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一百五十一章 燒錢的海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一百五十一章 燒錢的海戰

二人退下後,梁明招呼來一個內侍,“去,到軍情局提分內檔來。”說著就遞過去了一份手諭,上面的內容很簡單,調取歐洲各國海軍密報。

一直到了黃昏時段,梁明才把一尺來厚的內檔存案大略的看完。他倒也有了幾分瞭解,何柴坤他們如此著急並非是杞人憂天。英法兩國海軍的發展實在是快了點,這讓他想起了後世的一個詞——軍備競賽。

拿破崙戰爭(1799——1815年)前夕,英國與法國及其盟友西班牙展開了一場造艦競賽。1780年到1790年,英國新造戰艦總噸位達8萬噸,而法國、西班牙針鋒相對,各造了5萬和4萬噸,而且單個戰艦比英國更大,裝備火炮數量更多。比如這個時期英國的一級戰列艦裝備艦炮110門,法國同一級別的戰艦有炮118門,而西班牙著名戰列艦“特力尼達”號(Santissima Trinidad)有四層火炮甲板,共裝備艦炮130門。到拿破崙當權前夕,英國皇家海軍的總噸位為53萬噸,而法國、西班牙合起來有62萬噸。最近幾年中法西聯合艦隊雖有數量優勢依然屢戰屢敗,證明了英國皇家海軍的素質和戰術遠遠優於法、西海軍。

若單是如此梁明不會感到意外,英國皇家海軍的素質和戰術絕對是當今世界第一流的存在,他們遠遠優於法、西海軍,同時也遠遠優於中華海軍。中華帝國三大艦隊,兵力雄厚但真正的戰力究竟如何,梁明不得而知。因為自從早年的同英國那一戰之後,二十四年了,中華海軍再也沒有同平等位子的對手較量過。是真的有實力,還是虛有其表,梁明真的不知道。

英國人很瘋狂,法國人,準確的說是拿破崙也很瘋狂,現在他們簡直就是在像造房子一樣建造軍艦。兩國,每一個船塢都在工作著,一刻也不停下。

這個時期英國皇家海軍的戰艦分為六個級別,只有前三個級別稱為“戰列艦”。西元1789年,英國皇家海軍一共有戰列艦59艘,到1800年,戰列艦增加到85艘。

一級戰列艦平均噸位2500噸,定員850人,有三層火炮甲板,裝備火炮100門以上。通常是底層配置32磅火炮,中層24磅火炮,上層12磅火炮。1789年的時候,英國皇家海軍有一級戰列艦5艘,全部裝備100門大炮。納爾遜如今的旗艦“勝利”號就是一級戰列艦。1803年,一級戰列艦增加到7艘。

二級戰列艦平均2200噸,定員750人,也是三層火炮甲板,裝備火炮在90到98門之間,配置與一級戰列艦相同。1789年英國皇家海軍有二級戰列艦9艘,其中7艘裝備98門火炮,兩艘裝備90門火炮。二級戰列艦到今年減少至7艘。

三級戰列艦平均1750噸,定員650人,兩層火炮甲板,裝備火炮在64到84門之間,以74門炮的戰艦為例,通常包括32磅火炮28門,18磅火炮 28門,以及9磅火炮18門。三級戰列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的主力,1789年時有45艘,其中41艘裝備74門火炮。三級戰列艦到今年劇增至71艘。

另外英國皇家海軍還有四、五、六級戰艦50艘,包括巡洋艦和其他炮艦,巡洋艦是一種單層火炮甲板的炮艦,裝備20到40門火炮,速度很快,通常執行偵察和護航的任務。

到今年為止,法國大革命已經過去了15個年頭,如果梁明的記憶不出意外的話今年之後,法蘭西共和國就會變成法蘭西第一帝國。15年來英法兩軍海上的交戰一直未停,雖然第一波高潮已經過去了,但它的傷害是不可彌補的。

1790-1800的十年間,法國海軍被擊沉、俘虜戰列艦44艘,巡洋艦53艘。這是多麼龐大的一支艦隊,它幾乎是戰前法國海軍的全部實力。

從數量上說,法國海軍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1797年,在拿破崙遠征埃及之前,它擁有三十八艘戰列艦,每艘最少裝備74門炮,其中東方號和阿密涅爾號裝備有120門大炮,是那個時代最有威力的戰艦。當然,這個數字對比海上霸主英國皇家海軍的戰列艦稍稍遜色,但也完全可以一戰。然而,法國海軍的戰鬥力卻和它的數量不相干,它的優秀軍官和水手大多是保王黨人,大革命初期就站在共和政府的敵對一方,而它的戰艦長期被封鎖在港內,無論是炮術還是航海都無法得到訓練。這使它面對經驗豐富的英國海軍總是力不從心,而不佳的戰績更增加了法國海軍對英國艦隊的怯戰心理,法國海軍裡面普遍流行著“恐英症”。

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西元1797年拿破崙遠征埃及那一戰。

這支屬於拿破崙的艦隊蔚為壯觀,由十三艘戰列艦護航三百二十九艘運輸船裝載著三萬八千名法蘭西最優秀的陸軍官兵,艦隊幾乎充斥了整個視野。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他乘坐的旗艦東方號戰列艦,這艘排水量四千噸的鉅艦用去了四千顆最好的歐洲橡樹,三根主桅上飄揚著法國國旗,海軍軍旗和各式各樣的將旗,舷側三排大炮的炮口在星光下閃閃發光。和其他戰艦不同,它龐大的身軀閃著金屬的光澤,那是因為它的船身覆蓋著一層銅皮 -- 這並不是為了裝甲,而是為了增加航速,卻不自覺的使它在同類之中顯得更加出眾。

