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六十七章 冀西北決戰(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六十七章 冀西北決戰(一)

清軍突然而來的圍攻並沒有大亂懷安城的陣腳,在這裡蹲守了小半年,這事也經歷了三四次,城內的中華軍早就習慣了,甚至連求援的訊號都沒發出。

五六月間,清軍沒那個能耐正面抵抗中華軍的進攻,劉峨的部隊是大踏步的往後退。在梁明看來這簡直就是一百五十年後抗戰時玩的那一招的翻版——以空間換時間。讓出了直隸的北部,還有東南,五六十座府縣虧本大甩賣似的扔給了中華軍。

梁明看得出劉峨的目的所在,可落到嘴邊的肥肉不吃豈不可惜,舌頭一卷三下五除二的把半個直隸吃幹抹淨了。那時直隸的中華軍就像是個大大的氣球,一紮就全漏氣了,可惜那個時候清軍也是破爛攤子一大堆,自家的事情還沒收拾乾淨呢!

等劉峨手下彙集了大批義勇,以及山西、河南、安徽等省的援軍時,柴坤也將從山東招募來的新兵大批大批的送去了京津,氣球裡面總算是填上了棉花。中華軍雖然還是稱不上硬挺,可清軍也算不上是針尖,頂多就是個麥芒。雙方小規模試探了幾下,中華軍兵鋒依舊犀利,可兵力太少,而眾多的忠勇軍、僕從軍尚未成熟,是守有餘攻不足。清軍人馬較多,但是戰力不強,奈何不得中華軍,卻能時不時的出動個萬兒八千的圍攻一下中華軍凸出的小據點。就像這次的懷安城一樣,都是“玩鬧”個兩三天,最後拜拜了事。

可是這一次不同了,戰後防守西門的二連長杜炯,和南門的僕從軍營長劉尉都向王封安反應,攻打那兩門的不是清軍,而是白蓮教義軍。因為,在城牆上布守的他們很清楚的聽到過下面那些攻城的清兵嘴中叫喊的“真空家鄉,無生老母”。這句話可不就是白蓮教的八字真言嘛!

王封安是大吃一驚,雖然他僅是個營長,可中華軍的戰略佈局他還是知道一點點的。山陝兩省的白蓮教義軍本就是用來阻擾西北諸省援軍的,雖然還不知道具體情況,可眼前西南兩門的清軍卻是投降滿清的白蓮教義軍改編的無疑。那麼他們肯定就是月前翻越太行山跑過來的白澤部了。

這簡直是匪夷所思,當年轟轟烈烈的豫楚大起義中,十餘萬人血染沙場卻也從沒聽說過白蓮教一部首領率軍投降的。如今出了這麼一出,那是不是意味著依舊在山陝兩省堅持的白蓮教義軍也會投降呢?假如是這樣,那麼滿清西北的大軍是不是也快要開過來了?

王封安想不明白,但他知道這是個重要情報,要趕快告訴後方。片刻之後,四隻信鴿兩兩成對,撲朔的翅膀分別飛向了宣化、張家口方向。

從懷安小城,到宣化、張家口,經宣化、張家口飛到延慶,再過延慶飛抵北京,在電報還沒發明的時候,訓練有素的信鴿是最好的情報員。特別是密碼本的出現,即便是信鴿迷失了方向,或是被誰給打了下來成了人家的腹中餐,都不會有損情報。也使得這小東西更加的被中華軍放心大膽的使用了。

在白澤、吳元慶二人損兵折將的時候,遠在北京的梁明已經得到了訊息。“白澤部投敵?”梁明真是不知道該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老子瞎眼了。”

原本以為那些從戰場上逃回的白蓮教首領再次起義時能發揮的更出色一些,不曾想他們竟會發揮的如此之出色。“投敵——白澤——混元教——大半個白蓮教義軍”,梁明似乎已經看到了山陝兩省的半數白蓮義軍搖身一變成了滿清的走狗。再遠一點兒,他似乎看到了明年開春,一二十萬滿清大軍水湧似的掩殺過來。“傳令騎兵一旅、二旅,忠勇軍南標部,十日之內趕至宣化集結,聽從傅力(一旅旅長)調遣。命令夏雄飛,率冀東南主力向河間、滄州、冀州一帶挺進,最大限度的調動清軍,給西北主力製造戰機。”

※※※※※※※※※

命令傳到張家口時,圍攻懷安城的白澤、吳元慶部早就退回了淶源。這一戰一共進行了四天,兩部清軍傷亡了三千多人。一直僅是耳聞中華軍厲害的白澤部是深切體會到了他們的厲害。

在戰鬥發生第三天,由宣化挑大頭出了一個連,羅家窪、西灣堡、永嘉堡等幾個要塞各分出去一個排,組成的一支兩個半連300人的援軍拖拖拉拉的趕到了懷安城。離城還有十多裡的時候就清軍的哨兵發現了。

