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十一章 開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十一章 開打

臺灣民眾不下百萬,到了這時至少有八成是在督臺將軍府的轄下。在戰事陷入“僵持”的時候,林爽文、莊大田等人協助楊袞進行了一次義軍大整編。剔除了老弱孤子,老軍人馬還有八千出頭。不過因為戰事順利,又有大批青壯來投,原因很簡單義軍手中握有大批的糧食。

當臺灣的奏報送到梁明手上時,上面就清晰的標出了臺灣缺糧。梁明既然決定馬上動手,那麼必要的支援也是不可缺的。除了十二門鑄鐵炮及相應彈藥外,還有大量的刀槍盾牌、少量的鎧甲和一船船的糧米。在義軍起事前就以到了臺灣外海。

鑄鐵炮不值錢,而且還都是同清軍一個水平線的。像這樣的火炮,造器局一個月就能鑄造出一百多門,工藝很簡單。可義軍中是不能出現的太多,太多的話必然會引起清廷的注意。

亂民紛起的義軍猛然間拉出數十門,甚至是上百門大炮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有外勢力插手其中。在福建盤踞的常青必然會想到隔海相望的“逆匪餘孽”——中華國,那樣的話雖然現在沒什麼影響,可在福建清軍進臺失敗後就會成為常青的藉口,那個時候中華國就是去隱蔽性了。

刀槍盾牌打造起來很容易,梁明這些年來很是準備了一批,這次只是分出了一成的量。之所以打造如此多的冷兵器,那是為了在大陸擴軍用的。

現在中華國在防禦國土的情況下只能擠出七八萬人馬,雖然庫裡存了很多軍火,可熱兵器同冷兵器不一樣,士兵不是揮手一招就成的,必要的訓練是少不了的,並且還要考慮士兵的忠誠問題。所以,大規模擴充冷兵器部隊是勢在必行的。

(本人認為那個時候的農民同20世紀初的不一樣。1927——1949年之間,我黨的軍隊很多都是招來農民,拿上槍就是戰士。但咱們要知道,那個時期的農民對於槍炮已經很熟悉了,就算沒見過真的,腦子裡也有個擬真的印象。但18世紀末的中國農民最多接觸的是鳥槍,跟真正的軍用火槍完全是兩碼事,而且還有大炮。單響聲就是一個關口,所以……)

至於鎧甲那就更簡單了,為了增強騎兵的對抗能力,梁明組建的三個騎兵旅都裝備了中型或輕型鎧甲。反正有蒸汽錘,也費不了太多的人力。送到臺灣的三百副鎧甲都是在騎甲的基礎上略加改動而成的。

對於臺灣來說糧食才是最要命的,雖然打下彰化、諸羅、淡水、鳳山四座縣城,可南北義軍並沒有發現太多的糧食,眼看著全臺糧食將盡,卻又沒辦法到外地進糧,整個臺灣人心混亂。

有了充足的糧草,義軍先是大大方方的為轄區百姓放了半個月的口糧,然後採取平買平賣的策略,很快就穩定了其控制區的統治。人心所向,臺灣再次掀起了一股參軍熱潮,畢竟軍屬家庭都在享受著“天大”的好處——每月發放一擔糧米,另外糧米價格減半(有限量);犧牲義軍戰士家屬口糧全保。

從中挑選了七千人,加上八千老軍,臺灣義軍建立起了一直人數萬五的隊伍。以府城為界限形式上分成了南北兩路。

南路義軍五千人,以莊大田為首,以鳳山為中心,控制著臺灣南端,手下大小頭領有莊大韭、莊大麥、莊錫舍、王阮郭、簡天德、許光來、李惠,以及原先的總教頭,現在的副軍師王敦。

北路義軍一萬人,以林爽文為首,以彰化為中心,下轄彰化、諸羅、淡水三縣,控制著臺灣北部。手下分為兩部,彰化、諸羅兩縣盤踞著義軍主力七千餘,頭領有劉升、陳泮、王芬、黃喜、張烈、林永、楊振國等,軍師楊袞。另一部三千人,由王作、林小文、劉士賢為首,駐守淡水,軍師陳奉先。

林爽文、莊大田二人主導的是民事,軍中事務真正的主事人乃是楊袞、王敦和陳奉先。這三人立於上首,原本的七八十個手下就分散於萬五軍中,充任者中層頭目。義軍中的各大頭領對此早已是心知肚明,對於楊、王、陳三人的身份也是一清二楚,所以極為聽命。以往農民起義軍中保存實力,爭權奪利的事在義軍中沒有發生,因為他們都是中華國的內定官員,手下兵力的調整是上頭的意思,想要爬高位靠的是戰場上的表現,而不是內部的傾軋。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義軍的這次整編完成的很順利,在福建援兵登陸臺灣前就完成了,還趁著銳氣打下了鹿港,並“和平”進駐艋舺、後壟(今苗栗縣後龍鎮),實現了北臺灣的全部佔領。

一府二鹿三艋舺,為一句臺灣諺語,說的是乾隆時期全島三大城市的盛況。一府為今臺南市,二鹿為鹿港,艋舺則為今日萬華。此句反應臺灣的由南至北的開墾史,以及各城仰賴海洋貿易的情況。鹿港名稱的由來一說是因為荷蘭時代此港口輸出大量的鹿皮而得名。

鹿港位於臺灣西海岸的中點。清治時期以前,港闊水深,距離大陸沿岸最近,因此自然成為一個繁榮的商業港口城市。乾隆四十九年,鹿港與福建蚶江正式設口開渡,從此開始鹿港的黃金時代,在當時是僅次於府城臺南的全島第二大城。

艋舺位於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新店溪及淡水河交匯處,水運優越,可通達臺北盆地大小聚落(如滬尾,錫口,景尾,新店,新莊,枋橋等地)。艋舺雖在內河,但淡水河水量充沛,貨船可直航外地互市,乃經濟發達之地。

在王作、林小文率軍進攻淡水時期,克竹塹(今新竹市)斬殺淡水同知程竣,並一路攻下了三貂(今臺北縣),大雞籠(今基隆市)、大甲(臺中縣大甲鎮)、暗坑仔(金臺北縣)、金包裡(今臺北縣金山鄕)等城鎮。可是艋舺、後壟並沒有攻下,因為艋舺守備易率500名營兵退出了城鎮,將艋舺讓給了粵籍的民軍。當時廣東籍貫的謝尚紀,鍾瑞等人還從嘉志閣(今新竹縣)招募來民兵兩千人攻入了後壟。就此雙方形成了對峙局面。

雖然心知粵籍的民軍是心向滿清的,可為了不激化閩粵移民之間的矛盾,王、林等人也只得忍了下來。但現在在糧米的幫助下,粵籍民軍散去了一多半,餘下尚不足五百人。

十二月二十一日,王作派李同、黃阿寧、林日光等率領800人“駐守”後壟,派吳異人、吳淑夜、遊異、劉長芳等人率領1200人破易連所部,並進駐艋舺。至此,臺灣北部全歸入義軍統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