和反應過來後跪倒在地的楊壘六人,梁明心中當然高興,表面上卻依舊沉穩以對,“眾位愛卿何須如此,快快起來,快快起來。”這話說的很輕巧,可他的臉色卻沒絲毫改變。

現在面前的這種結果當然是梁明所希望的,在事前他也想到過可能如此,但也是有了這種最佳場面他才不能表現出欣喜的情色。否則的話,那今日之事就會到此打住,這樣一來在梵偉等人的心中不可避免的會留下不信任的種子。所以,現在還不能就此打住,這事要扯開天窗說亮話,擺在明面上才好。

只有這樣,梁明才能徹底摸清梵偉等人的內心。而且這樣一來也會給他們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梁明是相信他們的,梁明是一個可為之君。

畢竟梁明是一國之主啊,面對臣子出現的疑情,他能夠做到毫不掩飾,明來明往已經是很難得了,光明磊落啊!看中國幾千年來,又幾個君王可以做到這一點。比起歷史上那些,誑受冤枉不明不白的被剝了權利的文臣武將來說他們是極為幸運的了,更不用說那些白白丟掉性命的了。

事實上,這件事梁明完全可以不去過問的,權當它沒發生過,該怎麼著,還怎麼著。而且以如今的情形看,他可以斷定這七人不會因“暗算”白蓮教之事而生出異心。

今天這事說到底是他放不下心,幾年的君王生涯下來,梁明已經感覺到自己的疑心在慢慢增大,今天的事就是他心中的一個疙瘩。不挑明了,說不準什麼時候他就發作了,梁明沒那個自信心可以消除疑心,也從來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完美”明君。

對絕對忠誠於自己的大臣,梁明會表現出極大的肚量,恩賞厚祿是是少不了的;可對於那些讓他心存疑慮的臣工,寬宏大量是沒緣分的,也就則能做到“公勻”二字罷了。

所以,對於這件事他寧可挑明了,也不願意悶在心裡。與其疑神疑鬼,心思不定,還不如做個徹底了斷。

“眾卿且聽本王言明”,梁明示意眾人坐回,如今他是心中大定,坦白的說道:“清水教乃白蓮支脈,各位皆是清水教元老,按理也算是白蓮教的骨幹。本王當今之計,乃是一石擊二鳥,不但消耗了滿清,同時於白蓮教也是百弊無一利。這讓本王又如何不擔心?如今大軍即起,當時緊要關頭,不得不令本王心存疑慮啊?”梁明一邊說著,一邊觀察著眾人臉色,果然很有效果。

顏六、楊壘二人都是直性子,心裡是藏不住東西的,九年的相處下來梁明很瞭解二人的脾氣。剛才梵偉表決心時,回過意來的二人無一都是憋得臉紅脖子粗,一副悶氣橫生的樣子,如今聽了梁明的直言已是心平氣和了,很顯然對於梁明的直言相告,二人很趁心意。

梵偉立過毒誓後就一直繃個臉,聽了梁明的話後也不僅露出了一絲笑顏。至於張百祿、吳清林、閻吉仁、李旺四人,性子上比顏楊二人要圓和很多,如今也是心神已定,從容了很多。

“本王志在中原,此眾卿皆知。”如今的梁明久居上位,百萬生靈生殺奪取存於一念之間,倒是真的養成了一身帝王氣色,說出如此豪言不用“一震虎軀”就已經豪氣沖天,“滅覆滿清,復我漢家河山,此乃本王之志,也是我中華之志。”

“南洋雖大,卻是蠻愚之地,志在此處即為苟且偷生之舉。”梁明一臉的傲色,僅僅平靠著兩三千人馬,兩年之中就蕩平了東南亞,這大大增長了梁明爭奪天下的信心。如今說起這些”燙耳“的話,在他看來就是理所應當。“中原萬里大好河山,本王如不取之遺憾終生。”

“今我中華立國已有九年,卻從未封賞群臣,為何?”一股霸氣在梁明胸中升起,“蕩平南洋之後,群臣進諫本王稱帝,本王又因何不準?”

剛剛落座的梵偉七人,似乎是受到了梁明氣勢的壓迫,抑或是心中的自覺,已經重新跪拜於地,就是一直安坐在下首的烏三娘也悄無聲息的跪倒在地。

“中原”,梁明高聲喝道:“皆因本王志在中原。”

“不取中原寸土之地,本王有何面目稱皇呼帝。”梁明現在心中很暢快,這些從未與人說過的話一經發出,他心中如同放下了一塊巨石,說他現在是神清氣爽也不為過,“不取中原寸土之地,本王又如何封賞群臣?”

“立於蠻愚之地,我梁明不過一土王耳,封賞爾等亦是憋屈,此等封賞,此等公侯,爾等取之何益?”狠狠的盯著殿中跪下的八人,梁明大聲問道。

“大丈夫,公侯爵祿當於中原取之。”舉目望著天邊,梁明似乎看到了紫禁城,看到了太和殿,看到了自己在那大宴群臣,“一土王之封賞,爾等可願取之?”

“不願。”梵偉等人高聲答道,殿堂之上臣子不得高聲,他們這算是逾制了,可被梁明挑起了豪氣的眾人,激奮之下又那裡顧得這些,“臣等願從大王滅覆滿清,定鼎中原,紫禁城內臣等自取之。”

“哈哈哈,眾卿請起。”梁明一掃衣袖,安穩坐下,剛才激動之下自己何時站起來的都不知道,“本王深悉眾卿之誠,必不負眾卿忠義。”

“大王”,一直不逞出言的烏三娘這時走上前來,稟奏道:“臣等眾人所入清水教雖屬白蓮一脈,然皆是臣義父高義,拜臣義父王氏(王倫)之德,而非崇白蓮教義,是以於大陸各省白蓮教眾並無瓜葛。大王之策,臣等絕無異議,更無二心。”

烏三娘的出言並不是事前同梁明商量好的,而是處於內心,發自肺腑,“今,大王招臣等,直言相告,明策於殿堂,臣烏氏謝大王恩義。”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臣等謝大王。”梵偉等人跪拜在烏三娘之後,心中確實很感激,聽了烏三娘之言,他們才意識到事情還有這一著。不是他們沒想到,而且一連串的變動攪亂了他們的心智,如果沒有烏三娘的提醒,平靜下來後自然也會意識到。不過那時候他們對梁明的感激之情,不可避免的就會少一些。趁著這個心情激動的時候,烏三娘的提醒幾何時節。

事情的開端很緊張,但結局也很好,不是嗎?(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