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十一節 飛渡三載(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十一節 飛渡三載(下)

中國傳統的鑄炮工藝,都用泥模,即用水和泥,製成模具,然後範金(鐵水)傾鑄,層層筍合。泥模必須烘得乾透才行,否則外表雖幹,裡面溼潤,一遇金屬熔液,潮氣自生,鑄成的火炮就有蜂窩,施放時炮筒容易炸裂傷人。烘乾泥模往往要一個月之久,如果碰上雨雪陰寒天氣,則須兩三個月。況且一具泥模只能鑄造一尊火炮,隨即隨棄,不能再用。

而龔振麟得鐵模鑄炮法是:以鐵為模,鑄炮時,先將鐵模的每瓣內側刷上兩層漿液。第一層漿液是用細稻殼灰和細沙泥製成的;第二層漿液是用上等極細窯煤調水製成的。然後,兩瓣相合,用鐵箍箍緊、烘熱,節節相續,最後澆鑄金屬熔液。待澆足熔液,冷卻成型以後,即刻按模瓣次序剝去鐵模,如剝掉筍殼一樣,逐漸露出炮身,再剔除炮心內的泥胚胎,膛內自然學滑。

這些條件大秋島當然具備,當一蹲蹲火炮現行後,何亞東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仔細打量著每一蹲火炮後這才站起身來,到了梁明身前一鞠拜下道:“其法至簡,其用最便,一工收數百工之利,一炮省數十倍之資。且旋鑄旋出,不延時日,無瑕無疵,自然光滑,事半功倍,利用無窮,闢眾論之導軌,開千古之法門,其有裨於國家武備者,豈淺鮮哉!”

呵,吊起文袋子來了,不過,咱就得意。梁明心中暗爽,動作卻也不慢一把扶起他說道:“大秋島可不是你那御製監,用不著如此客套。”隨手一掃全場道:“今後這裡就託付給你了。”看著何亞東激動地神情,梁明再也壓不住心中的得意,“哈哈哈,哈哈哈……”

乾隆三十七年初,大秋島戰船艦炮更換完畢。直至夏天,在大秋島又一項驚人的“發明”出現了——鑄鐵脫碳鋼,這種生產工藝可以由生鐵經熱處理直接生產低、中、高碳的各種鋼材。在西漢時期已經存在了,不過可惜的是失傳了。這種方法梁明也是無意中看到一個帖子才知道的,不過缺點也是很明顯強度和硬度均較高,(1)含碳量一般較低。(2)碳分佈往往不夠均勻。(3)鋼中所含夾雜往往較多。

所以這種方法煉出來的脫碳鋼還不是梁明所希望得到的,梁明還有一手,不過這個就不是發明了,因為三十多年前歐洲已經有了。坩堝鍊鋼法,可謂是鼎鼎大名。像梁明這樣要對金屬材料瞭解甚多的手工作業者,自然對其很是瞭解。

只要將滲碳鐵料切成小塊置於封閉的黏土坩堝中,在坩堝外面加熱,鐵料繼續吸收石墨中的碳而熔化成為高碳鋼水,澆鑄成小錠後鍛打成所需的形狀。鋼在坩堝中熔化時,石墨碳還能起還原劑作用。鋼中的氧可以去除,各種夾雜物也能從液態鋼中上浮去除,所以坩堝鋼的質量優於這個時期的各種金屬材料,完全可以用來製作一些“重要的東西”。坩堝法是人類歷史上第一種生產液態鋼的方法。不過生產量小,成本比較高。

在得到了坩堝鋼後,梁明再次前往京師,和前次不同的是在去之前他已經有了目標。顏世,工部作監中一個很不起眼的人,但是對於火槍很有研究。曾是何亞東的下屬,倆人相交還不錯。

康熙、乾隆兩朝御製、御用火槍,主要用於賞玩和行圍打獵,製作精美,槍筒上有錯金圖案,槍托多用金銀、象牙、玉石、珊瑚、犀角等珍寶鑲嵌。

乾隆年制的鑲骨燧發槍是撞擊式燧發槍,口徑五分(1.7釐米),槍筒長二尺有七(88釐米),全長三尺六分(1.185米)。槍筒鐫花紋,槍托用虎皮木製,中後部嵌銅銀花,尾嵌獸骨。槍機前豎火鐮,扣扳機後,火石與火鐮猛烈撞擊起火。這種撞擊式燧發槍較轉輪式結構簡單、可靠,造價低廉,已被歐洲各國廣泛使用,很快就取代了火繩槍,但在中國卻只是皇室仿製了少許,未見裝備軍隊。

雖然槍管可以直接澆鑄,但因為人手不足,大秋島的火槍生產很慢,但是質量卻是世界第一滴,因為有個後世被稱作“天啟二世”的神人——梁明。當然,梁明要比明朝的天啟大帝好上很多,而且二人也不是一個領域的,一個玩火的,一個鑿木頭的,應該是沒有共同語言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大秋島所出的火槍,其原型是佛格森後膛裝彈來福槍,不同的是梁明在火門處加了一個“火帽”。這“火帽”沒啥好說的,白話白話就是一個裝“藥”的筒。這樣一來槍手就不用再擔心因為潮溼、下雨而無法擊發的情況出現,只需要將火帽套在火門上,然後扣動擊錘打擊就可以點火。

這裡面主要是一個“藥”字,這是個前提,它就是雷汞。此物的主要原料是汞,這種棕黃色的晶體在乾燥時受輕微摩擦、撞擊或加熱就會爆燃,是極好的引火之物,製造起來也不麻煩,各種配料用現在的條件製作是不成問題的:…………(省略)

將汞溶於冷硝酸中,……………………………………………………(不敢在寫了)省略。用布過濾器將雷汞濾出,用水洗除酸即可。每一斤汞可制得一斤二兩——一斤三兩雷汞。

這玩意很重要,梁明原本是準備過幾年安定後在搞的,但大秋島的製作能力實在是夠烏龜的,所以只好以質取勝了。他原本還想弄出線膛的,最後還是放棄了,不是因為辦不到,而是因為不敢。若是在南洋要大打出手,他可是沒力量來保證技術不外流的。但就算如此,配上“紙彈”後這種火槍的射速已經達到一分鐘七——八發了,這個資料不怎麼精確,因為梁明手上沒有“西洋鍾”,所以說這只是一個大概的估摸。而射程也超過了八十丈,這樣的結果讓梁明放下了半顆心。那另外懸著的半顆是因為大秋島的生產能力,每月五支的產量實在讓人無法安心。

乾隆三十六年,夏。原天津水師存船,年老失修,拆卸五艘。

乾隆三十六年,冬。奉天旅順口,沉船三艘。

乾隆三十七年,春。京口綠營水師出海遇風浪,沉船五艘。

乾隆三十七年,秋。登州北汛水師觸礁,沉船兩艘。

乾隆三十八年,春。原天津水師存船之所遇火災,毀船七艘。

乾隆三十八年,夏。登州東汛水師遇龍出水,沒船三艘,外委千總柳風皆一百三十四名丁勇沒。

乾隆三十八年,秋。萊州府所獲大盜王權病死,報遺。

乾隆三十八年,秋。登州府船廠大火,死傷主事張建科以下三十餘人,

乾隆三十九年…………

ps:紙彈是指以紙張為殼,裝有定量火yao和彈丸。用時咬破紙殼,倒入火yao、彈丸,能剩下不少的工夫,且射程穩定。(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