攻了兩天城,傷亡慘重的白澤聽聞後馬上跳了起來,拉著吳元慶要去報仇,在他看來沒了城牆的保護,自己這邊萬餘大軍分出去一半也能壓死這三百中華軍。吳元慶自然不幹,副將劉毅群也勸他別意氣用事,說現在是該走的時候了。見此情景白澤惱了,大罵兩人是縮頭烏龜,膽子比芝麻粒都小。

當即集結了五千多人馬,氣沖沖的趕向了懷安城東北截擊。大半個時辰後這隊三百人的中華軍在城頭槍炮的掩護下順利的進入了懷安城,而截擊的白澤部則有多了三四百號傷員,戰死的也有二百多人。

別看這援軍的規模小,卻是帶刺的刺蝟碰不得。每個排都裝備了不下兩門的霰彈炮,火力比例之強堪稱絕冠當世。沒有大規模的騎兵群衝鋒陷陣,單憑步兵想吃下這三百人是沒那個可能的。

屢戰屢虧的白澤洩氣了,在中華軍的嚴密防守下溝壕根本挖不到城地下,而硬打又打不下,現在自己五千人馬還吃不下一支三百人的小部隊,一股無力之感湧上心頭。第三天草草了事,第四天一大早兩支部隊就南下撤回了廣昌(今淶源)。

這本是一個屢見不鮮的小衝突,卻因其背後代表的“意義”而最終演變成了兩軍的決戰。天寒地凍的,以南方人居多的中華軍戰鬥力必然有所下降,戰備運輸方面也是多有不便,可為了儘可能的減少本年初春可能面臨的巨大壓力,梁明只能在這個不恰當的時機同邯鄲方面展開決戰。在冬季,擊潰直隸南部的七萬餘清軍。

十二月中旬,得到命令的一旅旅長傅力暗地裡調集了二團全部和一團的兩個連,外加旅部直屬的警衛營,一共兩千五百餘人;一旅僕從軍三千人,忠勇軍宋偉峰部兩千人,群體集結於宣化待命。三日後,騎兵一旅、二旅四千人也趕到了宣化,南標部四千人也在下旬初趕到。

一萬五千人,這是中華軍所能抽調出的最大兵力,而且還是在嚴重削弱了冀西北西線防線之後。防禦北部的滿蒙騎兵用去了中華軍太多的兵力,梁明時常哀嘆自己薄薄的家底,卻也找不到能夠快速彌補的方法。盡全力的發展僕從軍、忠勇軍這樣的冷兵器部隊,著實是迫不得已。

大軍集結宣化之後,卻是偃旗息鼓就地修正起來。傅力再等,等那一線戰機,只要邯鄲的清軍能被調去冀東南,不要多,只要能分出去兩萬,那他就會像下山的猛虎一樣撲向廣昌。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冀東南中華軍的大本營是保定,原本直隸總督的治所,京津的南大門。接到命令後,夏雄飛不敢疏忽,收拾了保定、涿州、霸州等府縣的部隊,集結了師部和二旅一團三千中華軍,外加五千人的僕從軍,一路風風火火的殺向河間等府。

駐守在那裡的萬餘皖軍稍一接站就趁勢敗走,讓出了河間府,再戰又丟了滄州,可三戰饒陽時總兵尤介輝 察覺出不對了。中華軍並沒有向以前那樣佔了地盤就分兵把守頓足不前,而是僅留下了少量僕從軍,主力依舊死死的盯著自己。中華軍想幹什麼?尤介輝拿不準注意了,一邊連連後退,一邊向邯鄲求兵。

劉峨接到求救後,也是大吃一驚,如今這天氣中華軍犯的是哪門子傻啊!招來部將商量了一下,也沒個頭緒。但不管怎麼說,眼看皇上就要過年了,咱不能給他老人家添堵不是?當下命令山西太原總兵馬世保率部由正定府進攻保定,逼迫夏雄飛回師自救。

去了晉軍,邯鄲這邊只剩下了七八千豫軍和萬餘直隸兵,還有就是一萬來人的義勇。算不上空虛,可少了小兩萬的晉軍實力也算是去了一半了。

得到訊息後,傅力以四千騎兵為先鋒,大軍直插廣昌而去。那裡不但有萬餘清軍屯守,還是大軍南下必須奪取的要道。

廣昌原本屬於山西大同府,不過雍正十一年修建清西陵時,因“中枝龍身正脈”起於廣昌插箭嶺,為便於風水保護,將它劃歸直隸易州。其位於太行山、燕山、恆山三山交匯處,是拒馬源、淶水源、易水源三源發祥地。同時也是山西、直隸兩省的交通要道。

想要快點從山西進直隸,廣昌是最好的通道。因為它南邊就是太行山,北邊也接著燕山,西北則為恆山,三山夾道,名副其實的交通要害。(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