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一百一十六章 進軍西伯利亞(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一百一十六章 進軍西伯利亞(中)

遠東軍團是元武七年裁定軍制以來,中華國防軍新增的第一個軍團級指揮編制,即使其主戰兵力還不足普通軍團的一半多。

遠東軍團的名頭很唬人,因為在大多數的中華人腦海中是沒有“遠東”這個概念的,所以只要腦子不傻的人都知道這個軍團的作用是開疆擴土的。不過“遠東”這個詞實在太生僻了,就連入選的國防軍十五師的官兵也大多迷迷糊糊。他們大約估摸結論的就是外興安嶺以北,那片撒尿都能凍成棍棍的不毛之地。原因很簡單,第十五師是長久駐紮在東北漠河一代的,其官兵的抗寒性在百萬國防軍中絕對的數一數二。以這樣有特性的隊伍為主力,那目的地就明確了。

在國防軍的編制中,軍團級是非戰時最高一級的編制。一個軍團下轄不會低於三個整編師,加上軍團直屬炮群、騎兵群、警衛以及後勤、醫療部隊等,全員不會低於五萬人。但是如今的遠東軍團,除了一個第十五師外,就是遠在北海(貝加爾湖)的第七騎兵師,然後就是後勤部隊和一個團的警衛,說起戰鬥兵員確實是不到其餘軍團的一半。

第七騎兵師是國防軍中第一個由蒙古人組建的師級編制,其中半數以上的兵員是來自唐努烏梁海的喀爾喀蒙古、布裡亞特蒙古。滿清統治者雖然一直叫囂著滿蒙一家親,但其對於蒙古族待遇其別還是很大的。

八旗蒙古建立後,皇太極把旗的編制推廣到整個蒙古地區,順道把蒙古分為內蒙古和外蒙古。

內屬蒙古是清朝總管旗和都統旗的總稱。蒙古地區除札薩克旗外,清廷又編設很多總管旗,也有都統旗,稱為遊牧八旗。總管旗(遊牧八旗)都是曾反抗過或者無功於清朝,故他們不授札薩克,不設盟,也無世襲封爵(除附牧該旗的個別世襲佐領外)。這些旗直屬於該地區的都統、大臣、將軍,並統於理藩院。蒙古地區總管旗、都統旗始於漠南蒙古的歸化城土默特和察哈爾部。後在唐努烏梁海、阿爾泰烏梁海、阿爾泰諾爾烏梁海、準噶爾等地區,也相繼編設總管旗和都統旗。

外藩蒙古是清朝札薩克旗的總稱,有內札薩克和外札薩克之別。漠南以科爾沁部落為首,共劃分為49旗內札薩克蒙古。漠北喀爾喀地區的86旗,科布多19旗,新疆伊犁將軍所轄的13旗(準噶爾),青海29旗以及阿拉善、額濟納皆為外札薩克蒙古。內外札薩克的主要區別在於,前者有兵權,並直統於理藩院;後者無兵權,並受當地所設將軍、辦事大臣及參贊大臣指揮,再統於理藩院。

相比而言外蒙古部落同滿清的密切遠低於內蒙古49旗,滿清時期兩者的待遇也相差甚遠。可如今變了天,轉了乾坤,兩者的情形就顛倒了個個。比起被犬養一百多年的內蒙古,外蒙古更受梁明信任。特別是唐努烏梁海附近的喀爾喀蒙古。滿清雖然在順治十二年就形式上統治了唐努烏梁海,還在雍正五年(1727年)和俄國簽訂《布連斯奇界約》,劃定了雙方在唐努烏梁海地區的邊界,但其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統治方式在1756年之前完全沿用了當地原有的統治形式。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轄有唐努烏梁海地區的和託輝特部首領青滾雜卜反叛,翌年初叛亂平息,滿清始開始調整對唐努烏梁海地區的管理方式。兩年後清朝在該地設定唐努、薩拉吉克、託錦、庫蘇古爾四旗, 乾隆二十七年設定唐努烏梁海四旗總管,頒予“唐努烏梁海四旗總管之印”,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又編成克穆齊克旗,統歸定邊左副將軍節制。

換句話說,滿清滅亡前才完全控制唐努烏梁海不到三十年。因此,對於唐努烏梁海附近的喀爾喀蒙古人、布裡亞特蒙古人,梁明還是比較放心的。當年的愛杭山一戰,三萬蒙古騎兵灰飛煙滅,第七騎兵師可是立了不小的功勞。

若果說遠東軍團的編制存在很大問題,那麼它指揮官的配置就更顯得扯淡了,出任遠東軍團正副指揮的分別是陸軍副總監宣順候楊壘以及京畿衛戍區副司令兼大內侍衛統領宜昌伯陳磊,而參軍(參謀長+軍務主任)則有京畿衛戍區參謀長戴燕侯吳廣淮接手。如此的高階別的配置,其用意不問可知。

