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章 山東王倫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章 山東王倫

18世紀下半葉,清王朝經歷了康雍乾三朝的鼎盛時期後,由盛轉衰,逐漸走下坡路,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統治機構更加腐敗,致使下層民眾起義活動日趨頻繁激烈。

白蓮教,可謂宣告赫赫,它不是少林、武當此類的武術流派,而是一個有組織、有信仰的民間宗教組織。據傳說,公元1133年,由茅子元創立佛教分支白蓮宗,因教徒“謹蔥乳,不殺不飲酒”,故又名白蓮菜,後逐漸演化為民間社群組織白蓮教。

元末韓山童、劉福通甚至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明代趙全、徐鴻儒,俱是此教中人,這些人都有個共同的名號“農民起義者”。

是以白蓮教三字,在當朝朝廷眼中,幾乎便是反叛的同意詞。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曾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短暫的全盛時期,後來朱元璋藉助白蓮教中明教的力量奪取了政權。

朱元璋在自詡“大明王”登基稱帝後,立即頒佈取締白蓮教的禁令,在《明律》中明確取締“左道邪術”,白蓮教從此勢落。

但是,白蓮教卻並未因此而全然斂跡,經過明前期的南北融合之後,反而出現了暗地流傳的盛況。明中葉以後,民間宗教名目繁多,有金禪、無為、龍華、悟空、還源、圓頓、弘陽、彌勒、淨空、大成、三陽、混源、聞香、羅道等數十種,有的一教數名。它們各不相屬,教義、儀軌頗多歧異,信奉的神極為繁雜,有天宮的玉皇、地獄的閻王、人間的聖賢等等,最受崇奉的乃是彌勒佛。各教派撰有自己的經卷,稱為寶卷。朱明王朝認為這些不同的教派實際上仍是白蓮教,民間也籠統地稱它們為白蓮教。

滿清進關入主中原後,白蓮教徒往往多以民族利益為重,倡言道:“日月復來”,舉起反清復明的旗幟,從而遭到清廷嚴刑峻法的禁止。但是,在順治、康熙、雍正三朝及乾隆時期,白蓮教的反清復明活動,始終沒有間斷過。直至乾隆三十九年,山東教徒王倫起事反清,白蓮教又一次震驚朝野。

到乾隆60年遜位,川楚陝白蓮教大起義首尾歷時9年席捲半個中國。白蓮教起義軍在歷時九年多的戰鬥中,佔據或攻破州縣達二百零四個,抗擊了清政府從十六個省徵調來的大批軍隊,殲滅了大量清軍,擊斃副將以下將弁四百餘名,提鎮等一﹑二品大員二十餘名,清政府耗費軍費二億兩,相當於四年的財政收入。這次起義使清王朝元氣大傷,此後清王朝的統治逐漸走向衰落。

現在,我們將視線轉移到乾隆三十九年的山東壽張縣後王家莊。

這是個不大的村莊,普普通通沒有什麼特別之處,唯一於他處村莊不同的是這裡武風盛行,而且高手眾多,其為首者便是王倫。

這王倫可不是水滸傳裡的那個心胸狹隘的小人,此人出身貧苦,幼年時父親被豪強害死,隨他母親寄居於外祖父家。後因連年荒歉,王倫曾多次外出逃荒,也因此增長了見識。他自幼愛習拳棒,成年後魁岸高壯,膂力過人,且富有謀略,曾被壽張縣官府僱充縣役。後來辭職歸家,拜師習醫,因勤學好問,醫道高超,尤其是“為人治癰瘍,頗驗”。

王倫幼時家貧,待到成年時家境已然富足,與其弟(有弟3人)共有土地1頃58畝,土瓦房15間。那時王倫表面是官府中的差役,暗地裡卻已經入了白蓮教。當時,山東一直流行白蓮教,“從教者動至千百人”,這就使王倫有機會與白蓮教徒交結。乾隆十六年(1751年),陽穀縣白蓮教徒張繼成到王倫家協助蓋房時,收王倫為徒。而張繼成又是袁公溥的嫡傳。這個袁公溥平日行醫,常出外與人治病,威望很高,於乾隆三十九年六月十日病逝。

王倫入教後,即開始“傳授咒語,並運氣之法”,從而逐漸成為教中骨幹。因白蓮教的組織關系相當寬鬆,每個教首都可以發展自己的力量,因而形成許多支派。王倫也在入教數年後自立門戶,設立了白蓮教的另一支派——清水教。此後,王倫以行醫之便,先在堂邑傳習拳棍,後又“往來壽張、堂邑、陽穀三縣,廣收徒眾”,被教徒尊為“教主”。

