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一百三十章 《中日江戶條約》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一百三十章 《中日江戶條約》

元武十四年春,倒幕軍兵敗廣島,全軍退出本州島。戰敗了的西南諸藩在向德川幕府請降不果之後,遂調集了全部兵馬部署於北九州——福岡一線,乘勝追擊的幕府軍雖然擁有水軍優勢卻始終拿不下一塊灘頭陣地,無立足之地又怎能兵進矽島?兩軍就此進入僵持階段,西南聯軍雖處於劣勢卻能力保領土不失。

德川家齊心中自然希望能夠一鼓作氣拿下西南,可是一年多的大戰已使得幕府元氣大傷。在戰爭開始的那最初的三個月,幕府軍連連大敗,丟掉了京都以西大片土地也就算了,可近五萬常備軍的戰歿卻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彌補的。加上之後的年餘大戰,幕府控制的常備軍折損幾乎半數,軍力大損,財力也有快支撐不住了。是以,在三次大規模登陸被打退之後,幕府已經在考慮“納降”的可能了。

不過事情在四月初有了轉機,那一天中華帝國駐江戶領事走進了德川幕府的大門。四月九日,《中日江戶條約》簽訂。

《中日江戶條約》簡單的說是一個交易,一個由強勢的中華帝國主導的對兩者皆有益的交易。中華帝國出兵替德川幕府消滅西南諸藩,之後由中華帝國代為管理九十九年,並且中華帝國立刻向德川幕府支付三百萬銀元的佔地費。若是德川幕府能夠讓出蝦夷島(北海道),還會取得中華帝國五百萬銀元的無息貸款。

德川家齊他們並不傻,他們知道只要這麼一簽約,九州島就再也不會屬於大和了。這是對民族的不負責任,但對於德川幕府,這是一件很受益的事情。西南諸藩可以說都是德川幕府的反對者,二百年前關西會戰的失敗者,對於他們歷代幕府將軍都不敢掉以輕心。若是借中華帝國之手解決掉西南諸藩,這對維持幕府的統治當然是很有益的。可是,這樣的代價是永遠的失去九州島。德川家齊有些猶豫。但殘酷的現實是他必須要面對的,一年半的戰爭,十多萬常備軍的傷亡,幾乎是掏空了德川幕府的家底。現在的德川幕府,是有史以來最為虛弱的時候。若是能夠取得三百萬銀元,還有那五百萬的無息貸款……

德川家族經過三天短暫的考慮之後,完全贊同了江戶條約規定。四月九日,《中日江戶條約》正式簽署。

德川幕府得到了八百萬銀元的救急款,中華帝國則得到了矽島、蝦夷,一南一北挾持本州、四國的兩大島嶼。在條約簽訂的當天,九州島成為了過去,剩下的僅僅是矽島。遭受損失的僅僅是日本西南諸藩,他們的貴族將會失去相傳數百年的權勢,他們的百姓也將馬上成為中華帝國的三等公民。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至於蝦夷島(北海道),那不過是北面一個荒蕪的原始島嶼,它還不是大和民族生存的土地。

這個原始島嶼是東瀛列島中的第二大島,位於列島最北部。南北寬420公里,東西長 540公里,面積83,520平方公里(32,247平方哩)。其西臨北中國海,南瀕太平洋;西南以津輕海峽與本州毗鄰,北隔宗谷海峽同庫頁島相望,為扼控兩峽的戰略要地。古稱蝦夷島,原住民是阿伊努人,於庫頁島、東西伯利亞的原始居民是為同宗。大約在六百多年前,才有少量日本人開始進入。

德川幕府根本就沒有那蝦夷島當一回事,更沒把它當做自己的領土,所以見到那多大五百萬的無息貸款當即就拍板同意了此事。這確實讓中華帝國無意間撿了個便宜。

五月份,《中日江戶條約》傳到了北京,梁明心中那個叫高興啊!身心那是一種無法用言語所表達的舒坦!當即調遣了京畿禁軍第一師,駐紮於魯東的國防軍第六師,打算用兩個師的兵力去掃平矽島。至於運輸這有北洋艦隊來操辦。禁軍第一師由天津港出海,國防第六師則有威海出海,兩師相匯於新濟。這新濟原本是朝鮮的濟州島,在元武十二年被割讓與中華,給北洋艦隊找了個落腳的好地方。

由新濟出海,艦隊完全可以直接把兩個師送到矽島的任何一個地方。猖狂一點的說,矽島已經是中華帝國的囊中之物,西南諸藩聯軍他們扛得住幕府軍的進攻,卻絕對扛不住中華兩個精銳師的掃蕩,雙方差的太遠。對於矽島的作戰梁明一點都不擔心,如果兩個整編師都拿不下久戰之後的西南諸藩,那中華數十個整編師都可以解散掉了。

現在,梁明的目光盯上了蝦夷島。這可是個好地方啊!