這支艦隊的海軍總指揮官 -- 45歲的法國海軍中將德.布里埃斯。他是一位傳統保守的法國海軍高階軍官,從留下的畫像依然可以看出他濃厚的貴族氣質,他在艾奧尼安島戰役和威尼斯都打過漂亮的戰鬥,但是被提升為海軍總司令後,卻顯得並不那樣自信,他在給督政府的信中寫道:“我的人員不足,現有的訓練也不夠,軍艦的火炮很多陳舊不能使用,在這種情況下接管指揮權,的確需要一點兒勇氣。”他的不自信也並不是軟弱的表現,因為他面對的是世界第一的海軍艦隊 – 英國皇家海軍,更何況他們的統帥,還是那位最富有攻擊精神的納爾遜勳爵!

納爾遜是英國歷史上公認最優秀的海軍統帥。這一點就是梁明這個不瞭解海戰史的人都有耳聞,他隱隱中記得這個納爾遜好像為英國贏得了一場決定性海戰的勝利,他還親手製作過納爾遜的座駕——勝利號的模型。當時有人出一萬五千塊,讓他做了那麼一個精工。

1797年,他在聖文森特海戰中立下戰功,晉升為海軍少將。那一次,他違抗傑維斯中將的命令,率艦獨自衝出戰列,勇猛的對敵艦隊迎頭截擊,衝上敵艦肉搏,迫使西班牙艦隊降旗投降。這種不顧敵我兵力“見敵必殺”的主動攻擊精神成為了後人所說的納爾遜精神。追殲拿破崙的東方遠征艦隊,是他第一次獲得獨立率領艦隊作戰的指揮權。

8月1日下午2時,法軍瞭望哨發現英軍的前衛艦的桅杆,立即發出英軍艦隊來襲的警報,布里埃斯將軍微微吃了一驚,他立即下令所有艦長到如果說布里埃斯對於英國人的襲擊沒有準備那是不公平的,在他剛剛到達的時候,就曾經和艦長們討論過英軍來襲的問題,大家的意見幾乎沒有兩樣,那就是在錨地排成戰鬥陣型應戰,而不是到喇叭口港灣去和英軍交手。這樣做的原因是法軍的訓練不足,有一半的人員都不滿十八歲 — 好兵都被陸軍徵用了,在海面上難以保持正確的戰鬥隊形。布里埃斯對此深表贊同,他認為面對納爾遜這樣瘋狂主動的對手,還是老成持重,以逸待勞比較好,換句話說,布里埃斯是準備給納爾遜擺一個鐵桶陣,法軍在土倫就是依靠這樣的戰術頂住了英軍的進攻。

這裡有必要介紹一下當時的海軍作戰特點。當時的海戰沿襲自英荷十七世紀的一系列海上爭霸戰,戰術頗為僵硬。當時的戰艦火炮大部分部署在船舷兩側,交戰雙方把戰艦排成一線長列,像兩道活動壁壘一樣用舷側的火炮互相轟擊。這樣的作戰對適航性和火力的要求壓倒一切,只有大型的蓋侖型風帆戰艦可以長時間可靠的保持在佇列中,因此,這種裝備二到四層甲板,七十門以上火炮的戰艦被稱為戰列艦,這也是這個艦種名稱的由來。而比較小而快速,用於偵察和襲擊的戰艦,則被稱為巡航艦。到十八世紀後期,木質風帆戰列艦的建造達到了頂峰,出現了排水量四千噸,裝備一百三十門火炮的巨無霸戰艦,即便傳說中的鄭和寶船鉅艦,也不過如此。當時的炮彈還多是實心的球形炮彈,多少有些力不從心,這時的戰鬥往往長時間難分勝負,大多數情況下戰鬥力比較強的一方會把對方擊退,從而贏得海戰的勝利。因為球形炮彈形成的破口比較小,而軍艦上普遍帶有木匠,一旦出現漏水就會立即進行修補,除非是正中彈藥庫或者幸運的在迎風面的敵艦水線處鑿開大窟窿,一次大海戰,擊沉對方的機會相當的小,這樣倒黴的戰艦一百艘裡大概也只有兩三艘吧。

從當時雙方的戰鬥陣容來看,可謂各有千秋,英軍有十四艘戰列艦和兩艘巡航艦,法軍則擁有十三艘戰列艦和四艘巡航艦,計算大炮的數量,法軍一千二百門,英軍一千門。

雙方士兵素質的差異,雙方指揮官素質的差異,讓這一戰成為了法國海軍心中永遠的痛,成了拿破崙心靈永遠的一道傷疤。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整個戰役中,法軍的十三艘戰列艦和兩艘巡航艦被擊沉或俘虜(包括四千噸的東方號),只有高貴號和統帥號,以及兩艘巡航艦突出了重圍,而英艦只有兩艘重傷。法軍陣亡一千七百人,包括布里埃斯中將和另外三名將軍,負傷和被俘的超過三千,其中包括七名艦長。而英軍只傷亡了不到一千人。法軍在埃及的艦隊全軍覆沒。(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qidian.co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