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言情 > 太平洋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八章 三宣六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八章 三宣六慰

天色沉沉,滿山遍野都燃著火把,仰頭一望,便覺如置燈海之中,壯觀綺麗。夜已過半,此前還喧囂著的中軍大帳,議論聲緩緩平歇了下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諸將們經過商議,最終接受了朱慈煊的建議,一來是因為太子殿下實在異於常人,不僅聰睿,眼光和判斷力也著實毒辣,要不然也不會在茫茫荒野中“發現”一條密道,二來,眾人實在耐不住太子殿下對的連番進勸,而且說的確實有理有據,即使想反駁也沒有空子鑽,白文選權衡利弊後,這才拍板同意,命令熊逸飛先行幾步,大軍則相隔五十裡,在後面緩緩跟著,確保萬無一失。

計劃定下後,眾人徐徐散去。

朱慈煊回到牙帳中,王有德已經替他整理好了被鋪,行軍途中,一切從簡,朱慈煊自然也不例外,只得和衣而眠,然而躺下一閉眼,腦中卻胡思亂想了起來。

這一路走來,實在險象環生,前有山路阻隔,後有緬人圍堵,期間無時無刻不和嚴酷的自然環境做抗爭,能活下來實在命大,若不是碰上了一次機遇,恐怕他們現在還在山野裡兜圈子,又怎會有今時今日的處境?

挺過了這些萬丈高山,好不容易為自己贏得一次喘息機會,朱慈煊又心神不寧起來,眼下大軍即將入緬,前方究竟是怎麼樣?沒人知道,不光是他,恐怕所有人都不敢打包票,至少離徹底站穩腳跟還遠得很,就好像賣火柴的小女孩,擦亮一根火柴後才知道,四周的黑暗是如此的濃重,而手中的光明是如此的微弱和短暫,朱慈煊大致處於這個心境,如擔負身,越想也覺得惴惴不安,直到後半夜才迷迷糊糊的睡去。

再睜眼時,東方儼然泛起了魚肚白,天色正處於明暗交加的時刻,營地四周的火把已經燃盡了,向上冒著筆直筆直的白煙。

朱慈煊起身揉了揉眼,剛出大帳,一股略帶涼意的空氣撲面而來,朱慈煊深深地吸了一口氣,頓時覺得渾身暢快。

或許是因為睡眠少的緣故,他臉上還掛著一抹疲憊之色,不過,瞧得面前的景象,卻又讓他馬上一振,神經弦也緩緩繃了起來,大軍已經開始了行動,密道中正透過著先頭的騎兵,馬蹄上均裹上了棉布。

“殿下醒了”

正看著,耳邊突然傳了一道問候聲,朱慈煊轉頭望去,卻是破虜營總兵劉震,著一身甲冑,顯然已為接下來的戰事做了準備。

“半個時辰前,驍騎營已經通入了密道,白將軍特地囑咐,要殿下隨中軍前行,切莫輕舉妄動。”劉震輕聲道,又覺得太子明理穩重,不似一般孟浪紈絝,說這些也是多餘。

朱慈煊點頭,劉震衝太子笑了笑。

“乃父是蜀王劉文秀吧?”片刻,朱慈煊忽然問道。

“殿下認的父親?”劉震有些驚訝,旋即好低頭嘆道:“永曆十一年秋,父親客死在了昆明城。”永曆十一年即1657年,離現在也才三四年之久。

“蜀王是為大明盡忠而死,乃父一死,不到一年,昆明城便被吳賊奪了去。”朱慈煊幽幽嘆道,短短三四年,抗清形勢便急轉而至,一敗再敗,如今只剩下滇南一隅,若是能早穿越幾年,絕不會像今天這麼頹敗,至少朱慈煊還有希望阻止孫可望叛明,帶走了明朝十幾萬大軍,而SC雲貴,GX等地都有不少擁漢人馬,這都是必要戰略回旋餘地。

朱慈煊這麼一提,劉震緩緩低下了頭,不禁回想起隨父親征戰川滇的日子,再往後便被餘部推為首領,投奔晉王李定國,當了破虜營的總兵,繼續抗清,那是劉震也才剛剛二十出頭。

“乃父之志,當由汝來繼承,不說這些,不說這些。”朱慈煊換了一個話題,“那個斥候校尉去哪裡了?”