蝦夷人,亦譯阿依努人。住在北海道、庫頁島和千島群島的民族。體格不像鄰近的類蒙古人,可能是一度廣泛分佈在亞洲北部地區的早期類高加索人的後裔。如今大部分已經滅絕了,島上的原住民已經是所剩無幾,對於中華的佔領絲毫造不成影響。

對於這一塊寶地梁明早就眼熱不已,這可是養馬的絕好之地。不過因為先前已經有了明離州(澳大利亞),在那裡二十年的繁馴為中華提供了足夠的優良馬匹,一時間也沒必要再去開闢一個新的養馬基地。因為一個新的養馬基地從投入到可以批次產出至少需要十年。但是,現在的西伯利亞戰場迫使似梁明不得不在開闢出一個新的繁馴基地。

明離州北部屬熱帶,大部分屬溫帶,一月份(仲夏)的溫度白天平均為29℃,夜間為20℃;而七月份(隆冬)的平均氣溫分別約為22℃及10℃,其培育出的馬匹完全適應於中原戰場,騎著明離馬的中華騎兵從南嶺殺到了漠北。但是現在的西伯利亞不同,明離馬並不適應那裡漫長酷寒的冬季。所以,辛苦培育出的萬餘匹雜交馬(蒙古馬+明離馬)全部調配給了第七騎兵師。

一年的征戰,遠東軍團戰果累累,可消耗也很大,特別是戰馬。在佔領了半個西伯利亞之後,寒冬降臨了。漫長的冬季中,第七騎兵師同彪悍的哥薩克騎兵展開了殘酷的絞殺,馬匹損耗量很大,現在供往前線的戰馬已經是蒙古良馬了。

面對著這一情況,梁明深切的體會到一個事實,必須儘快建立起一個可提供耐寒戰馬的繁馴基地。蒙古大草原,梁明當然不會放棄。但這是一個長久的事情,一代代的閹割(古代的戰馬、良馬,為了保證它們的馴服,都是要閹割的)幾乎已經摧毀了蒙古馬血統,培育蒙古雜交良馬所耗費的時間太長了,倒不如在保持的同時另起一個爐灶。這個另起的爐灶就落在了蝦夷島。

梁明這一代人是看著抗日片長大的,除了記下了日軍的殘暴,對他們起的東洋大馬也有點印象。日本騎兵的坐騎比八路軍騎兵的坐騎好,這一點是肯定的,不然的話那麼多電視、電影上也不會出現一個個相似的鏡頭——繳獲的東洋馬全都被當成了寶貝。(李雲龍說道:看鬼子的東洋馬,多好,明兒個打跑鬼子我給大夥兒一人發一匹。就是到今天,東亞最好的戰馬也還是出自日本北海道。)

來到了這個年代,對日本梁明自然是關注有加,各種情況多有瞭解。就拿戰馬這一說,可以說他們本土是沒用好馬的,包括木曾馬、宮古馬在內的七種土種矮馬,完全是出於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的需求。而且多是放養在山坡地,本州、四國、矽島,都是沒有草原的。

同這三個地方相比蝦夷島就好了很多,全島地勢中部高,四周低,沿海多是冷溫帶草原。為了建立這個御馬基地,梁明特意準備了一百匹特選的蒙古良馬,三帳哈薩克和巴達克山國(也就是現在的哈薩克和阿富汗)敬獻的良馬一百二十匹,荷蘭海爾德蘭馬與格羅寧根馬各五十匹,阿拉伯馬五十匹,法蘭西盎格魯阿拉伯馬、西班牙安達盧西亞馬、英格蘭盎格魯-諾曼馬各一百匹,還有就是沙俄的頓河馬、奧爾洛夫馬各二百餘匹。為了這個繁育基地梁明是煞費苦心,輸入大量型別各異的馬匹,為的就是能夠儘快的產出優良的自繁駒。

這話再說回來了,佔領了蝦夷島不但有了快良馬的繁育基地,還等於是佔據了整個北海道漁場。這個時期蝦夷島人都被幾個,哪裡還有可能去大肆捕獵海魚。但梁明可是知道這塊寶地的,日本暖流和千島寒流的交匯地,那可是後世鼎鼎有名的世界四大漁場之一。再有就是一個最新發現,在蝦夷島探索的探險隊,在多次地域發現大量的儲存煤礦,據估計儲量相當的大。雖然同漁場一樣暫時不能支援國內市場,卻也算是條門路,至少給遷移過去的百姓找了個飯碗。賣不到國內,完全可以賣到本州嘛!

實際上這是梁明的無知,在後世水產業、農業、礦業是北海道的支柱產業,特別是煤礦產業。北海道的礦藏豐富,煤炭儲量佔據了東瀛列島的一半以上。

恍恍惚惚之中,接著日本的一場內亂,東瀛列島半數入手了!這效果還真是讓人爽的不行!(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