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18世紀之新中華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十二章 起端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十二章 起端

ps:再有三兩章就要…………

地方是到了,但接下的生活則是更為重要的一件事。有了宋和芳等拉瓦格商紳的捐贈,梁明完全可以安安穩穩的等到農忙時節,在這一段期間內他們唯一需要動手的就是建造自己的住處。

拉瓦格雖是呂宋島西北部最大的城市,但也僅有萬餘居民,清理了當地的土著,攆空了西班牙人,拉瓦格餘下的住所也只有一片小小的地方。要想安置下五千六百餘戶三萬七千多百姓只能再築新城,地點就放在拉瓦格西北的港口地帶。

拉瓦格空闊的市政大廳上,梁明列坐上位,柴坤、柳風、何亞東、張建科、賴明金、王權、李勾、梵偉等人分坐左右,三四十位頭領到也撐得起場面。

對於眼下的情況梁明早有準備,早在起事之前就盤算了個大概,“我部百姓共五千六百七十三戶,甲等一百一十七戶,乙等三百七十七戶,丙等五百四十四戶,丁等四千六百三十五戶。特級戶三百一十九家,一級戶一千四百二十九家,二級戶三千一百零七家,三級戶九百八十家,四級戶一百三十三家,五級戶二十六家。”

梁明看了一下坐下眾人,除了柴坤等起事之際就已上是頭領的外,餘下的如梵偉、楊壘、莫官扶等人都是一臉的糊塗,就是蔡德利、蔡德福、夏雄飛、陳阿大等由島上提拔出的頭領也是混乎不清。

“這甲等之家就是書香功名之人;乙等即為醫師大夫、各府衙的師爺還有一些賬房先生、武師等等;丙等是鐵匠、木匠等有一技之長的人家;丁等嘛,剩下的農家就是。”對於能拉來如此多的“人才”梁明還是很得意的,“其後的特級戶就是大秋島上的班底和一些戰死沙場的將士遺屬,一級則是自願跟隨我軍或是家有從軍者;二級依附我軍心向我軍的人家,三級即是招集而來的,四、五級便是心懷清廷之家。”

說到這梁明還是有些鬱悶,連清水教義軍都有一些武生(走武舉之路的)、文案跟隨,自己這轟轟烈烈席捲三府的“漢軍”竟無一人投效,真是怪事。

“五級戶係數遷往城中居住,涉及槍炮鑄造和火yao的五百二十六戶另設營地,餘下四級人家以五戶為組,設組長;二組為甲,設甲長;五甲為保,設保長;二保為營,設營長。五營為區,設區長。一營百戶,立一寨,其中須有書香之家二戶,郎中一戶,賬房一戶,裁縫一戶,武師一戶。甲、保、營、區四級署長需記錄在案,保長及其以上者任命需以通報。每保除保長外,還需巡丁二人;一營除一營長外,設錢糧官一人,由本營賬房者充任,設戎長一人,有本營武師充任,下屬六名巡丁,校書員一人;每區除區長外,設錢糧官一人,屬員四人;書記官一人,屬員四人;法官一人,屬員四人;警長一人,屬員十人;設藥堂一座,由本地五戶郎中任職,再尋派大夫或醫生一人為主。(注:等級:醫師——醫生——大夫——郎中)皆有將軍府任命。”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一大段讓坐下的眾頭領暈了半天,掰了下手指算了半天,夠細的。不過這點這是開頭,下面的才是重要的,真的很重要,因為它改變了中華三千年以來的賴以淵源流傳、生生不息的源頭。它的出現或許只是梁明的一廂情願,只是他心中的一份願念,它可能只是歷史上的一縷雲煙,但它確實存在著。

“每一區設學堂一座,由本區的十戶甲等之家挑選五人任先生,教授國學,學堂主事由將軍府另派,教授算術;命所有十二週年以下者,五周歲以上者幼童無論男女皆入學堂,無須費用,有將軍府補發。十二至十五週歲者無論男女皆入夜學,每日酉時過半開學直至戌時,先生由餘下五家中抽取三人………………”

“至於陣亡將士,若有遺屬則每月補助銀元二塊,糧一擔,布五尺,維持五年。”

++++++++++++++++++++++++++++++++++++++++++++++++++++++++

二月初八,剛剛平靜下的拉瓦格再次熱鬧了起來。大清早,王權便率著由五艘雙篷艍船,八艘趕繒船,一艘大海船組成的船隊搭載著夏雄飛所部五百人倚著海岸駛向了布爾戈斯。片刻後李勾就率領由陸勇一營和陸戰營一三四隊(楊壘、吳清林、顏六)組成的剿滅部隊向東而去,他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拉瓦格周邊的大小二十多個土著部落斬殺乾淨。

更大喧鬧來自於營區的劃分,兩個月來讓同船的一些人家都已經極為熟悉了,甚至一些舉人、秀才都同本船的百姓打成了一片,而七家童生作為最低階的甲等之家都已經識相的放下了自己的架子。如今突然而來的營區劃分,讓不少交情不錯的人家被迫分開,一時間黑壓壓的港口宿營地喧譁震天。

而隱藏在這種普遍分離之情下的是多數甲等之家的懊惱,在梁明擊退陳奎的江南水師後,一些頭腦靈活的就已經生出了想法。這一部分人或是真的被同船的百姓薰染了,或是有心脫離自己原先的“位子”,七家童生、二十二家秀才,和六家舉人都已經在這兩個月間“轉變”了自己的位子。而那些本就是書香門第或是鄉土士紳之家出身的功名之徒則大多保持著自己的矜持,現在輪到他們後悔了,因為各區的書記官都是出自那些被他們稱為“變節”之徒的“小人”,甚至還有二人做到了區長的位子,餘下的也都進了將軍府,或為書記,或為文案。而他們這些“守節之臣”,只能取證校書員這個芝麻大的小官,因為他們認為去學堂當先生更丟人,雖然當先生的糧餉更多。他們也想去爭法官或是錢糧的位子,但很明顯那些賬房先生和刑名、錢糧師爺比他們更適合。被群“俗人”壓在頭上,這些舉人、秀才自然很不甘心,可面對生活得逼迫容不得他們保持自己的清高,因為梁明施行的政策是——按勞分配,不幹活你就只能考著每月固定的口糧過活,那種“悲慘”的日子可不是他們這些習慣了富足生活得讀書人所能忍受的。(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