“昨天夜裡已經進了密道,奔緬甸王都去了。”劉震回答道。

“昨夜?他腿腳倒是快得很!”

朱慈煊笑著點點頭,心裡稍安,一談起熊逸飛這人,他就不由自主地想起種種遭遇,兩人卻是不打不相識,當下,心裡又笑了笑。

沒談幾句,天色就徹底亮了,白文選騎馬站在一處山坳上,四周吹響了號角。

朱慈煊跨馬進入密道,王有德,周凜,李嗣興,還有五十名錦衣親兵,護佑左右。

下午時分,大軍正式進入了緬地,稍作整備後,即向南駛去,叢林之間,蕩起陣陣泥星兒,一口氣要走上百十裡路。

行軍途中,朱慈煊向西北方向望了望,那裡正是村子的所在地。

這次,朱慈煊不欲驚擾。

——————————————————————————

伊洛瓦底江從中國流出,入緬甸境內,一路向南,直至匯入印度洋,乃緬甸境內的第一大河,又因為其貫穿緬地南北,所以是一條絕佳的天然航道,千百年來,滋養了緬甸各族人民,被人稱作“母親河”。

緬甸中部地勢平坦,屬於平原地貌,河水流經此地,速度逐漸變緩,形成一大片肥沃土地,桑客漁夫,世代居住,人流息壤,而河網環抱之中,一座巍峨的王城,便屹立於此。

緬都,阿瓦。

如今,緬甸正值東籲王朝,由緬族人莽應龍建立,一共不到百年,現在的緬王莽達是大明冊封的第六代東籲君主。

百年前,莽應龍相繼擊敗緬南的孟族人,緬北的撣族人,克欽人,一統緬甸,隨即建立了東籲國,繼位之後,他自恃兵強馬壯,便越發目中無人起來,竟然率軍北上,進犯中國,時值大明萬曆年間,訊息傳來,明朝皇帝勃然大怒,令名將劉綎、鄧子龍率兵從隴川、孟密出發,一直攻打到阿瓦城下,緬軍死傷十萬多人,自此緬王莽氏俯首稱臣,甘心成為大明藩屬國之一,明朝隨即滇緬邊境增設宣慰司,合稱三宣六慰。

即南甸宣撫司、幹崖宣撫司、隴川宣撫司,車裡宣慰司、緬甸宣慰司、木邦宣慰司、八百大甸宣慰司、孟養宣慰司、寮國宣慰司。

三宣六慰施行羈縻制度,即皇帝任命土司,土司直接管轄地方,名義上這些地上都屬於中國領土。

中原大皇帝乃天下共主,滇緬自古就是百夷之地,這套土司制度確保了兩百多年的邊疆安定,功績委實不小,然而,八旗入關以來,中原腹地大亂,三宣六慰逐漸淪為擺設,昔日的大明壁壘——鐵壁關,倒成了緬人的囊中之物,想想也是好笑。

伊洛瓦底江兩岸,各有一座城池,坐落於西岸的是新城,南北一千二百丈,東西九百丈,正中央的是東籲王宮,裡面的殿閣全部仿照中土的樣式,紅牆青頂,雕樑畫棟,放眼望去,宛如微縮版的紫禁城,但仔細看有稍微有些不同,材質多是竹瓦,做工也不如中土精細,而且還散佈著幾座寶蓋佛塔。

一河之隔,便是阿瓦舊城,城池荒廢已久,裡面破敝不堪,然而,遠近的人都知道,明朝皇帝就居住在這裡,前前後後已經兩年多了,幾千名緬軍圍在城外,名為保護,實則...

城中的草棚裡,一個中年男人正坐在座椅上,手託著腮,面色呆滯,更提不上有什麼精神頭,不知是不是這伏暑天鬧得,汗珠止不住的往下流,大紅袞服上的十二條五爪金龍,被汗漬隱沒了一般,狼狽的模樣,讓人尋不出一絲帝王之氣來。

三十七歲的天子,渾如六十老翁。

瞧皇爺都這般沒精神,其他人自然也跟著懨懨不振。

中年人皺著眉頭,遙望著北方,眉宇中央緩緩擠成一個“川”字,嘴裡不止一次的唸叨著。

“都半個月了,豐哥兒怎還沒回來?”