王倫性情慷慨,濟貧扶危,為人治病不受報酬,在鄉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許多貧苦農民受過他的救助,“均感其惠,(以其平生未有子女)願為義兒義女以報德”者甚多。到了乾隆三十六年有義子十八人,且頗有財力賙濟同教,喜愛交結豪傑。此間,王倫還結識了貧漢孟燦、和尚梵偉等,從而吸引並團結了一大批骨幹。這些骨幹成員多為豪俠亡命、衙門書吏、鹽販藝人,也有一些有房屋土地而比較富裕的人物。

和尚梵偉,一作範偉(不是說笑),壽張人,善“談天文讖緯”,曾對王倫說:“予閱人多矣,莫有如君者。即若輩位至督撫,衣錦食肉,能生殺人,亦徒擁虛名。按其才與貌,終出君下。予為君擘畫,十年當為君,姓上加白字。毋自棄也。”後來,“又嘗勸王倫糾黨千人,僭入京師為變。因事遷延未果。”可見其善於鼓動、擘畫,不愧是個有謀略的人物。此後,王倫發動反清起義,多出其謀,所以很快成為王倫的軍師。孟燦,兗州人,素來與梵偉交善,曾經亡命天涯,最遠跑到過湖北,聽聞王倫要謀圖大舉,遂潛返鄉裡,由梵偉引薦於王倫,“王倫信如左右手,跬步不離。”起義爆發後,王倫破壽張、陽穀、堂邑,“得其力為多”(俞蛟《臨清寇略》)。

王聖如,即王經隆,堂經隆,堂邑縣張四孤莊人,後為王倫義子,起義時授封元帥,史料稱“所有逆首王倫、並濟惡梵和尚、堂邑村民王經隆及賊中所稱元帥孟燦,尤為巨賊”。

到了乾隆三十九年,清水教的骨幹成員中還有壽張人劉煥、李旺、王士爵、冀盤佑等,都是官府的衙役或書辦,而陽穀縣的胥役亦皆為清水教徒。另有不少“鹽梟”馬販先後入教,如顏六,堂邑人,“其面黑髯卷,指甲如爪”,故義軍中稱為“虎爪”。也是因為家窮,招集了一些亡命之徒,居積私鹽,荷筐入市,莫取誰何。梵偉招攬他入的清水教,賊中稱勇健者,推六為首”(俞蛟《臨清寇略》)。另一著名頭目國泰,既販私鹽又兼販馬,交際很廣。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王倫手下還有一批精於武藝的女教徒。其中,梁明最感興趣的烏三娘便是教中的女首領(看過《發跡》的讀者對於這個烏三娘該是很熟悉吧。

烏三娘,山東兗州人,年領二十少許,長的漂亮不說且臂力強勁武藝高強。她和他丈夫原本是做角牴戲為生的,也就是俗稱走馬賣藝德,川走於楚豫之間。烏三娘的武藝遠勝她男人(實在夠遜的)。

後來烏三娘患了癰瘍(不知道這玩意是不是闌尾?),正疼的死去活來的時候遇上了王倫。王倫夠男人,治好了不說而且不要錢,還資助了她小兩口。烏三娘感其恩惠,就做了他義女。

王倫的義子有很多人,通常稱18人,實際不止此數。除以上所提王聖如外,尚有李旺(差役)、楊壘、李得深(書辦)、李世傑、閻吉祥、李桐、李裕國)、艾得見、邵然、趙大坊、趙煥、楊佩、趙玉佩、魯書、丁若錦、李贊一、張百祿(孟燦外甥)、溫炳、趙傳等。這些個義子,都是習武多年之人,豪俠有勇力,精於氣功拳棒。王倫結義兄弟林哲、女婿李貴(烏三娘的丈夫)等人,也多為教中骨幹。

清水教骨幹成員中還有流僧俗道、商人,肩挑負販者,及至武童、文生之類的。壽張南臺寺,曾為梵偉寄身之所,內中和尚慧林、慧佔、慧泉、廣標、廣仲等皆被梵偉鼓動加入清水教並參與舉事。臨清武生吳兆隆、文生楊榮貴、武舉劉陶、清武舉邢成德等等。王倫家族中入教並成為骨幹者也不乏其人,比如王倫的弟弟王樸,還有他侄子王有恆、王有成,王倫的同曾祖弟兄王柱,和王柱的兒子王有德等等,反正是親戚一大堆。

清水教在河南之影響與勢力也很大,孟燦、張百祿(孟燦外甥)都曾到河南傳教,而他的眾多義子也以收徒習武之名廣招門徒。總而言之,清水教勢力不小,而以一個教派而言可謂高手如雲,在起義中這都是“精兵強將”。(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