當年跟著梁明打天下的文臣如今還活躍在朝堂的已經不多了,可武將卻是相反。柴坤、李勾、蔡氏兄弟、楊壘等人年齡都要小於梁明,如今四十來歲正是當打的年齡。

就像楊壘,投靠梁明時不過二十二三,現在還不到五十,經歷了二十來年的磨練,早已是中華軍中的威望隆重的宿將。這一次遠東軍團主將的安排,明顯是要他當大頭。至於陳磊和吳廣淮就顯得遜色不少,這二人一個是長久跟隨梁明左右的心腹,另一個則是坐鎮後方專業人才,論起打仗差了楊壘幾道街遠。之所以安排了他們兩個,只有一個目的,為他二人添一份軍功。

陳磊長久跟隨梁明左右,盡心盡力統領大內侍衛很是稱職,可畢竟少了份實打實的沙場軍功,元武五年封賞天下時梁明百般維護也只得了個宜昌伯,而在論功排位的武職將官中,他的位子愣給排出了五十開外,前面硬是有了十一個子爵封位的主。

而吳廣淮則是父親遺澤,他老子吳德奎是第一批投靠的小邦國王,早在建陽二年就被封為戴燕侯,元武八年吳德奎含笑而逝,身為嫡長子的吳廣淮自然就接過了他老爹的槍桿子,成為中華帝國中四十二個侯爵中功勞最小的一個。

這一次把他們二人安排進遠東軍團,梁明也可謂是用心良苦,只要有了份開疆擴土的軍功,陳磊的爵位可以再升一級,吳廣淮的帽子也能帶安穩了。畢竟中華朝才建立十多年,遠還不到二代、三代勳貴頂戴子的時候。

遠東軍團成立於元武十一年夏,至今已經小兩年了。雖然一直沒有等到出擊的命令,楊壘卻早早的定下了進攻的路徑。第十五師兵分兩路,其第一旅五千人已經開到北海(貝加爾湖)快一年了,同第七騎兵師經過一年的磨合已經配合的很是默契,而餘下的師部以及第二旅七千餘人,則一直停留在精奇裡江附近。

遠東軍團沒有所謂的軍部,楊壘身邊只有一搓參謀,以及一些嚮導和翻譯,他手中直接握著的只有一個警備團,以及他自己的百餘名親衛。同特意調配的,人數多達三千的輜重部隊相比,楊壘確實是寒顫了點。

遠東軍團人馬不多,滿打滿還算兩萬出頭,卻是要分兵兩路。一路由楊壘親自指揮,下轄十五師師部、第二旅、警備團、輜重旅,共一萬一千餘人,由黑龍江發動進攻。這一路不好走,山高路遠,道路崎嶇,是以才有了多達三千人的輜重部隊。另一路則是由陳磊率領,下轄第七騎兵師五千人,十五師第一旅五千,輜重部隊千餘人,人數也是一萬一千人左右。他們這一路是從北海開始進攻,屬於草原的延伸地帶,地曠人稀,卻也好走。

一東一西兩路部隊雖然人數持平,可戰鬥力卻相差甚多,西路軍五千騎兵,五千步兵,戰鬥力強出東路軍不止一籌。可面對的敵人也多出不少。

北海附近是沙俄重點侵蝕地區。早在崇禎十一年(1638年),沙俄便以葉尼塞斯克和雅庫茨克為中心,分別從西部和北部兩個方向入侵北海地區。哥薩克在安加拉河流域建立了巴拉幹斯克(1654年)和伊爾庫茨克(1652年),在勒拿河上游建立了維爾霍連斯克(1642年)。在貝加爾湖東北角由哥薩克建立了上安加爾斯克(1647年)和巴爾古津堡(1648年),於1652年又建立了巴翁託夫斯克堡。如此一來,沙俄大體上從北部用據點包圍了貝加爾湖,為進一步南下和東進打下了良好基礎。然後從貝加爾湖南岸,俄國軍隊一路南下直逼蒙古地區,一路東進抵達黑龍江上游的石勒喀河,進而入侵黑龍江。1658年建立了涅爾琴斯克(尼布楚),1658年建立了捷連賓斯克,1665年建立了色楞格斯克(烏蘭烏德),1666年建立了烏丁斯克等。

康熙二十八年9月7日,中俄雙方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條約規定:中俄兩國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界,以北以西屬俄國,以東以南歸中國。額爾古納河以西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地區歸屬為俄國領土。雅克薩城歸中國所有,俄國修建的城池拆毀,居民遣回俄國。雙方定約之後,准許互通貿易。

《尼布楚條約》絕對不是一個平等的條約,因為滿清在領土上做了較大的讓步。而滿清讓與俄方的尼布楚地區,原本是蒙古茂明安部落的遊牧之地,生活在這裡的都是布裡亞特蒙古人。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ps:狗娘的,一下子割出去了四十萬平方公裡的土地。現為俄羅斯布裡亞特共和國和赤塔邊疆州所有。這裡多山脈,著名的薩彥嶺高達3000多米。整個地區到處森林密佈,最南部則是大片的草原,和外蒙古境內的草原相連。地區內水系都屬勒拿河流域,水利資源豐富。在山區,礦藏豐富,金、鉬、鎢、褐煤、石膏等儲量都很大。這裡最大的城市現為烏蘭烏德,人口近40萬,為西伯利亞大鐵路在遠東的一個重要樞紐。另一個重要城市為赤塔,人口30多萬,是現在中俄經貿往來的一個大口岸。(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